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旅游出行> 旅游> 正文

两个普救寺哪个是真的(普救寺为什么叫普救寺)

  • 香雪醉清风香雪醉清风
  • 旅游
  • 2023-06-07 13:14:01
  • -
为什么说五千年文明看运城 去山西,到这里您才会明白

普救寺的主要景点

跨进山门,沿石阶而上,即至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的大钟楼。此楼全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楼上悬匾“大钟楼”,是中国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所书。楼前楹联系现代著名书法家卫俊秀先生撰写。联曰:“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联语既带有浓郁的佛家韵味,又写景贴切,加之字体古朴苍劲,眼前这座大钟楼,在《西厢记》“白马解围”一折中竟成了“观阵台”。话说守卫蒲津桥的将领孙飞虎听说暂住在普救寺内的相国之女崔莺莺长得如花似玉,貌似天仙,想占其为妻,遂带领5000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

当时,满寺僧侣惶恐不安,老夫人迫于无奈,许诺有退得贼兵者即将莺莺许配为妻,并倒陪嫁妆。此赏格正中张生之意,即献策书报蒲关,请同窗好友白马将军破贼解围。为了显示白马将军的威力,张生邀请老夫人、法本长老等僧众,登上大钟楼观看两军对阵厮杀,白马将军如何生擒孙飞虎之战况。如今,游人登楼俯视,想象当年“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的鏖战情景,体会“白马将军义薄云,书生笔阵扫千军”的个中滋味,会有万千感概。 “普救蟾声”世界奇塔

普救寺西轴线上,屹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原名舍利塔,因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发生在塔下,故俗称“莺莺塔” 。该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具有特殊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堪称中国四大回音建筑和世界奇塔。回音建筑,在中国的文化园林中,堪称绝艺。然而这种古代的绝艺全国保留下来的仅存四处,它就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山西永济普救寺的莺莺塔,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磴琴声”。莺莺塔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即游人在塔西以下相击,可听到从塔上传来“咯哇!咯哇!”的蛙鸣声。这一奇异效应使游客留恋往返,赞叹称绝。一些声学专家把莺莺塔的“蛙鸣”与缅甸掸邦的摇头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誉为世界六大奇塔。

唐风明制 结构奇特

据寺内现存的碑刻记载,莺莺塔是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的。91年5月在修葺莺莺塔时,从刹穴(天宫)内出的铜佛像和捐献记载印证,此塔确系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的。

莺莺塔平面呈四方形,底层边长8.35米,南向辟门,内为方室,室内后壁有一佛龛。第一层塔室不设楼梯,室顶砌作叠涩八角穹隆,中有一孔可通上层。第一层以上塔身内部皆为方形空筒。塔上壁用砖叠涩出檐13层,塔身高40米。二至九层,塔壁内设有转角通道,设台阶,可攀登盘旋而上。二层以上各层四面辟门,但真假相间,门顶作拱形,真门可供游人眺望。据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考证,该塔四方形空洞式结构,保留了唐塔的一些特点和风格,但它确系明代重修的一座密檐式砖塔。

“蟾声”之谜 首次揭开

“普救蟾声” 被人们发现了几百年,其中奥妙何在?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从86年起,结合修复工程,永济县政府与山西大学、西安交大、黑龙江大学、中科院声学所联合,对莺莺塔的声学机理进行了系统地科学考察,首次揭开了“蟾声”之谜。

莺莺塔产生蛙声回音的原因,一是特殊的地形地貌,二是特殊的建筑结构,三是特殊的建筑材料。具体讲,一个相当窄的击石脉冲,这些回波脉冲集中在100毫秒左右的时间内到达人耳,形成了与蛙声极为相似的感觉。 普救寺莺莺塔高40米,是一座内方外方空筒密檐式的十三层四面锥型砖塔,迄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此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其特殊的结构,精湛的工艺,具有奇特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而著称于世。据资料载,它与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大佛寺的“石磴琴声”(简称石琴)齐名,被誉为中国古园林中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蟾声”,给莺莺塔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还有一个寓意深刻的“师徒比艺留蟾声”的传说。相传唐代,佛教大兴,河中府要在普救寺和中条山脚下的万固寺各建一座佛塔,因选不下能工巧匠未能动工。一天,从外地来了师徒二人,言说专揽浩大工程。两寺主持听说来了名师高徒,便将师徒邀至禅堂,商量建塔一事,师徒欣然应诺。

开工选在四月初八佛诞日。两寺主持当着师徒面说:“师徒各建一塔,要求塔身十三级一样高,青砖砌成一样料,施工期限一年整,明年此时见分晓。”当下徒弟选建万固寺塔,师父则建普救寺塔。话妥,各行其是。

话说这徒弟心高意大,自恃聪明,心想这可是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便挖空心思,巧立名堂,把功夫全用在塔外型的精雕细刻上,妄图以此胜过师父。岁往月来,转眼已是第二年四月初八,两塔同时竣工。验收那天,众僧身披袈裟,顶礼膜拜,香客如流,争相观瞻。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大家经过比较,都说万固寺塔八面玲珑,磨砖对缝,密檐楼阁,精雕细刻,齐声夸赞徒弟比师父艺高一筹。有诗为证:“佛塔倚中条,峻峭耸云霄,芙蓉连斗极,徒艺比师高。”徒弟听了十分得意。

正在这时,师父当众说道:“我建的塔是座宝塔,塔下压着一对宝贝——‘金蛤蟆’,击地即有叫声。”众人当场一试,果真如此,人人称奇,个个喝彩。亦有诗为证:“古寺紫气开,塔高望眼宽,师父造诣深,当年活鲁班。”顿时,徒弟羞红了脸,跪在师父面前请教。师父语重心长地说:“一座建筑,外形上的华丽美观固然重要,而内部结构更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你要牢牢记住‘谦受益,满招损’这个做人的哲理!”

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蟾声”引起了我国声学界人士极大兴趣,经过科学考察和测试,“普救蟾声”这一千古之谜已被揭开。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这里,都要俯首击石,聆听哇鸣。 梨花院,又称“崔居别院”、“莺莺院”。它是崔莺莺一家人路经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临时寓所。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梨花深院”的匾额引人注目,两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联,道出这里的典雅幽静。匾额、诗联都是我国著名西学专家王季思先生的真迹。《西厢记》中“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戏,皆发生于此院之中。这是一座具有中国北方民俗特点的三合小院。坐北朝南,南设院门,院内北房三楹专为老夫人的居室,室内右卧室、中堂屋、左佛堂,“拷问红娘”即发生在此。西厢房三间,为莺莺和红娘的居室。东厢房三间为欢郎的居室。此院之中,最引人入胜的有两处:一处是东厢南侧一段墙,墙下翠竹环抱着一块太湖石。墙外有一株杏树,枝繁叶茂,这里就是当年张生受莺莺之约,半夜跳粉墙巧相会的地方。如今,对对青年恋人来到这里,吟诵那“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千古绝唱,争相在此留影,表达了人们对崔张爱情的向往和羡慕。另一处是西厢南侧一方石碣,上刻“普救寺莺莺故居”七言律诗一首。跋文载,此诗是金大定年间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寺时所撰写的,因此称作“金代诗碣”。诗曰:“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红燕自归来。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这方诗碣,是这次修复清基时出土的,它是迄今寺内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记述崔张故事的实物佐证。

如今游人一到这里,观赏当年张生与莺莺绝妙幽会的梨花深院,再抬头看看那越墙的杏枝,“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一千古绝唱的寄情诗,便会脱口而出,更能把游人引入“意似痴,心如醉”的遐想之中。

[img]

普救寺在永济的城区还是在某个乡镇?普救寺是真的古建筑还是后来重建的?

普救寺在永济市的蒲州镇,距永济市区约15公里

,有专修的旅游路,公交车直达。普救寺的莺莺塔是古建筑,寺院其他部分多为重建的。

北郊十字口的老虎牛肉馆还不错,是清真的。刘杰牛肉馆以前不错现在不能吃。

从运城没有直达的车,还是从永济坐旅游专车好。

鹳雀楼shi2004年重建的。

u000459 普救寺 谁敢说我慢

浪说红楼:宝琴怀古诗释疑(下)

宝琴谜诗后两处古迹 蒲东寺 和 梅花观 ,历史上原来并不存在。 蒲东寺 是《西厢记》故事里的地点, 梅花观 是《牡丹亭》故事中的地点。这两部优秀戏曲文学作品问世后, 蒲东寺 和 梅花观 随之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久而久之便成为古迹 。

优秀文学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此。

当宝琴拿出十首怀古诗,红楼众钗对后两首诗的评价不一。宝钗首先说: 这两首我们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 。宝姐是礼教治下的淑女,她能体会到 宝琴诗的自由意识 与现实的冲突,所以有所遮掩。

黛玉更明白宝姐的心思,接着,对宝姐的话给予批驳;探春也力挺宝琴。最后李纨作了总结,她竟然不反对宝琴。闲言少叙。本篇详解宝琴后两首谜诗立意与见解的独特之处。

九、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蒲东寺 ,现实中并没有这个寺院。顾名思义就是 蒲州之东的古寺 。山西古蒲州之东,还真的有座古寺,但叫 普救寺 。西厢记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寺中的塔殿都是根据西厢故事的描述修建。

普救寺 的修建,可以前溯至初唐武则天时代;今之普救寺与西安古城墙一样,都是明代嘉靖年间根据唐代记载的状况,翻修而成,并非唐代原貌。

《西厢记》这部伟大的作品不消多说,美艳的词藻、诗意的境界、作者绝伦的才华情致几乎感动世界。其中那句: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可谓描述爱情姻缘的千古绝唱。

要说明的是:下联出自元末 南戏 代表人物 高则诚 的名著戏曲作品《 琵琶记 》。 高则诚 ,比王实甫和关汉卿晚约半个世纪。《琵琶记》的艺术性基本可与《西厢记》和《牡丹亭》比美,但思想性略差一筹。《琵琶记》打破南戏从前同类题材作品的传统思想, 向封建礼教提出强烈质疑 。是一个进步。

以《西厢记》故事流变史观照,可溯及晚唐时代。晚唐至清初1100多年间,不知有多少真实的西厢故事和相关文艺作品以及次生的历史故事。最著名的有三个。

首先,晚唐风流才子元稹根据自己的亲历做了一部传奇名曰《 会真记 》,也就是《 莺莺传 》。这就是《西厢记》的母本,应该叫 元西厢 。唐代文人的传奇故事笔记,是中国小说的始祖。

其次,宋金乱世时代,北方的 说唱艺术 得到发展。期间,有个叫 “董解元” 的人,生评无考,正式的名字也没有;只知道他是一位思想进步、才华不凡的举子。董解元的学识广博,文化素养绝伦。他以 元稹《莺莺传》 的故事为基础,做下一部说唱文学剧本《 西厢记弹词 》,史称 董西厢 。再次,就是王实甫名垂青史的《 西厢记 》,史称 王西厢 。

以中国文学史观照,以《西厢记》成文流变史的思想性而论,既然有 元西厢、董西厢、王西 厢之说;那么,《 牡丹亭 》完全可以称作 汤西厢 ;《 红楼梦 》也可以称作 曹西厢 。宝玉和黛玉共读的,就是 王西厢 ;黛玉读罢赞称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宝黛平时笑谈作诗联句,都会不经意引用其中词句,可见王西厢魅力之大。《红楼梦》的创作及黛玉形象的刻画,都与此有关。

以西厢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史观照,元稹的传奇,一开始就着眼于描写礼教治下社会少女 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 反映爱情理想被封建礼教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 。之后,也有不少以此为主题的诗词曲艺作品,但思想性都没有重大突破。

宋金时代的说唱艺术,起源于民间曲艺。 董西厢 就是在元稹传奇基础上创作的叙事性说唱文学,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远超前人。它的主题,对爱情婚姻的理解和态度不再听天由命;而是把矛盾冲突的性质,演变成通过抗争来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故事的最后,以男女主角的私奔作结;思想内涵别开生面。 董西厢 开创性的创作,为之后的 王西厢 打下思想基础。

元代科举制度的废弃,使中国文化人对自己的前途更加焦虑,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封建统治的反抗情绪。故而, 王西厢 就明确举起反对封建礼教的鲜明旗帜。王西厢经久不衰,可见其艺术性、思想性、故事性的创造性发挥,较之元西厢和董西厢更加精炼深入,成就了中国古典戏曲作品的一部神话。

那么,是不是说王实甫的《西厢记》果真就挑不出毛病呢?

不是的。从思想进步发展史观照:

风流才子元稹的不幸和大幸,是因为有了董解元;董解元之不幸和大幸,是因为有了王实甫;王实甫之不幸或大幸,就是因为中国文化史上出现了曹雪芹。

不信请看,曹雪芹借宝琴的蒲东寺怀古究竟要来表达什么思想。该诗派词虽然粗俗,却并不容易理解。须慢慢来。

第一句: 小红骨贱最身轻 ;一开口就大骂那个貌似好心的红娘。第二句: 私掖偷携强撮成 ;就直接地给了个没面子。第三句: 虽被夫人时吊起 ;比较难转弯。 夫人 ,这里并不单纯地指妻子或女性。最早在《诗经》里,夫人是指男性。所以, 此句中的夫人 ,是指 世人 。

如此以来,第三句意思就是说:西厢记中的爱情故事虽然被世人吊在嘴上时时演唱;从语气判断:前面有虽然,下面就应该有但是的转折。没错,第四句: 已经勾引彼同行 ;与前句合解意就是说:既然世人时时把西厢爱情故事吊在嘴上、说明已经接受正确思想指引;但却为何总是在寺院的彼岸与出家人一起同行呢?

曹雪芹借薛宝琴之笔的言下之意是:世人还是白白地读了听了看了《西厢记》。不然从唐代到今天的一千多年间,却总是建寺修塔来奇托情感干嘛?为何总是得不到真实的行动和结果呢?

为更好理解薛宝琴的西厢故事观,译成白话如下:

小红这个总是替别人当红娘的女子,其实骨头最贱身量最轻,

谁稀罕你一个奴才,把本来属于我的爱情偷偷摸摸强缀而成。

既然世人把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的故事,吊在嘴上时时演唱,

为何不去行动,却要建寺修塔寄托情感在理想彼岸与佛同行。

显然,较之《西厢记》已比较明朗的自由自主思想,宝琴的诗表达对自由爱情、对自主婚姻的迫切渴望。在薛宝琴看来,真正的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连红娘这样貌似好心的人物都是多余的;只有实际行动才是真正的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

谜底有人猜测是佛家的 念珠子 ,余以为应该不错。书中的念珠子,也就是宝钗和宝玉的 红麝串 。这首诗的谜底关系到红麝串,就有了意思。先不论宝钗对宝玉究竟会不会产生感情,但金玉良缘确实并不是很明确的自然爱情;很像是家庭包办的、有关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一桩 宿命姻缘 。

如果是 红麝串 这个谜底,宝琴的诗意真的很不简单。如此也能解释,宝钗为何对这两首诗表达极不高兴的态度;而黛玉为何偏偏要庇护宝琴;最后,李纨只是用大道理和一下稀泥草草总结。看见了吧:曹雪芹不只是一位文化大师,同时也是一个猜透各种女性心思的闺中妙人哈。

十、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首先,来明确该诗中的几个概念。 梅花观 ,《牡丹亭》中的道观名称。观,即道观,道家的修炼场所,如同佛家之寺庙。梅花观,是剧情中男女主角梦中相会的地方。

《牡丹亭》问世以来,这个情节感动了当时和后世无数观众和读者。故而,梅花观与蒲东寺一样名扬天下,形同古迹。

梅 和 柳 ,表面之意,即《牡丹亭》男主角柳梦梅。 拾画 ,是剧中一个故事情节,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内涵。 婵娟 ,原指美女;代指月亮,苏东坡 有千里共婵娟 的名句:宝琴的诗中,婵娟指女主角 杜丽娘 。 团圆 ,指剧情最终美好如愿的大结局。

春香 ,女主角杜丽娘的待女。从《牡丹亭》的剧情和主题角度理解, 春香基本是杜丽娘的代言人 ;剧情故事中,春香闹学的一段情节即是铁证。 西风 ,以中国所处西风带的地理位置论,西风是冬天来临的象征。文学作品中,西风代指严酷的现实。

其次,再谈作者。文化大师汤显祖,明朝嘉靖与万历年间著名的戏剧家兼文学家。祖籍江西临川,书香世家子弟。出生于明世宗嘉靖中期,明神宗万历初年进士,官至太常博士、礼部主事。这种官职职显而位较低,六品上下。汤显祖生性刚正、不尿权贵;因弹劾奸贪屡遭罢贬,终因主政刚烈结怨于权贵而弃官归乡。归隐后以著述为要务。

他出身书香世家,祖辈皆满腹经纶。汤显祖自幼天资聪颖,阅览无数;深得同时代 陆王哲学 之 左派王学 精谛。

左派王学 学派的主要特点,具有 平民思想 和 朦胧民主意识 ,抨击程朱理学中的反动糟粕,反对封建教条和等级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崇尚人性自然。汤显祖的文学创作提倡立意明确,看重思想内容。这些文学主张在作品中都有具体表现。他的四部名作 《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名垂青史,合称 临川四梦 。

汤显祖的四梦大作,都具有崇尚自主、向往自由的思想内涵,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时时提及引用。书中许多情节的设制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均与之有关。

因此,汤显祖进步的思想见识和卓越的艺术才华,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能与关汉卿并列的戏剧大家地位。以其人生阅历和思想成就观照,注定他骨子里有反封建、反礼教的强烈情愫。做为文化大师,他的思想意识特征为 《牡丹亭》 的创作定下先进鲜明的基调。

下来,略谈这部大作。《牡丹亭》也叫《 还魂记 》,它也有一个母本;就是同时代的话本小说: 杜丽娘慕色还魂 。这部话本小说的故事梗概,还可上溯到南宋时代一个同题材的“ 人鬼情未了 ”的 宋元话本 故事。

最终,这个故事就被汤显祖改编成《牡丹亭》。但明代这个话本小说中的情节内容和故事结局,却不像汤大作如此超前进步;其主题并没有超越封建礼教的等级观念。

汤显祖的成功和创造性在于,使这个故事的主调与当时现实结合;并且,具有 更强烈的反封建、反礼教、追求个性解放、崇尚婚姻自由 的主题内容。

这一明确立意,使《牡丹亭》一经出世即声名大震,在当时甚至赛过《西厢记》的点击量。明末清初之时,看那风流辉煌的秦淮河上: 美女多唱杜丽娘,更是姹紫嫣红开遍。

不消说,处于清初时代的曹雪芹对这部优秀戏曲作品放心不下的,正是对林黛玉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从思想艺术角度说, 林黛玉的形象就是杜丽娘形象的延伸 。

女主角杜丽娘,是当时可爱的少女形象。她开始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在侍女春香的怂恿下才偷偷走出闺房去访春。

现实中的杜丽娘不由自主,只好把热烈的感情压抑在心中。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更加触动了她的青春之梦。汤显祖的创意,使杜丽娘不愿眼睁睁地任凭青春逝去,于是游园之后在梦中和情人相会。

杜丽娘 梦中幽会 之后,接着还要“ 惊梦 ”和“ 寻梦 ”。这都是她心中 自由爱情思想 火花的连锁迸发,也是她把理想付诸反抗的实际行动。

后来,杜丽娘因相思而死。临死前,嘱咐侍女春香把自己的画像留下,以便情人来拾画继续自己爱情之梦;更加表现了她追求自由爱情而至死不愈的坚贞品质。正因如此,最终才使她死而复生,万分艰难地获得了大团圆的结局。

呀!不由的感叹一声。

汤显祖《牡丹亭》的感人力量,正在于他和他作品中的主角都表现出如此强烈、如此顽强 以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决心来追求自由、追求自主、向往美好爱情的精神 。其中,更有对最终美好团圆的渴望。

汤显祖对杜丽娘的生动描绘,充满浪漫主义理想和现实主义思想,正是对封建礼教、对诸家学派的禁欲主义做出有力的批判和超强的讽刺;正是在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极权害人吃人的本质。

《牡丹亭》也有许多名曲警句: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如此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从此几乎一直感动中国。

虽说至今 唯有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给予人们无限的希望;然而然而,如同王实甫一样:汤显祖也很不幸又大幸,因为中国出了个曹雪芹;曹雪芹笔下还有个薛宝琴。

梅花观怀古诗的精髓、薛宝琴的慧眼在于:无论是梅花庵的尼姑,还是梅花观的道姑,或者侍女春香,最终都不是真正帮助人们解放人性、解救爱情、争取自由和自主来实现美好团圆的人物;因此,人们只好一年又一年地在这种梦想中消耗着生命。所谓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薛宝琴在乎的,更 是今生理想的实现和对幸福的争取 。

在曹雪芹和薛宝琴看来,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词曲无论多么坚贞动人,至今不过还是安慰人们心灵的一个天大玩笑。以此种思路把该诗译成白话如下:

我们的爱情,实不该沉浸在杜丽娘梦魂的梅树之下、而应该约会在月下的柳边,

倘若沉迷于故事当中,最终谁又能真正拾到现实中、属于自己的那个美丽婵娟。

如果,想要争取到自由爱情和团圆结果,就不要盼春香和道姑那样的人来帮助,

否则,我们怀着美好爱情之梦的苦人,仍旧会在严酷的现实中离别一年又一年。

很明显,薛宝琴比汤显祖的进步在于: 她呼吁世人尽快要从《牡丹亭》构织的凄美之梦中清醒过来,认清当前的现实为要;把自己争取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的理想付诸行动。

如此这般,诗中的春香就与前诗中的小红一样,都成为多余的人物。在薛宝琴看来,尽快抛掉戏剧中梦想的包袱而尽快行动,才是真正的自由和自主。

谜底说法依旧很多。有人猜测还是 团扇、宫扇 或说 纨扇 之类;牵强讲得通。团扇的意义在前文已解,不再重复。

而从中衍生的红学迷团和红楼八卦也很多。比如有索隐派从字面之意猜测是莲荷,以此推测《红楼梦》记述的是董小宛和康熙皇帝的爱情故事。理由是因为董小宛号青莲。索隐派八卦家的无聊,由此可见一斑。

怀古诗作者开始说的很清楚:十首怀古诗应该着眼于从古迹对历史往事感怀才附合本意。

综上所述,通过对后两首诗的解读见证,薛宝琴对这两部文学故事中,两个关键小人物即小红和春香帮助主人公争取自由爱情的行为,均持否定态度。薛宝琴重新审文化大作的视角,十分新颖。她的意思很明显:追求崇尚自由爱情。

可以说: 曹雪芹借薛宝琴的谜诗,在肯定《西厢记》和《牡丹亭》进步性的同时,也是对王实甫和汤显祖遮遮掩掩的态度给予合理批判。

曹雪芹之意在于: 两部伟大的作品诞生几百年来,尽管人们都沉浸在这种进步的、自由的、自主的美梦之中时时吟哦演唱;但是现实社会却没有丝毫前进。

曹雪芹之意更在于: 唤醒麻木的世人,尽快从戏曲故事的梦中清醒过来,要 走上以实际行动争取自由和自主之路 。

同时,通过 蒲东寺怀古诗 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也是对那些还在继续编织如此美梦的文学家给予强烈的讽刺和鞭策;从而赋予这两部进步文学作品一种更新、更进步的现实意义。

宝琴十首怀古诗解毕。 那么,具有如此慧眼灵心的薛宝琴,究竟会是什么身世?下面很快就能揭开。

唐都浪子《浪说红楼》之:论宝琴

普救寺是怎么来的?

普救寺位于山西永济县西北,南眺中条山,西临黄河湾,始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普救寺有名不在于历史悠久,而在于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传世之作《西厢记》诞生之后。西厢就在普救寺。

普救寺初建时,名叫三清院,后又称西永清院。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造反,后汉派郭威起兵讨伐。因防守坚固,郭威围困蒲州即今永济长达一年之久,攻克不下,便召来西永清院中的僧人询问对策。僧人说: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折箭为誓:城克之日,不戮一人。第二天,果真攻下蒲州城。从此,西永法院便改名普救寺。早年间,整个寺院十分壮观,不仅有金碧辉煌的佛殿,还有精巧玲珑的东西两排厢房,共有300多间房子。紧靠西厢的墙外,还建有一个花园,相传是唐朝的崔相国建筑的佛居别墅,曾经为崔老夫人和莺莺所住。当年张生便住在西厢书斋,与别墅仅一墙之隔。张生相思病重时,莺莺写有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诗与张生约会,后来在丫环红娘的帮助下,终成眷属。由于崔张爱情故事曲折动人,加上王实甫注重人物内心刻划及文采的华丽,使得《西厢记》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而普救寺也就越发闻名。甚至连寺内的舍利塔也改称莺莺塔了,塔高约30米,塔身13层,为楼阁式砖结构,是我国现存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介绍山西普救寺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那么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介绍山西普救寺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介绍山西普救寺导游词1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是一座千年古刹,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永济爱情文化节)

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是元代戏剧大师王甫实的杂剧《西厢记》写得生动深刻,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蒲东普救寺内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使他们为其所赞叹,所感动。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西厢记》的问世,特别是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问世以来,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有文人撰联:从情始以情终字字情句句情一章一节一回一折一本书里全写的是情西厢记中人物皆为情生真个情憾天地;惜情来慕情去人人情纷纷情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四堵墙内无处不是情普救寺里和尚也是情种好个情染境界。

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在普救寺实地拍摄

由于《西厢记》故事的广泛流传,普救寺也随之名扬天下。因此,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西厢记》的问世,使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介绍山西普救寺导游词2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来普救寺观光旅游,很荣幸能为各位做一次向导。

〈山门〉

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据史料记载,隋初已有,是一座千年古刹,千余年来,几经沧桑,反复兴废,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总占地103亩,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

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是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所写出的杂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祥地,它描写的是: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老夫人带着女儿莺莺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此地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不巧天降春雨,道路泥泞,住宿于蒲州城中。听店小二说此地有一座普救寺,是则天娘娘的香火院,盖造非俗,前来游寺中与莺莺小姐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奏出了一曲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凯歌。

〈台阶前 〉

这儿的台阶总设置108个,佛经上说人的一生要经历108个磨难,所以这儿便设108个台阶,只要你能诚心登完这些台阶,便会消灾免难,接福接寿。

   〈钟楼前〉

这座钟楼全高17米,分两层,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这口钟重约四吨,94年浙江瑞安铸造,钟楼的钟在古时主要起报时、寺警等作用。

由于《西厢记》故事发生于普救寺,所以这里每一座建筑都与《西厢记》有着不解之缘,这座钟楼的二楼在“白马解围”一折中便起到“观阵台”的作用。当时河中府浑缄元帅病故,乱军失统,守卫蒲津桥的将领孙飞虎听说相国之女崔莺莺长的如花似玉,貌似天仙。便带领5000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扬言:“三天之内如不交出小姐,便将普救寺一把火烧掉,僧俗寸斩不留。”老夫人迫于无奈,许下诺言:“谁能退得贼兵,便把莺莺嫁给谁。并倒赔嫁妆。”好啊!张生挺身而出,书信一封,由寺内武僧慧明突围而出递与白马将军,这白马将军姓杜名确,原与张生是同窗好友,八拜之交,后弃文从武。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兵马镇守蒲关。接信后火速赶来,

张生聪明阿!为显示朋友威力,就请法本长老、崔老夫人登钟楼之上观看如何生擒孙飞虎。因此便起到“观阵台”的作用。

〈回廊前〉

至此108个台阶已登完。大家请看,普救寺位于永济市境内的峨嵋塬头,南边是巍峨的中条山,西边可以看到白如襟带的黄河水,依山傍水,风水宝地。寺前坡底即是长安通往北京的古驿道。当年慈禧西逃时就路过此地。

〈回廊内〉

大家请看:这座古塔便是莺莺塔,原名舍利塔,是寺内的瞻礼建筑,塔高39.50米,共十三层,可以登九层。距今已有430多年历史,寺内原塔创自隋唐,工制壮丽,毁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冬天的一次地震之中,后8年(1564年)四川铜梁进士张佳胤任蒲州知州。黄河水连年泛滥,为根治水患,他深入民间,寻求良策,有个精通风水之道的人告诉他说:“蒲州城两头尖,形状好似一条船,城东官道如条缆绳,舍利塔如维系之柱,如今塔已不存,船无柱可揽,郡城就象浪里孤舟一般摇摆不定。”于是张太守捐俸倡之,这座塔虽形制古朴。却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省大佛阁石琴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园林仅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如果在塔西20米处击石,塔上回声就如蛙鸣一般,是普救一绝,请大家稍后欣赏。

这四周的回廊即是当年张生与莺莺小姐第一次相遇之处。莺莺一家在普救寺后院住下后。“可怜天下父母心”,老夫人怕“门掩重关萧寺中”的莺莺小姐闷坏了身子,便对红娘说:“红娘,看寺内无闲杂人烧香时,带小姐出去转一转,别把身子给闷坏了。”于是红娘陪伴莺莺进佛殿上香后行至塔院东廊,张生正由法聪陪伴游寺:“参了菩萨,拜了圣贤,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行至西廊时正巧与莺莺相遇。“刚刚的打了个照面,就风魔了张解元。”张生随口脱出一句:“呀!正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业冤。”随即眼花撩乱口难言。这时的小姐正手拈鲜花,在阳光底下,浑身上下,流光溢彩。

介绍山西普救寺导游词3

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它是中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折叠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

历经岁月沧桑,寺内殿阁僧舍均已毁坍湮没,唯有13层、高37米的舍利砖塔(俗称莺莺塔)依然屹立于土岗之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修复了普救寺。如今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珑的西厢书斋、方整宽敞的塔院、崔相国夫人和莺莺小姐所在的佛居别墅等建筑都已落成,它们依山而筑,错落有致。

永济普救寺攻略,普救寺门票 地址,普救寺游览攻略 马蜂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