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旅游出行> 旅游> 正文

鄂西吊脚楼的由来(湖北吊脚楼)

  • …昔┃枫影…昔┃枫影
  • 旅游
  • 2023-05-05 10:36:01
  • -
浅析美丽乡村下的鄂西吊脚楼聚落布局 选址方案

吊脚楼是哪个民族的?

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吊脚楼也叫吊楼,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建筑格调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鄂西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

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

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

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

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建筑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img]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土家族的吊脚楼有什么传说?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相传很久以前,湘西一带的土家族人在深山老林里搭茅草屋居住,当森林里有虎豹豺狼出现的时候,人们就烧起大火来驱赶,但是一些蛇虫鼠蚁却经常往草屋子里钻。

于是,一个老人在草棚子旁边的树上绑起架子,顶上支起茅草顶篷,然后又把大石板拉上树,在上面支锅弄饭。

老人的办法很快就传开,人们都纷纷在大树半腰间搭起茅草棚,由于这种房子的脚是吊在半空的,所以民间就称它为“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建筑注重龙脉,这些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以外,其余三边都悬空、靠柱子支撑。

武陵山地区,很多地方都点缀着吊脚楼,这些吊脚楼依靠着优美的自然山水变成了丰富的地理人文。

传统营造 中国西南民居建筑 吊脚楼

吊脚楼最早出现时期?

诗意建筑--吊脚楼

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和沿岸,绽放着一朵独特的乡土建筑奇葩——重庆吊脚楼。

自古以来,重庆就是巴人的聚居之地,在世代与自然的斗争中,巴人背倚山川,逐水而居,从陡坡峭壁上攀崖筑屋。据东汉时期的《华阳国志》载:重庆“地所势刚险”,“皆重屋景居”,说明吊脚楼古已有之,历史悠久。

吊脚楼属于栏式建筑,完全依山就势,远远看去,它们有的层层出挑,有的高低错落,轻健而不失雄伟,顺势而上,起伏迭宕,于绿影婆娑中傲山视水,尽享大自然的思泽。

建造吊脚楼时,依地形立以木桩,上置楼板为屋基,将前半间房屋托起,后半间则凿崖为坪。构驾采用较小的杉木,直接在柱头上接承檩椽,密栽成排架。其间开槽接隼,穿枋插木,墙壁围以木板,石板,或用竹笆抹以泥灰。房屋构架简单、开间灵活、形无定式,随意的建筑符号,秀盈着朴素,自然的意味,线条轮廊含蓄而秀美。

随坡就势的吊脚楼群,形成奇妙的线性道路空间,逼仄幽深,恍若迷津,徜徉其间,步移景异,风情万种。小巷里边,看似尽头,拐过去,却是柳暗花明,又是一番天地。

吊脚楼的下部架空成虚,上部围成实体,按古代风水美学理论,空为阴,实为阳,虚则柔,实则刚,这就使之形成虚实结合,阴阳一体,刚柔相济的建筑形式。于是,吊脚楼在dao自然山水间土生土长,展情地铺陈在坡壁之上。层层叠叠,连绵成片,不占阴湿之气,尽享灿烂阳光,生机盎然。

重庆吊脚楼没有遵循官式建筑的营造法则,不受形制的框框约束,无“堂屋”“厢房”主次之分,跟坡靠坎,依曲而行,功能上满足使用要求,构造上满足牢固之需,空间紧凑,开合随意,分割自然,布局灵活,尺度宜人,在“道法自然”中千变万化,形成多样化风格。

吊脚楼源于乡土,原本原色,不施朱颜,虽粗犷而不失纤巧,貌拙朴而不失轻盈,素净大方,端庄淡雅。建筑用料就地取材,建造时保持了原生态的地貌和植被环境,这就使得它们像一行行优美的抒情小诗,被随意地散落在山水之间,闪烁着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光彩。

诗意地栖居,是现代居住理念的最高境界,那么,乡土建筑吊脚楼就是这种追求的一个佳例。

吊脚楼是什么古代人民发明的人

吊脚楼的历史非常悠久,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有巢氏①是华夏民族的远祖,据说古华夏人之所以能够避开风雨和野兽的侵扰,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至今,是因为有巢氏教会了他的人民建筑房屋。有巢氏的建筑技艺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

吊脚楼就是有巢氏的一大发明,它采自依山傍水的灵气,与周围的大自然浑然一体。吊脚楼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②民居。早在距今七千年以前,河姆渡③人就能建造干栏式民居。想象中的河姆渡应该是一个水气氤氲的地方,干栏式民居可以帮助河姆渡人抵御潮气和湿热,智慧的先民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逼迫下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生存方式。

从地理位置上看,河姆渡的遗址在浙江,很可能是古越人繁衍生息的地方。古越人是有巢氏的后裔,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后因战乱或是瘟疫,一部分古越人不得不选择离开,顺着大江一直向中游、上游迁徙。有一支来到了嘉陵江流域,慢慢演变成巴人的先祖。重庆石柱一代的土家人源于巴人。古越人的到来使重庆的历史又揭开了精彩的一页,巴人于公元前475年建都重庆,那时候重庆叫江洲,《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郡治江州,地势刚险,重屋累居。”这种“重屋累居”的建筑就是吊脚楼的原始形态,是古越人送给重庆的一份厚礼。吊脚楼落户三巴④之地后才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从吊脚楼落户江洲算起,至今虽少说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的时候,吊脚楼是巴人后裔——土家族人的专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吊脚楼不再为土家族所专有,其他民族如苗、瑶、侗、布依等族也住进了吊脚楼。其中的缘由很简单,追求舒适的生活是每一个民族的权利,吊脚楼非常适合当地的地理条件,能够使当地的少数民族舒服、舒适以及舒心的生活,吊脚楼的推广和普及也就理所当然。

如今,吊脚楼最集中的地方就是被称为“大武陵文化沉积带”的大湘西一带,地理范围大致包括湖南的湘西自治州和怀化,湖北的鄂西自治州,贵州的铜仁和黔东南自治州以及重庆东部的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苗族等族的繁衍生息之地。

置身大湘西,仿佛来到了武陵源,陶渊明笔下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神秘国度呈现眼前,令人遐想无限。吊脚楼是这里最平常也最亮丽的景色,山水相依,竹林清啸,让人浮想联翩,好似置身世外,从来没有这样心旷神怡。

这种历史悠久,使人飘然世外的吊脚楼究竟是怎样一副模样呢?让我们慢慢揭开它的神奇面纱。过程虽显老套,但细节依然动人。

吊脚楼最大的讲究就是依山傍水,青山赋予它厚重的内涵,绿水赋予它清秀的灵气,没山没水不成吊脚楼。大湘西的苗、土家等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背倚青山重重翠,怀抱绿水段段幽,少则十户多则上千户,结成寨子,家家户户都住在小巧精致的吊脚楼里。

吊脚楼作为一种干栏式建筑,建于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建造时,顺坡面开挖成两级台阶式屋基,上层立较矮的柱子,下层立较高的柱子。这样房子建成后,就可使前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面呈同一水平。而自上而下直接立在下层屋基处的柱子,则构成托举支撑前半间房屋的吊脚柱,“吊脚楼”即因此而得名。

吊脚楼一般三层,下层多为畜养牲口、家禽和堆放柴草、农具的地方。二层为全家饮食起居的主要场所,外设走廊,中间安有凉台状的长长的曲栏座椅。三层可作卧室,亦可存放杂物。

吊脚楼的材料以杉木为主。按传统的标准,一栋三层三开间的吊脚楼,需用24根柱子,四五十根枕木,39根檩子,28根大小枋,135根椽子,600块枋子和600块木板,以及1万5千块瓦片即可建成。但令人称奇的是,偌大一座楼房,除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它部位全部用卯榫构筑而成,反映了建筑师的高超技艺。

旁注:

①有巢氏:有巢氏,又称“大巢氏”。相传,远古时代他发明了巢居,教民构木为巢,以防野兽侵袭。《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云:“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②干栏式:一种建筑方式。干栏式住房以竹术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掾、楼面、墙、梯、栏等,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蔑绑扎,为单幢建筑,,房顶用草排或挂瓦。

③河姆渡:为举世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距今约6000—7000年。出土文物内容非常丰富,有人工栽培水稻的大量遗物,带榫卵的木构建筑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上刻有比较精细的装饰花纹。

④三巴:《华阳国志》载,东汉末益州牧刘璋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徒庞义为巴西太守,是为三巴。按刘璋永宁郡,今为巴县以东至忠县地;固陵郡,今为云阳奉节等县地;巴西郡,今为阆中县地。

吊脚楼是哪个民族的

;     吊脚楼苗族的传统建筑,此外我国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数明族也有居住。吊脚楼也叫"吊楼",多依山靠河,层叠而上。

nbsp;     我国少数明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甚至连居住房子也会有所不同。吊脚楼就是比较有特色少数明族居住房子之一,那么吊脚楼是哪个明族的呢?下面小编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01

      吊脚楼是苗族的传统建筑,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也有居住,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02

      吊脚楼也叫"吊楼",多依山靠河,层叠而上,就势而建,呈虎坐形,最开始的时候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03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04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05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大承载体,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体系的捷径,吊脚楼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它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

土家族的吊脚楼简介

土家族的吊脚楼简介:

吊脚楼建筑是土家人民智慧的体现。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有雕梁画栋,檐角高翘和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意之境。

扩展资料:

土家族吊脚楼的形式:

单吊式:

单吊式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

走出去,拥抱最美丽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