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化> 作文> 正文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序的简单介绍

  • Soar丶等待Soar丶等待
  • 作文
  • 2023-06-25 03:28:01
  • -
黄仁宇 关于 万历十五年 的三数事

黄仁宇想借《明万历十五年》表达什么的思想,为什么说它是一本好书?

万历十五年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年份,但却因为黄仁宇的一本书成为了一种现象的代名词。

当试图解决问题的制度以及靠这个制度为生的人成为了更大的问题,这是从这本书中读到的关于怎么定义“万历十五年”时刻的最精准的检测手段。对于大明朝,指的是道德高于法律的执政纲领以及在实践中只懂得辩是非的文官集团。而对于已经占据了市场中最有油水的那块蛋糕的大企业,则是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最具话语权的业务部门。

然而这只是一个表象,一个症状而非病因。看万历十五年,我感受最深的是其中的角色无论哪一个,都应了那句俗话,”人无远忧,必有近虑“。大明朝的目标只是让百姓在荒年不冻死饿死,在丰年能吃饱。围绕着这一个看起来很容易目标而搭建的制度,必然导致技术的问题不看重,而若是你连这么一个低的目标都达不到,那么一定是你的道德问题了。书中反复提到人都有阳的和阴的一面,也指出通过礼仪和道德的教化去调节人的自私与合作的两种冲动是多么的不切实际。现代社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而解决方法是通过确立一个大的目标,让人们以为在臣服于自己私欲的同时无意的推动团体的进步。

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觉得自己是为了一个道德的目标而工作的时候,这个人的工作效率会显著的提升。这很好理解,当我们做事的时候不想着自己的得失成败,忘我的境界会提升我们的创造力,我们也许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当我们觉得我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我们会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会轻易的放弃或者喊累。然而如果唯一的目标躺着就能摸着,如果评价的时候看得不是你摘了几颗果子,而是看你摘的是谁家的果子,摘果子的姿势,那么即使将上述的这些千百遍的表演为道德,那也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

道德的对人的影响力只能来自于自身的要求。而评价道德需要的是超越一个个由具体的仪式和规矩定义的“道德部落”的通用货币。能够在不同亚文化群落间通吃的只有“效用”,也就是你能够给予对方的心流体验和知识。道德要求我们注重事实,对自己和他人提出同样的要求,同时警惕带有偏见的公平。权利不是好的论据,但却能终止辩论,同时埋下日后反抗的种子。(说张居正)面对道德争议,首先要听的是道德直觉,但不要完全照办。(评海瑞)

既然没有一个大的远的目标,但目标又总是要有的,那就只有去定那些小的目标,去关注细节上的改进,从存量中去做减法。这就在事实上制约了从零到一式的创新,即限制了公司的转型,也使得争执变得琐碎和低俗,使得不同的党派变得水火不容,为了须弥小事弄得整个舞台一地鸡毛。

这么做不止是为了做精神上的体操,还有些实际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做一个大项目之前,先能召集所有相关的参与者,头脑风暴式的想想这个项目什么时候会遇到“万历十五年时刻”,为什么会遇到,是怎样一步步走到失败或者静滞的状态的。我们若是假想了一个场景,又明确的去问,那么那些潜在的怀疑者就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明知不那么受欢迎的反对意见。这也是我觉得如果穿越会万历十五年,讲清楚失败的根源比做出改变是一个更有效的目标。

[img]

万历十五年讲的是什么?

《万历十五年》一书主要讲了些什么?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元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年底殁了,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了:始建宫室,布教令于部中,禁暴乱,戢盗窃,立法制……然而朝廷却未予注意;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万历十五年到底讲了啥

作者从万历皇帝入手,从集权社会的中心向下辐射,分别选取两位内阁首辅:张居正,申时行,另外选择三位此朝的几位代表人物: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以及哲学家李贽。

皇帝、首辅、高级将领、文官和思想家,帝国上层阶级的主要类别代表,折射了整个社会的阴阳两面。而这五个对后世有影响的人物,要么身败,要么名裂,要么身败名裂。一个彻底腐败的体制下,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顶多只能延长帝国走向穷途末路的时间。

明朝政体中文官制度对皇权的压制极大,皇权和文官制度的冲突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彻底爆发,年仅24岁的万历皇帝在这一年彻底失去了励精图治的心志,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躲入后宫不再上朝。

五年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1年),随着和稀泥本领超强的首辅申时行退休,对大明朝有着深刻理解的人都死光了。此后东林党崛起,夸夸其谈之辈登世,大明王朝开始一步步走向灭亡的边缘。

五分钟读懂《万历十五年》:明朝衰败到底该不该怪万历

《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作,也是一本畅销学术书。可以说,在散文里面,它的历史水平最高,在历史里面,它的散文水平最高。其地位自然不言而喻,达到了“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的地步。如果你希望给自己的标签加一个历史爱好者,那这本书是必读书。

那么,这个本书讲的什么?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从名字上看,黄仁宇讲的是明朝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事情,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黄仁宇先生选取了最平淡的一年,去除了一切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帝国的运作面貌,从而归纳出中国是一个依靠道德而不是技术在运转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溃。

黄仁宇先生以六个典型的人物、七篇文章来解释这一观点。

因为让领导先走的原因,第一篇是:万历皇帝。

开篇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万历十五年的三月二日,本来清静的大街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一大堆官员奔赴皇宫。原来,传出来消息,万历皇帝要开会:午朝,所以大家拼命赶,迟到了要扣工资嘛。结果满头大汗跑到端门,发现没有任何要开会的样子,负责点名的侍卫将军也不在。

显然,这是出了乌龙,万历皇帝根本没有开会,所以大家拍拍 *** 回家了。但接下来,万历皇帝很生气,竟然扣全体官员的工资。

黄仁宇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显然,他是要告诉读者,明朝万历的管理已经失去了控制,连开会这种事情都组织不好了。

对此,万历皇帝当然勃然大怒。但是,这个庞大的机构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

很多史书把问题推到了万历皇帝身上,因为万历皇帝是有名的旷工皇帝。正是因为他开会不规律,所以才会出乌龙。

但黄仁宇先生并不这样认为。他说:看了我的论述,你可能对万历皇帝更多的是同情。因为万历同样是一个失去技术手段皇朝的牺牲品。

万历先生用大篇的篇幅描写了皇朝的礼仪,比如上朝时,万历戴着缀有十二串珍珠的冕,像戴了一块瓦片,极不舒服,但这是必须的,因为这象征著皇权。而皇帝绝大部分的精力,就这样用在维持礼的存在。剩下的一小部分精力,又要处理明朝官员无休止的争议。

这样一来,原本希望大干一场的万历就不得不发现,他只是一辆老旧车子上的零件,做着早已经规定好的动作,一旦想自己设计两个动作,这辆车子的其它部件就会集体 *** 。

一开始,万历以为反对来自张居正。

张居正是他的老师,也是万历前期的掌权者。万历很长一段时间生存在其阴影之下。张居正死后,万历开始借打倒张居正,宣告自己的权力与权威。

但万历很快发现,打倒张居正之后,他面对的是更为庞大的官宦集团。以前这个集团以张居正为目标,现在张居正倒了,只好把火力集中在万历身上。可以说,打倒了一个张居正,一百个张居正站了起来。

此外,黄仁宇先生还介绍了万历皇帝一个特殊的情况:他的婚姻生活。万历同志先是在自己母亲的宫里跟一个宫女王氏发生了关系,结果演变成狗血剧:泡妞泡成了老公以及喜当爹。宫女生下了常洛,是万历的长子。

万历很快就审美疲劳,爱上了一个称为淑妃的郑氏,并生下了朱常洵。万历试图册立朱常洵。因为这件事情,万历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文官集体发文章批判万历宠爱郑氏冷落王氏。

可是!我跟哪个女朋友亲近一点,关你们屁事!

无休止的礼仪,无休止的争论,无休止的指责,万历终于烦了。

黄仁宇写道,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主持殿试,题目是:无为而治。

让你们吵!老子不跟你们玩了!

有一个人说,不行啊,这个游戏还得接着玩,这个人叫申时行,第二篇的题目就是:首辅申时行。

在这一篇里,黄仁宇细致地描写了申时行的工作......

万历十五年 活着的祖宗讲的是谁

转自知乎网友的评论

《万历十五年》记

这是一本介于学术和商业的书籍。涵盖经济 政治 社会结构 军事 以及当世的思想的历史著作。我感觉作者贯穿始终的就是对明王朝以及类似的王朝以宗法及道德运作国家机关的分析和批评。作者以各个看似联系不怎么紧密的几个主题来分别阐述作者的观点,形式类似于小说的细致。作者分析的立场以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作者是“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万历皇帝 第二章——首府张居正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其实上面都是扯淡,来谈谈我都收获了什么。分条阐述是我这个理工思维的认为最高效清晰地表达。

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念——{依靠儒家学说培养精英分子,从而形成读书阶级进而形成文官阶级,依靠统一的价值观约束统治阶级(宋明清重文抑武文官阶级代表了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以道德宗法约束,主要方式为对士大夫阶级的模仿和绝对服从。但是缺乏灵活有效地法律规则,社会运作完全依靠所谓的道德掌控。国家机器的运作从皇帝到首府都只是 *** 作,本人的意志被彻底的压制,失去了高效的机会,除旧革新更是不可能做到的,依靠惯性去维护。一旦平衡打破,就是推倒重来。}我书读的少,因此不能判断作者对明代的制度描述是否合理,但是就给读者很大的启发。个人到公司国家,它们的运作必须达到有实质的操作规则去遵循并且给予做事者足够的空间去利用,强调人的价值给予人的欲望和需求一个合适的平衡,而且制度要想与时代保持一致就必须赋予它能改变的规则,制度不能赋予它神化或者虚无的力量否者就会僵化。简而言之就是运作的有价值且高效的方法。

2)对于官僚阶层的价值观和贪污的理解。明代的文官薪水很低,中层官员依靠薪水过活都很艰难何况下层。而明代的文人的文化讲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无私奉献精神(历史惊人的巧合)一方面是自身物质的需求与微薄薪水,另一方面是个人想要享受生活的欲望与无私奉献的马克思主义。呵呵,这种想畸形的制度,前后矛盾,试想想这样的制度和文化会造成什么样的官员阶级,官员阶级是大众文化的引导者这样社会会形成什么样的畸形,人的内心会造成什么样的阴暗。其实在我们身边遍地是这种矛盾,企图磨灭人性的做法。在这个就不多说

为什么说看懂万历十五年就看懂中国古代史

看完这本《万历十五年》,全书篇幅不长,却描写了有明一代不能不说的人物——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通读全篇,全文总结成一个词:无奈!

万历的无奈:想做一个千古留名的明君,却发现张老师骗了他,而他自己既缺乏政治斗争的技巧和策略,又不懂培植自己的势力,最终无奈的选择逃避、选择视而不见、选择置若罔闻;

张居正的无奈:希望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一个盛世,无奈活着的时候别人斗不过他,死了以后只能无奈的任人清算;

申时行的无奈:他被看做文官的首领,又被看做是皇帝的心腹,奈何两头不讨好,只能无奈的和起了稀泥——安抚各方;

海瑞的无奈:他严格的遵守儒家的道德标准,却发现与整个世界都格格不入;

戚继光的无奈:一个旷世的武将,无奈在文官势力统治下,隐藏自己的全部才华!这样一位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在靠山倒台后也只能卸甲归田,无奈的终老此生矣;

李贽的无奈:他在致力于反抗儒教,无奈却是以卵击石,况且又没有严谨的思想体系来说服他人;

作者所谓的“大历史观”,即是把一件小事放到几百年的历史纬度中来看,就像是让后人站在山上往山下看,自然会看的清清楚楚,更能真正意义的“以史为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写哪个朝代

《万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作者是黄仁宇。

1587年的历史事件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换一个视角来解读历史,世界变得更立体。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看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书 名

《万历十五年》

作 者

黄仁宇

原版名称

1587,A Year of No Signifiance

ISBN

978-7-108-00982-1

页 数

320

定 价

18.00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开 本

880*1230 1/32

《万历十五年》是哪一年写的,主要说了些什么

《万历十五年》由黄仁宇先生于1976年在美国所著,在国内直到近些年才引起大众的注意。其实这一年大明王朝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不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但在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琐细小事,却如青萍之末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

万历十五年 活着的祖宗讲的是谁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无像张居正的人可以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崩,终年56岁,庙号神宗,諡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万历十五年的简介,内容概括和故事情况

1、简介:

《万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黄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不仅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内容概述:

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主角,而这些主角的选择又涉及到社会不同的阶层,构成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在这些人物中既有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又有权倾一时的重臣张居正;既写了当权的保守派官僚海瑞,又写了身为布衣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而这些人物之间又暗藏着各种矛盾:有万历皇帝同群臣之间的矛盾,有各级官僚之间的矛盾,有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等等。但是所有的矛盾都集中于一个矛盾即个人与体制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所有这些人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最终的命运都具有悲剧色彩。如万历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立储这个问题上却一直不能如愿,在与群臣争斗了数十年之后最终屈服,这种屈服表面上是向群臣屈服,实际上是在向体制屈服;又如戚继光为了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离,这种游离迫使他投机取巧,巴结权贵,最终仍逃脱不了政治中的现实,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在书中,所有的人物,无论地位,无论善恶,统统都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他们或身败,或名裂,还有的身败兼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圆满者。他们的个人理想、价值在一个大黑暗时代里被社会现实击得粉碎,而他们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湮灭了。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这个悲剧一直延续到1840年而发挥成了极致。

3、书籍的历史地位:

这是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国人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书博会丨名人谈读书 最是书香能致远

写出神作《万历十五年》的黄仁宇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原因是什么?

黄仁宇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很正常的,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万历十五年》这样的作品距离获得诺奖还是有差距的,第二,黄仁宇没有其他更多的有质量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是有标准的,而且选取的都是对整个人类有意义的能够影响后世的文学作品,对作者本人也是有要求的,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有文学积累。

1,《万历十五年》不够份量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更多的偏向于历史的一个改编的小说,这种就像是小吃一样,它只是把那段历史换了一种方式陈述出来了,没有原创性,没有想象力。作者的写作方式很好,很精彩,书中对人物的分析也很深刻,很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仅次而已,一些作品是可以用伟大,深邃,宏大来形容的,不是现在的人这样形容,以后的人也会这样形容这些作品的。《万历十五年》不是这样的作品,所以说,它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是有距离的。诺贝尔文学奖选的作品要有普遍的价值,要探索复杂微妙的人性,是普遍的人性,复杂的人性,不是人的一些小聪明,一些权谋之术。真正的人性远远比这些更加的深刻,更加的复杂恐怖。

2,黄仁宇没有更多的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历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是有很多作品的,都是真正的作家,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但是黄仁宇只是写了一个《万历十五年》比较出名,别的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所以获得诺奖肯定是不行的。像莫言《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红高粱》都是十分优秀的作品。

就这两个方面来看,黄仁宇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很正常的,暂时还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孔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