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旅游出行> 旅游> 正文

南社明清古村落的发展(南社明清古村落私房菜怎么样)

  • つ何必自导自演自欺欺人ノつ何必自导自演自欺欺人ノ
  • 旅游
  • 2023-06-04 17:18:01
  • -
东莞新十景征名投票,投完来找小编领红包吧

盂县南社村的历史

1.南社村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1)由材料“明清以来有十余人中进士、举人,三十多名秀才.南社村谢姓兴旺的事实说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视察后,曾称其为“古代进士村”.”可知南社村的谢氏族人,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勤奋好学,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来曾有三十多人中秀才、有十多人中进士、举人.因此著名民俗专家费孝通亲切的称南社为“古代进士村”.(2)本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以“教育与地方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只要论文格式正确,符合题意,观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文字通顺,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南社村的谢氏族人,勤奋好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明清时期初显繁荣,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十多人中秀才、有十多人中进士、举人.我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民俗专家费孝通亲切的称南社为“古代进士村”,并作了题词.(2)标题自拟,文字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2.盂县的历史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

按地域区划,盂属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

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

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赵襄了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

秦置郡县。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

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 汉分天下为30郡,郡上设州,郡下隶县,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

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

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晋以后,盂县为汉、赵、后赵、燕、魏、后燕等国所属。

北魏建议元年(公无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 。

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 、太原的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

兴道 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五代时期,盂县为梁、后唐、北汉所属。

宋神宗时,分天下为33路,太原避河东路,盂属太原府。 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

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至清亡未改。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 。

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 *** 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 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

后复归晋中地区。 1949年10月1日,盂县属山西省晋中地区。

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盂县辖境有所变化。

1958年10月,盂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

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 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

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 。 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 2001年盂县撤乡并镇,由原来的25个乡镇改为8镇6乡。

3.盂县的历史

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后屡废屡置,断断续续千余年。

1942年盂县划为孟平、盂阳、盂寿三个县,1945年8月盂城解放,三县又并归盂县。1983年9月划归阳泉市管辖。

“盂”是个很古的地方。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屯村发掘出刻有“于[ ][ ][ ]获白麟[ ]祭于[ ]在九月维王祀五日王来自盂[ ][ ]”的兽头骨。

据学者考究,这“盂”为地名。当然,此处所谓盂地,不可能就是今之盂县全境,但由此可以推测,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地方的部分土地上了。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按地域区划,盂属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

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据《左传》云:昭公二十八年“晋杀祁盈,魏献子为政,封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孟丙(应为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千米大盂镇),盂县之名,实自此始。

又据《地括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

按此,这个时期盂县西部地区连同大盂一带为孟丙邑,东部地区为仇犹,治设今城东里放之古城坪。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

赵襄子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

汉朝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千佛寺摩崖造像] 千佛寺摩崖造像 北魏建议元年(公元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

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今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

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宋神宗时,盂属太原府。

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 *** 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

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

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

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

后复归晋中地区。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

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

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

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城关镇、牛村镇、上社镇、西烟镇、下曹乡、南娄乡、路家村乡、清城乡、孙家庄乡、仙人乡、东庄头乡、东木口乡、下庄乡、土塔乡、苌池乡、王村乡、肖家汇乡、下社乡、榆林坪乡、北峪口乡、梁家寨乡、庄里乡、西潘乡、南社乡、东梁乡。 2000年,盂县总人口294176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130、路家村镇 10962、牛村镇 20614 、上社镇 11205 、西烟镇 15021 、孙家庄乡 17354 、清城乡 12143 、南娄乡 13931 、下曹乡 15439 、仙人乡 11527 、东木口乡 4906、东庄头乡 4497 、北下庄乡 6929 、土塔乡 8408 、苌池乡 17273 、王村乡 6478 、下社乡 5368、肖家汇乡 6286、梁家寨乡 7233 、北峪口乡 3848 、榆林坪乡 2806 、庄里乡 3916 、西潘乡 9037 、南社乡 4714 、东梁乡 。

4.盂县藏山由来

其实讲得是一个忠义的故事。

盂县南社村“小藏山”、王村沟北“荒安岭”、藏山口西“宝剑沟”,是程婴携带孤儿逃难,一天三遇险的地方。

话说程婴假冒草泽医生,半夜用药篓将孤儿赵武从宫中悄悄偷出后,跑回家中,急忙拉马备鞍,连夜离开国都绛城,马不停蹄向北逃奔。

程婴担心屠岸贾醒悟追寻,便决定向北而行。因为往南地势逐渐平坦开阔,又有滚滚黄河阻隔;而向北方向却山高沟深,且北方民风淳厚,多有慷慨悲壮之士。此番思虑之下,他避开大道,沿藏山着荒僻小路,不知走了多少白天黑夜,来到晋国东北边陲古仇犹地面,躲藏在南社村南一座小山的山洞中。

当地老百姓知道屠岸贾奸佞当权,赵氏一门忠而受冤,无不义愤填膺,愿为保孤出力。东家送衣被,西家赠米面,几位大娘大嫂见孤儿面黄肌瘦,每天轮流给孤儿喂奶。程婴十分感激,称谢不迭,打算就此住下抚养孤儿成长。

才躲了十多天,一天,一个农夫慌慌张张跑到山里道:“程大夫,不好了!屠岸贾那贼发觉你带孤儿逃跑,亲自带领一队亲兵追来,已到西烟村了,快快跑吧!如果出事,我们怎对得起赵氏满门忠烈呢?”

程婴所居之地离西烟村不过十来里路,他不敢怠慢,跪下向北磕了一头,感谢南社百姓救孤恩德,抱起孤儿上马向东又逃。

翻过大梁山,踅进王村沟,走出沟底刚爬上一座山岭,只听后面人喊马嘶,程婴扭头一看,沟内烟尘滚滚,屠岸贾带亲兵尾随追来。程婴心里一慌,稍不留神,同怀抱的孤儿一齐从马鞍摔下来,身不由己向山沟滚去。这无异于拿肉往虎口里送,亏得几枝老荆条挡住身体,两人未跌进沟底。程婴顾不得谢荆条救命之恩,好不容易站起来,又抱孤儿爬上马背,往东向龙华河方向逃去。

当时,龙华河水急浪高,程婴来到岸边,想强渡过去。俗话说:“人忙出错,马慌失蹄。”偏偏马蹄陷进河滩里,程婴和孤儿又从马背上摔下来,程婴左拉右拖,总算把马牵出沙坑。待两人重又上马,见追兵已经藏山赶到。前有大河,后有追兵,程婴暗暗叫苦,忽然坐骑一声长鸣,四蹄腾空而起,掠过龙华河水面,到达对岸。等马蹄站稳,程婴回头看对面,见方才陷马的沙坑边留着一支宝剑,随身一摸,才明白自己刚才只顾拉马,把宝剑掉在那里。屠岸贾带亲兵追到岸边,河水阻隔,难以通过,只得拾起宝剑,望着远去的程婴和孤儿,徒唤无奈。

后来,人们把南社村南的小山,叫“小藏山”,并修建“藏山行祠”,岁岁祭祀;把程婴、孤儿落马的地方叫“慌鞍岭”,意思是“慌张落鞍”的地方。今所称“荒安岭”,实是“慌鞍”的谐音;把程婴失落宝剑的地方,叫“宝剑沟”。

5.南社古民居怎么样

莞市茶山镇的南社村古建筑群是东莞保存得最好的明清古建筑[南社古民居]南社古民居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南社村面积6.9平方公里,下辖东坊、南坊、西坊北一、北二、上巷、上边等七个村小组,现有常住户口人数3201人。

南社村庄四周绿树成荫,地理独特,村庄呈合掌对居,明清期间初显繁荣,为茶山一大村庄,很多专家称赞:南社现存明清古建筑众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可多得的完整的古村落,村内尚保留宗祠、家庙25家、古民居120多间。编辑本段历史南社村古民居现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众多人士前来视察参观、探古,成为东莞市东部一大旅游热点。

在此之前,南社一直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免费开放。南社明清古村落现存祠堂达22间,古民居达200多间。

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几经周折于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1275)定居南社,历明、清近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96000平方米的古村落。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墙为界。

村内以中间长形水塘为中心,两边利用自然山势错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由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家庙、古榕、楼阁、村墙、古井、巷道、牌楼等构成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

6.南社的历史影响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革命文化团体,1909年,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在苏州虎丘张公祠发起成立。南社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弘扬爱国热情,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盛誉。

南社可谓是“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整齐,如今,南社后裔精英遍布海内外。最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光纤之父”高锟就是南社后裔。

从南社的酝酿、发展、 *** ,直至余绪,都有吴江人参与。南社发起者陈去病、柳亚子和高天梅三人,吴江人占了二席。陈去病是南社成立的主要奠基人,柳亚子是南社的主帅,实际领导者,当时就有“没有柳亚子就没有南社”的说法。当时吴江县的南社社员人数在全国也居第一,达一百三十九人。

2009年,在“百年南社”文化节期间,吴江举办了由南社百年历史回顾、南社社员书画作品和“南社故里、吴江新韵”三部分组成的两岸三地展览,该展览在香港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柳亚子》在香港凤凰卫视播出也得到了各方好评。另外《南社百杰》、《不可磨灭的记忆——百年南社·后裔寻访》等纪念书刊和纪念邮册也陆续发行。

南社旧事

全国人民一片堵,不如在家煮红薯。这个国庆深宅东莞,过了一个老年性养生型长假,绝不给祖国添堵。

主要还是因为穷。

趁假期悠闲,在家门口转悠,一不留神就一脚踏入了八百年前的古村——南社明清古村落。

古村落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国家AAAA级景区,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族优秀建筑魅力名村”、“广东最美丽乡村”等称号。

南社明清古村落始建于宋朝,是一个以谢氏为主的血缘村落。1275年,东晋谢安的后裔谢尚仁迁居于此,至今已繁衍28代,子孙逾8000人。

古村落以长形水塘为中心,各式祠堂庙坊傍水而立,两岸明清时期村落建筑群绕池而建,青砖瓦房掩映于绿叶老树之间,狭长的巷陌贯穿在一排排的古屋中,安静,从容。

相比较国内其它地方的古镇古村,南社古村里明末清初的原始建筑群保存较好,保留了大量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和陶塑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记载,古村落现存祠堂达22间,古居达200多间。

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特点。在建筑方面,明清时期可以说达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高峰,明清建筑形体简练、细节繁琐,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此时期建筑组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向扩展与左右横向扩展配合,以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

南社古村的民居建筑以三间两进院落设计居多,与祠堂相比,更显朴素实用。可以说,南社古村落是研究广府建筑文化的典型实例。

历史上,南社村人文荟萃,重视教育,谢氏更是名人辈出。明清时期,这里先后出了十多位进士举人,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除此之外,还出了29位秀才,是名副其实的真正的“文化村”,谢氏大祠堂前密密麻麻的功名旗杆夹就是历史的见证。

旗杆夹是封建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就是科举中功名后,在宗祠前竖立旗杆,一为光宗耀祖,二为树立榜样激励后人。

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南社村历史上的几位名人——南社四大进士。

谢氏先辈崇文重武,功名鼎盛,晚清时期,先后有谢遇奇、谢遇熊、谢汝镠等三人中了武进士,谢元俊一人中了文进士。

谢元俊,文进士,清朝正二品文官,被皇帝御赐为资政大夫,科举进士后,钦加礼部主事。

谢遇熊,武进士,光绪六年庚辰科武殿试,中士第六十五名进士,钦点营守府。

谢汝镠,武进士,光绪六年庚辰科武殿试,中士第二十二名进士,官至蓝翎侍卫。

谢遇奇,武进士,因作战有功,被清廷封为建威将军,荣膺一品,官至副将,总兵,为谢氏族人中地位最高的人物。谢遇奇曾祖谢汉秋、祖父谢甸禹均被封为建威将军、漳州镇总兵。

沿着池塘两岸,从西门到北门不过三百米的距离,修建了众多规格各异的祠堂。

谢氏大宗祠,南社村谢氏的“总祠堂”,南社村规模最大的祠堂,距今已有460多年历史,可以说是南社村最“豪华”最“高配”的祠堂。

还有任天公祠、应洛公祠、晚节公祠、櫵谷公祠、百岁祠、晚翠公祠等等。

中国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以祠堂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祠堂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其基本功能是祭先拜祖,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

除了祠堂,还有各种庙、第、坊、铺、楼分布在池塘边和东西两岸的民居中。

资政第,又名谢元俊书院,是古村里保存最大的一间书院,园林式建筑。

所谓资政,就是帮助治理国政,即使不在皇帝身边,也可以为皇帝出谋划策。

谢遇奇家庙,朝廷为了表彰谢遇奇功绩而建,光绪皇帝御赐,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碧海号药材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南社绞寮,绞寮就是绞榨甘蔗的棚,绞蔗用耕牛做动力,带动两个石辘,将蔗汁榨出来,这是古法制糖的传统工艺。绞寮用的糖锅很大很深,三口锅为一组(生锅、中锅、熟锅),称为三星灶。

百岁坊,建筑风格独特,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前牌坊后宗祠的格局,坊内影壁、两廊围合,坊顶石雕装饰精巧,人物造型逼真,表情栩栩如生。百岁坊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20多年历史。百岁坊是为了纪念明代南社村里四位百岁老人而建的。百岁坊集中体现了中国历史传承数千年的寿文化。

还有古村的“镇村之宝”——古榕树,一棵530多年树龄的榕树,被称为南社村的风水宝树。南社村为船型的大村庄,前面是船头,这棵大榕树位于村中间位置,相当于船中的风帆,据说谢遇奇小时候经常在这棵榕树下跟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么说来,到了南社古村,那是一定要在这里坐一坐的了,吸一吸古树的灵气,沾一沾古人的仙气,来年一定顺顺利利、健健康康。

榕树下,一群老人,几张板凳,一壶清茶,一段故事。一个秋日的下午,就这样伴着树叶缝隙洒落下来的点点斑驳,伴着老人们的家常和回忆,怡闲又悄然地过去了。

铁打的榕树,流水的光阴。

几十米外的另一棵榕树下,可能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一块不大不小的水泥栏台挂水而建,栏台上除了一门大清康熙二十六年造的火药炮之外,更吸引人的,只怕就是这台手摇爆米花机了。

将大米装入爆米花机,加少许香油,拧紧,架上火面,一边摇一边烤,使大米均匀受热,十分钟左右,估摸着大米已经熟透,就可以开盖了。“砰”地一声响,那是孩子们心中最动听的声音,出炉的一瞬间,正是孩子们的世界里最开心的时刻。

用爆了花的大米粒,加入一些熟花生,取适量白糖先在热锅里融化,然后全部掺和在一起翻炒,片刻之后,稍微冷却,就可以用木制模具做大米花切糕了。

经营爆米花摊位的是一位大娘,一位大爷,还有一位大叔,估计是一家子,分工明确,动作娴熟,烤、爆、炒、和、压、切,一道都不能少。新鲜出炉的切糕,满满的儿时味道,淡淡的人间烟火。

吃了切糕,再慢慢步入古村深处,细细品。

柳门竹巷,野草青苔。街陌深深,石径幽幽。

古井,木楼,红岩石。青砖,破房,烂瓦。

铜锁,石狮,镂雕。斗拱,飞檐,琉璃。

杨柳在池塘边依依,兰花草在废墟中绽放。

隐藏在古村中的民宿,树丛中的文艺小酒吧。

古塘边的怡情咖啡小屋,南社的戏台。

民俗民风的点点滴滴…

漫步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仿佛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时而石雕前凝望,时而古井边沉静,偶有几个小屁孩路过,嘻嘻哈哈的打闹声又把我从八百年前的时空拽回到现实。

从为食巷里出来,天色已晚,爆米花的一家子早早打了烊,游人也少了许多。榕树下的老人们还在聊着人生和故事,借着夕阳的余晖,不舍得离去。

旅游真是有着对“远香近臭”的最好的诠释,我和古村同在这座小城已然二十多年,从居住的地方去古村,也不过半个钟车程,然而直到今天才有了第一次的见面。也好,或许这正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最好安排吧。

人生所有的相遇和不遇,都是命中注定。

你来么?

(出行日:旧年,国庆)

[img]明清古村落

茶山镇打造片区人文领域“引爆点”,科技+文化融合发展!

走进茶山镇的南社古村,时间仿佛定格在几百年前,明清时期的岭南建筑尽收眼底。每天有空时,“南社创意文化”执行董事谢进球总喜欢到古村转转,看着熟悉的一砖一瓦,感受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心满是欣慰。

从2005年开始,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先后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推出了南社斋醮、南社孝敬、忠孝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吸引社会广泛关注。

然而,南社明清古村落只是东莞中北部古村资源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石排、茶山、生态园不到5公里路程范围内,还有塘尾明清古村落、燕岭古采石场、牛过蓢古村等人文资源,属难得的“人文明珠”。

因此,古村落片区统筹发展时常被提及,但进展缓慢。随着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不断深入,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联动发展被提上了重要日程,被视作松山湖片区旅游文化产业带的核心节点,将成为园区统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爆点”。

人文资源魅力独特

12月9日至13日,2017年“南社忠孝文化节”在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盛大举行,围绕南社首届忠孝文化节、南社斋醮、南社孝敬有方三大核心主题,34项精彩活动吸引游客8万余人次。

作为“国保”单位,南社古村落已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片区集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和工业旅游资源于一体。其中,南社古村落始建于南宋,古建筑群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

有专家表示,南社古村落是东莞民俗历史文化窗口,也是东莞城市文化形象的金字招牌,拥有珠三角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少有,具有唯一性和性。

从南社出发,1.5公里的路程,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创研基地主任李培军只花了几,便来到了另一处古村——牛过蓢,该古村落始建于宋朝,不但拥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还有1.2万平方米原生态古树林,43棵古树名木中树龄最长的达750多年。

而在南社、牛过蓢古村北面,在石排塘尾明清古村落里,市民石伟正带着家人逛着,斑驳的炮楼、红色的石砖、苍翠的古榕……,都让他们流连忘返。

塘尾古称莲溪,南宋立村,塘尾古村落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268座古民居、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李氏宗祠气势雄伟,历史悠久,建于明代的围墙,是东莞市现存最完好的古村围墙。目前,该村落已经被评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南社古村与牛过蓢相距1.5公里,与塘尾古村则相距3公里左右,三个古村呈“品”字形排列,在人文、旅游资源各有优势,一条古村路将南社与塘尾连接。中间,还聚集了生态园燕岭湿地、南畲朗河、中央水系生态岛群、月湖公园、大圳埔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

“两个‘国保’单位加一个省历史文化名村,还有生态园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这在珠三角是十分少见的。”李培军告诉记者,三大古村落与生态优美的生态园景观相连,传统人文与现代生态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此前,有前来考察的中科院专家曾建言,牛过蓢、南社、塘尾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各有优势,人文资源魅力独特,完全可以整合三地资源,开展系统的原生态村落旅游。

“珍珠”亟待被串起

这几颗“珍珠”将如何串起?

近年来,东莞一直积极挖掘旅游资源,致力于从客源输出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的转变。但受到景点分布散、规模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少散落在镇街的东莞本地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开发,南社、塘尾等古村落片区就是其中之一。

一直以来,中国古村落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近年来备受关注。同时,生态旅游更是全国旅游行业发展风向标。东莞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东莞东北部(生态园、茶山、石排等)沿线分布了众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2015年1月27日,在东莞“两会”上,时任东莞市生态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方德佳提交了一份《关于统筹开发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的建议》的提案,对打造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提出了建议,这应该算是古村落片区统筹发展的首次正式提出。

按照提案建议,东莞将加强政府对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发展的规划引导,完善扶持的政策体系。同时,推出“东莞古村落一日游线”,开通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旅游专线,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挖掘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等,并统一推出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整体宣传。

随后,东莞市旅游局制定了《东莞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南社—塘尾古村落群旅游区发展定位、发展思路进行了相关规划,将打造成岭南古村落旅游首选目的地、东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东莞乡村旅游扶贫重点示范工程等。

目前,通过整合南社—塘尾—牛过蓢,采取“一托三”的品牌申报形式,联合申报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培育文化观光、民宿度假、民俗节庆、创意休闲、文化演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涉及到茶山、石排、松山湖(生态园)等镇区,古村落片区统筹发展相对缓慢。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这方面南社先行一步,在保护和开发方面结合得较好,而塘尾古村则以保护为主。

因此,要想通过打造古村落文化旅游产业群落,发挥品牌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南社—塘尾古村落群与周边红石山燕岭古采石场抱团发展,并联动东江沿岸古村落群,走差异化发展模式,形成一条历史文化游精品线路,任重而道远。

“三个古村内涵丰富,各具特色,是东江沿岸的三颗明珠。”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表示,这在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虽然不是唯一的,但集聚性、完整性、差异性却十分明显,东莞应该围绕这些古村落资源,统筹发展,打造一个东江沿岸古村落示范片区。

科技+文化融合发展

12月13日,松山湖片区2017深圳招商推介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包括中子科学城、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在内16个重点发展先行区首次集体亮相,古村落片区发展再次引起关注,各界人士也纷纷献言献策。

随着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不断深入,以及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机遇叠加,作为区域内难得的人文、生态资源,由南社古村、牛过蓢古村、塘尾古村与生态园湿地构成的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将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松山湖片区旅游文创产业带的核心节点,势必为松山湖片区打造东莞经济发展重要增长、国家科技创新先锋区域添砖加瓦。

这些天,谢进球正在忙着一件事,那就是在古村周边建设创业、创新区,致力打造一批创客空间和孵化器,让人文+科技在这里相互融合。在谢进球的脑海中,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充分利用生态园的水系,恢复以前的水道、码头等,通过水系将古村片区联通,实现连片发展。

今年,茶山镇也进行了相关城市规划,支持、参与、融入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成为了重点,其中加强环境联动发展,推动南社、牛过蓢古村落与生态园及周边资源连片保护开发有着详细规划。茶山镇将争取用3至5年,把南社古村落片区打造成为东莞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珠三角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岭南旅游名胜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茶山镇委书记黎寿康表示,茶山镇将把握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和园区统筹组团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强优势、补短板、谋突破,在未来发展中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品质、镇村发展等“五大提升”。

业内人士指出,与目前松山湖片区其他15个重点发展先行区已经引进、或者形成大项目载体不同,古村落片区明显需要更多大手笔的规划资源倾斜和优先,为片区碎片化的人文旅游资源现状注入强劲动力,为片区统筹探索新的路径。

“这里人文资源丰富,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李培军告诉记者,加上周边的生态资源和教育资源,结合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叠加,完全可以实现科技与文化比翼齐飞。

吴志才表示,想象一下这里的人文氛围与空间,融入创新、创业等科技元素,科技与人文相互融合发展,“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记者手记

为片区统筹发展

探索新路径

围绕古村落片区统筹发展,东莞的行动正在逐步加快。

根据规划,茶山镇将积极支持、参与、融入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主要做好“四个联动发展”,其中推动南社、牛过蓢古村落与生态园及周边资源连片保护开发成为重中之重。

今年,松山湖(生态园)还专门制定了《促进松山湖片区主题产业园区共建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在生态园创新内核中,古村落与生态园片区位置重要。

在《松山湖片区产业合作发展和共建产业主题园区战略研究》中,就明确指出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由南社古村、牛过蓢古村、塘尾古村与生态园湿地构成,距离东莞火车站约5.0公里,总体范围6.5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松山湖片区旅游文创产业带的核心节点。

今年12月13日,松山湖片区2017深圳招商推介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包括中子科学城、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在内16个重点发展先行区首次集体亮相,松山湖将全力把先行区打造成园区统筹“引爆点”,而古村落片区无疑将成为人文领域的“引爆点“,为片区统筹发展探索新路径。

楼盘 推荐

纳帕溪谷

开发商:东莞市恒兆 房地产 开发有限公司

地段:茶山 R2轻轨线茶山站(图书馆旁)

主力户型:93-143平方米湖居三四房

售价:待定

纳帕溪谷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轴——松山湖片区、“一带一路”先行区火车站板块。项目总建面约20万㎡,1.8的超低密度,社区布局3.5万㎡欧式皇家园林,在空间布局、功能设置、环境氛围中处处体现皇家尊贵品质。

保利锦城

开发商:东莞市和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段:茶山 茶山北路与安泰路交汇处

主力户型:100-136㎡洋房、199-220㎡别墅

售价:16000元/㎡左右

保利锦城紧邻东莞火车站、R2线茶山站、茶山汽车客运站、东城候机楼、莞深高速、莞龙路、石大路、生态园大道、桑茶快线、东部快速干线等;总占地13万方,总建面30万方;容积率2.50,绿化率30%。

时代天荟

开发商:东莞市百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段:茶山 横江村茶山南路1号

主力户型:29-75㎡公寓

售价:17000元/㎡左右

时代天荟总建面12.9万㎡,涵盖建面约88-130㎡精宅及建面约20-60㎡公寓产品。现代典雅建筑、艺术园林、六大全龄乐活空间,细节之中尽显品质;社区更配有约6667㎡商业、生活会所、泳池、休闲广场等,为你呈现匠心著家品味。

松湖公馆

开发商:东莞市富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段:茶山 茶山沿溪路与安泰路交汇处

主力户型:95-180㎡洋房

售价:15500元/㎡左右

松湖公馆由东莞富盈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所在的区域茶山,北面连接石龙片区,南面连接大朗与松山湖,西面连接主城区东城,东面连接东坑与石排。茶山处于东莞中心城区、同沙生态园、松山湖高新区、东莞生态园“四位一体”核心圈层之内。项目占地面积32300㎡,建筑面积86000㎡。

伟隆国际花园二期澜郡

开发商:东莞市伟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段:茶山 横江村环城路

主力户型:102-153㎡洋房

售价:16000元/㎡左右

项目位于东莞市新火车站旁茶山镇茶山环城路,伟隆国际花园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距离东莞R2轻轨茶山站仅1公里,距离东莞新火车站仅2.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伟隆国际花园园林采用了尊贵、浪漫的法式风情设计。洋溢着欧陆风情的小品雕塑、碧波荡漾的景观泳池、不同主题的架空层园林,用自然、温馨、休闲的园林景观,为您开启梦幻般的法国园林之旅。

茶山镇 南社明清古村落需要门票的吗

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需要门票。南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全年开放时间为:09:00-18:00。

免票政策:儿童身高1.2米以下免费;现役军人、荣誉军人持相关证件免费;东莞市男(60岁)、女(55岁)以上老年人持老年证或身份证免费。

优惠政策:身高1.2米(含)--1.5米(含)之间儿童享半价优惠票;60周岁(含)-69周岁(含)以上老人持老年证或身份证购景区优惠票;

7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身份证或老年证免费;残疾人持残疾证购景区优惠票;现役军人凭军官证等有效证件免费;全日制大中小学生凭学生证等有效证件享半价优惠票(上述优惠政策,需到景区自行购买)。

扩展资料:

南社明清古村落现存祠堂达22间,古民居达200多间。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几经周折于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1275)定居南社,历明、清近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96000平方米的古村落。

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墙为界。村内以中间长形水塘为中心,两边利用自然山势错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

参考资料来源:携程网-南社明清古村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社明清古村落

东莞南社明清古村落门票 南社明清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