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李小白的相关报道(仁美丽华个人资料)

初露锋芒
文/周和生
风光秀美的湖面上,莫愁女与徐公子一叶扁舟,游湖采莲,她被公子真情所动,取出自绘《白荷图》香扇赠与公子。画面清秀淡雅,花丰叶茂,那白净的荷花在绿叶的陪衬下亭亭玉立,仿佛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艺术烘托出莫愁女出污泥而不染的美好心灵,也显现了徐公子那“你本是芙蓉身高洁,我愿做花叶伴身边”的誓愿。--这是越剧影片《莫愁女》中一组感人镜头,作为道具的《白荷图》出于何人之手?话还得从头说起。
两年前,南京电影制片厂开拍《莫愁女》需要《白荷图》扇面。该画原已请人画了,只因导演要求较高,提出重画。这时有人给他推荐南京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李小白。小白反复研究了影片的主题和莫愁女的性格,构好草图后又根据导演要求多次修改,最后熟绢扇面上以工笔粉彩方法表现,前后共画了三个星期。导演看了非常满意,随即又请小白为影片画了两幅工笔重彩、艳而不俗的《双凤图》扇面。
李小白对艺术有笃实和执着的追求,赤日炎炎的盛夏,他去海南岛写生热带作物,让木瓜、可可豆、菠萝成熟在他的速写本上;数九严寒的隆冬,他上梅花山,写生凛寒欲放的红梅。他还去牡丹之乡山东菏泽搞过创作。因为驻地与牡丹园较远,他带着干粮早出晚归,一画就是一天。八一年《佩剑将军》在宁拍摄,演员尤丽华举荐小白为影片画了两幅工笔粉彩的仿古立轴花鸟,这两张图都是党组织联络地下工作者的信号。画幅上丹顶鹤云天翱翔、舞姿翩翩,与兼工带写的青松互为映衬,一派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一般仿古画的底色是以赭石加墨烘染,亮度不足。而小白以红茶煮浓汁,在熟绢上渲染数遍,使底色在暗红中发亮,既不失仿古的效果,又有阳光辉映的感觉,使仿古画反映出“党指向哪里,地下工作室就战斗在哪里”时代新内容。
由于李小白兢兢业业,近几年,江苏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先后出版了他的工笔作品集。他的写意花鸟画《竹雀图》曾赴西德展出并被该国收藏。他还在南艺举办过个人习作画展哩!
新华日报--1984年12月14日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丹 青 之 恋》
---特邀记者柳之琪
1982年阳春三月,大西洋的暖流给慕尼黑送来一片葱绿,使这座欧洲文化艺术之城增添了异彩,显得更加迷人。在巴鲁特艺术展览大厅里,正挤满了人群。他们来自伦敦、巴黎、波恩、维也纳、哥本哈根、罗马等地。他们到慕尼黑不是来春游,而是来观赏中国的国画艺术。中国国画艺术展览在慕尼黑开幕了,使这座艺术之城春色更浓….
西方的“画迷”们在仔细的品味着《竹雀图》这幅画,那饱满而又诱人的构图,那绚丽热烈的色调,强烈地感染着人们。这幅《竹雀图》水墨淋漓,动静揉和,令人心旷神怡,这是自然和人的交融,情和美的结合。“画迷”们在画前频频点头称赞,感谢中国艺术家们为他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这幅《竹雀图》出自南京艺术学院青年国画教师李小白之手。他今 年才3 0多岁,艺术生涯已有1 5年了。他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绘画艺术。最 近,他的优秀之作《晨曲》参加国际和平年的画展,《新华文摘》、上海美术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连续刊登了他的十几幅作品。他的《春江花月夜》、《牡丹燕子》、《万紫千红》、《胜似春光》、《葡萄熟了》、《和平颂》在全国和省青年画展上受到观众们一致好评。去 年,他被选为江苏省青年联合会会员、美术家协会理事。南京艺术学院为他举办个人画展。
李小白少年时代是南京市少年足球队队员。中学毕业后,他到句容县农村插队落户。艰苦的农业劳动,没有使他放弃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因为他能歌善舞,所以哪里有李小白哪里就有欢乐。在他的带动下,插队知青们单调乏味、苦闷的生活变得活跃而富有情趣。有人为他叹息说;“小白是株好苗子,可惜生不逢辰,只能黄土地里拿锄头呵!”是生不逢辰吗?李小白不相信,他认为艺术的追求,要从艰苦的生活里开始。他不愿意让自己闪光的年华,在悲哀、感叹声中度过。
他的丹青之恋,正是从他辛勤劳动,流过汗水的田野上开始的。李小白刚刚放下锄头,擦干身上的汗水,他就拿起了画笔在构思画画了…..
呵,亲切的乡土,绿色的嫩芽即将破土而出,朦胧的月光下,犁沟随着夜的降临,在田野上延伸……
呵,亲切的乡土,我播下了生命的种子,星星为我拉犁,露珠为我润土,温柔的乡土呵!你是我画中的情人….这些景色在李小白乡村写生中生动展现出来。
对于拓荒着,土地是母亲,依靠母亲的乳汁得到无尽的滋养,对于绘画艺术的追求者,这里是源泉,只有对它爱的真挚,才能绘制出最感人的画面。李小白的农村速写和写生,为他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他的丹青之恋是那样执着,那样痴情。他忘了生活的艰辛和坎坷。苦干一天,最多能拿几角钱,他舍不得吃,更舍不得穿,就舍得去买宣纸、画笔和水彩。插队的伙伴们空闲时抽烟、喝酒、打扑克牌,而李小白却拿着画笔对着小鸡、小鸭、飞鸟、小花小草、树林…..只要能入画的自然界的生命,他都仔细观察着,俯临着,从容的把这一切纳入他的画面,以抒发自己的胸怀。田园的风味,深邃的意境,李小白在探索着:怎样用画笔的感染力触动着人们的心。
无奈在那个文化遭到摧残的年代里,画笔能打动谁呢?反遭到冷嘲热讽,伙伴们说:“李小白是个‘呆子’”,”将来等着吃西北风吧!””和他老子一样进牛棚!”
他太热爱绘画艺术了,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他的丹青之恋….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李小白经过上下三次考试终被录取到南京艺术学院学习国画。在名师的培养和指点下,他开始了新的攀登,他在陈大羽先生的指点下,认真学习怎样把花鸟画画活.在沈涛先生的指点下,学习各种工笔人物画技法。在家里他常常从晚上九点画到第二天二三点钟,在炎热的夏季,他不顾蚊虫叮咬坚持作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同样绘画中艺术的美,也只有从勇于探索和辛勤开拓中才能取得。李小白这次有着深切的体会,他认为美术创作贵在创新,要创新就要苦斗,不经历艰辛困苦是绘制不出好的画来的。
盛夏,他背着画板去海南岛写生,把椰子树、菠萝、可可豆等都画入他的速写本上,数九严寒的隆冬,他在梅花山上,对着凌寒欲放的红梅写生。他常常带着干粮早出晚归,在大川奇峰中汲取自然界的形态、公式、色泽、气氛等。
为了画好参加国际和平年画展《晨曲》中初升的太阳,他背上画框一口气爬上了泰山峰顶。面对着跳跃而起的一轮红日,握笔凝视。他静静地站在那里,没有信手落笔,在默默地构思布局,一笔一划的画下去。在《晨曲》这幅画里,人们看到几只鸽子迎着太阳在蓝天中展翅飞翔,他给人们向往和追求,他把生命的美和自然的美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看了这幅画,好似在弹着一首抒情诗,他把观赏者带到了情趣盎然的境界。
1979年,李小白调到南艺任教,他除了给国画专业的学生讲授好工笔画课程以外,他还用自己的画笔为电影艺术、舞台艺术服务。1981年,《佩剑将军》在宁拍摄,他为影片画的两幅工笔粉彩的仿古立轴花鸟图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效果。为了探索和追求绘画艺术美,李小白十分重视对生活的积累,这些年,他舍得沉在生活里,跋涉于烟岚山川之间,充实丰厚的生活底子。李小白常讲自己几幅满意的作品的绘制是广阔的社会与生活给了他的画笔与生机和活力。
一笔一划流露出万象之美,也流露出画家的人心之美。李小白绘画一件成功之作常常不是画一张,而是三张、五张、十张、二十张的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对艺术美的探索和追求上,他算的上是一个不知疲倦的长跑者。
他的父亲,李长白先生著名的国画艺术家,老人已经七十四岁高龄了,他常常教育儿子要记住这句话:“外师造化,中的心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艺术创作应以生活为基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对事物绘画的热爱和感受是创作的灵魂。
李小白记住父亲的教导,他除了在绘画艺术上努力下功夫以外,还阅读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只有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才能表现出绘画艺术的真、善、美。
实践证明,只有基本功扎实又具有丰富的艺术修养的画家,才有可能推陈出新,画出内涵深邃的作品。李小白正在这两个方面继续奋斗。他除了向国画界的老前辈求教,学习他们传统的笔墨技法以外。还广泛的涉猎印象派、现代派等西方艺术。最 近,他临摹了《朝元仙仗图 》这张唐代艺术的神品,这幅画有八十七个人物,人物的神采各异。李小白从不把临摹当成照葫芦画瓢,而是当成再创作,在临摹过程中,把人物的面部表情更神化了。
今后,他准备用更多的时间面向生活,接近群众,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准备经过长期的奋斗,创作出大量符合时代思潮的工笔画,李小白在谈到以后的打算时,他告诉记者:有机会他将自费到罗丹的故乡,到米开朗基罗的故乡,到达.芬奇的故乡,到那些艺术人才荟萃之地去留学。像徐悲鸿,刘海粟那些前辈画家一样学成归来,为国家为民族绘画艺术增添光彩,在谈到以后的学艺道路时,他说:“我牢记住这样一句话:“借鉴前人,吸取西洋”,这样才能使绘画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学海无涯苦作舟“,祝愿李小白在今后前进的道路上留下更新更美的足迹。
画为心声谱闲情 丹青门第承家学
作为李渔的第十代裔孙,他曾经为理想而羁旅美国二十余年。他穿梭于中国和西洋画法之间,游走于传统和现实之间。多年的锤炼,他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技巧已经日臻成熟,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不落窠臼,清新雅致;色彩明快,笔墨细腻;极富情调,寓意深长。如今,他重返祖国,回归石城,著书作画,为重塑芥子园品牌和传播李渔文化而奔走。 从长江路九号的电梯出来,惊喜的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味,仿佛在给我们指路。恩!一定是这里了,循着这个味道,我们很顺利的找到了李小白先生的寓所。原本想象的屋子应该是装修精美考究的,然而走进屋内,看到的布置更像是一个工作室。简约,干净,一桌茶壶,一地花瓶,一张画台,一张躺椅,如此而已,这就是他的生活写照,能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处世风格。
通过见面的寒暄,我们感觉到李小白先生是一个谦逊和蔼的人,这立马让我们抛开了拘束。这样的交谈无疑是轻松,愉快的。
看到屋内这么多古色古香的东西,话题也自然从他最近的工作状态引开,李老师帮我们沏好了茶,便开始娓娓道来。
洞悉人生,感悟时代
回国后,他迷上了品茶,练起了拉丁舞,专攻小写意绘画,并关注艺术品市场,开始在瓷器和茶壶上作画。中国著名画家范曾曾在某期央视节目里称“市面上99%的范曾画作都是假画。”李小白先生笑着说他也深谙此行业之道,他暗示了艺术品市场存在“忽悠”的乱象。因此,多年来他始终恪守不卖画的原则,有一种“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作风。
从艺术品市场自然而然谈到了我国的教育,他一语中的的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我们国家历来很重视教育,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不缺技艺,但是缺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培养的人才到底是为什么服务的?”不可否认,当代的教育有一定的弊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扩招”制度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束缚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迷失了方向,这和西方“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大相径庭。
“齐白石只需要一个,吴昌硕只需要一个”,李老师意味深长的说道。这一句话启发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千人一面的风格经不起历史的推敲,很难为后人推崇。
当然,这些感悟依然不会减淡他对艺术的热情,不会减淡他对祖国的热爱,他提到:“画家都是和时代分不开的,不可能脱离这个社会,我的父亲当年作画都能和时代相结合,把民族大义加入了进去,饱含了他对民族团结、祖国繁荣的美好愿望,我虽然赶不上我父亲的造诣,但是也希望能为国家做一点事。”
纸上韵律,凝聚笔端
前不久,南京梅花山举办一个展览会,邀请到他作画,要求以梅花为主。这样的主题其实很简单,但是如何突显自己的风格是他一直讲求的原则。李老师说:“如果我只是单纯画一种梅花,那么只要画一张就够了。如何要表现出我自己的风格?我在画之前都会去想如何画?我会先研究古人是如何表现梅花的,但是如果我依葫芦画瓢那就不是我自己的,那只是单纯的展示技法,这不是一幅好的作品。我的父亲也教导我,绘画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东西。”
李老师展示了他最近的作品,每一幅、每一笔都饱含他的匠心。他从小酷爱运动,最 近在练习拉丁舞蹈,极富动感和节奏的拉丁舞启迪了他的创作灵感。“我会在画里融入舞蹈和运动的元素,我会画一些燕子、麻雀、小鱼作点缀,增加情调,再运用西洋画法色彩明快的技法,就赋予了这些小动物活灵活现的感觉,画出来的东西热闹了,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了。”
他的作品兼得中西方绘画理念的熏陶,笔法娴熟不拘泥于技法,风格既民族而又现代,质朴大气,意境积极向上,富于生活气息,充分反映出他开朗爽直、随心所欲、洒脱不羁、爱憎分明的真性情。
信手翻开一页他的作品,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立体的、灵动的自然画卷,而不是僵硬的,平板的技法堆砌。
“技法是为对象服务的”——这个要领一直贯穿他创作的始终。“如果我们一眼能看出技法的痕迹,而没有加入自己的感悟和生活的气息,那这幅画就是一幅失败的话。创作不能依葫芦画瓢,依葫芦画瓢,那你被他俘虏了,如果你能在古人或者大师的基础上改,那你就了不起啦!同样,学习、工作也是这个道理。”
美国履痕 往事钩沉
1986年,一个重要的决定改变了他人生轨迹。当时的李小白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他在业界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其父李长白先生也有心栽培,但是他却萌生了出国深造的念头。“当时的中国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我很想出去闯闯,纯粹是为了锻炼和体验的。当初,我父亲不是很赞成,但是母亲很支持我的想法。我认为,出去走一趟,会学到很多西方的理念,在那种环境下,才能出真本事。尽管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于是,他怀揣着仅有的500块美金只身前往美国。那里的生活费一学期是6000美金,而且学生是不允许打工挣钱的。所以,如何生存成了他要思考的问题。他懂得利用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兴趣为自己开拓前途。美国学生喜欢虎,于是,他就在广场画老虎、花卉卖钱,赚得了他在美国的第一桶金。很快,他又找准了定位和人群。在美国,有大陆同学会和台湾同学会,于是他又和同学会建立联系,教台湾同胞们学绘画和打太极拳。这一系列想法使得他如鱼得水般的在美国有了立足之地,很快,他不仅获得了一份职业,还在寓所开办“小白画院”。
“不可否认,去美国之前,我在国内确实学到了很多受用的知识和技能,刘海粟、陈大羽等大师的确教了我很多东西,这让我在去美国之后能够很快运用,这也是当时的教育和现在的教育的一个区别。现在的学生如果去美国,能赚钱么?”
一壶配一画 笔墨勾染绽闲情
金陵晚报慢新闻记者: 施婷婷
本期嘉宾:李小白
职业:旅美画家
今日慢分享:人生,总是在不经意间为你积蓄着后期发展的能量,你抓住了,你的未来可能就会因此而多增加一份成功的助力。——李小白(旅美画家)
一把紫砂壶,一幅写意工笔画。
一支毛笔,一杯清茶。
坐在满是紫砂壶胚的工作台前,李小白左手扶壶,右手执笔,在壶胚上细致地勾画着。转眼间,壶胚上的画作便绽放开来。一幅画配一把壶,画上的画的内容与壶上的构图气息完全一致,这就是小白独创的“壶画配”特点。
画壶的时候,小白总是让心情愉悦。“我不开心的时候,绝对不画画,更不会画壶。画画,最能表现画家的内心感受,你的心情如何,你画出来的作品就会带着同样的情绪。我希望看到我作品的人,都能开心些,看到我表现的画面都有真善美的感受,而不是满心的凄风苦雨。”
独辟蹊径创作“壶画配”
为什么会独辟蹊径去画壶?2006年,小白从美国回来,在宜兴办过画展,无意中接触了紫砂艺术,竟迷上紫砂。在艺术交流中,突然让他蹦发出“壶画配”的灵感。“一张画配一把壶,壶上面的画与纸上的画无论构图和气息都是一样的。”这无形中把壶和画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品牌。小白说,当时的灵感出自于毛主席语录:“以农村包围城市,借鉴发挥的。这个形式从未有人组合表现过,要么单纯画壶,要么单纯绘画。在美国生活了20年,回国后,小白发现,很少有人了解他,因此他把这看成是他在国内绘画界重新发展“突围”的一种方式。
在创作壶画配时,小白会先画出所有的册页,再将册页上的画移植到紫砂壶胚上。“把一幅平面画,画到圆的壶上,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桃叶渡文化艺术馆内,小白在《李长白 李小白书画展》的隔壁会客室内,娓娓道来,“用笔轻重非常重要,用笔太重,胚上会留下大色块,用笔轻了,就会感觉浮在上面粗细不一。画壶,一定要非常流畅,‘气贯神连’。”
除此以外,画壶还要选择面相对较大的紫砂壶来表现,要有地方让你施展。“当然,将册页上的画转画到壶胚上,也并非完全照搬。我们平常在纸上作画时,一般都是方形纸张,但壶是圆的,如果死板地将画从方的纸上照搬到圆的壶上,有时会出现画面上某一部分不协调。因此,有时需要进行适当处理,让壶画配完美协调。在壶画配创作的过程中,他还会多次和担任陶刻的高级工艺师们反复推敲,把绘画中的笔墨关系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壶面上,让壶和画传形传意,并达完美。
与年少时在句容工艺美术厂画鸭蛋、贝壳分不开
画壶不容易,但小白从画第一把壶到现 在,画了有千把紫砂壶,他从没失败过。小白将此归功于自己年少时画鸭蛋的经历。“文革”时,为了谋生,18岁的小白下农村插队期间在句容工艺厂画了半年多的鸭蛋、贝壳画,在小小的鸭蛋、贝壳上用毛笔画山水、花鸟,一天要画差不多10个鸭蛋。“画鸭蛋和画壶,在原理上是相通的,都是在圆的载体上画,但又有稍许区别,毕竟蛋壳要比紫砂壶脆弱得多,面积也小。如果用画鸭蛋的方法画壶,壶上的画就更好表现了。
对小白来说,画一把壶,并不需要太长时间,往往20多分钟就能完成。“有一次,几位外国友人看了我现场画壶的过程,都觉得不可思议。可是,若没有我四十多年的积累,又怎么可能在短短一二十分钟画出这样的作品呢?如果没有我年少时画鸭蛋的经历,又怎么会有现在画壶的顺利呢?”
人生时刻为未来积蓄能量
这一点,小白深有体会。年少时,小白热爱舞蹈并在舞台上表演多年,这些年来,他也一直在把舞蹈作为锻炼身体的一个项目,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既享受了音乐舞蹈,又增强了体质。“我在想,艺术的发展需要成在画外,在绘画以外的生活领域里寻找源泉,能不能把我的舞蹈也融入画里呢?”在感悟中说做就做,渐渐地,小白画作中的鸟禽有了鲜明的特色。“我常常画一些燕子、麻雀、小鱼增加情调,在表现的手法上融入了拉丁舞的因素运用西洋画色彩色调的关系和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赋予了这些鸟禽游鱼活灵活现的感觉,画出来的东西就生动可爱了,有节奏和韵律感了。
小白说,他到现 在,都觉得成长中学到的任何东西都是有用的。“因为你的未来很可能就会用到这些东西。正如艺术,不是说你只会画画,你就能成为‘大家’,真正的‘大家’,往往各方面都有所涉猎,甚至非常优秀,只有这样,他才能将生活的气息、艺术的表现以及自己的感悟融于一体。如果只是依葫芦画瓢,那只能成为画匠。绘画艺术的标准其实只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画像它;第二个阶段是画的真像;第三个阶段是运用中国画的笔墨关系画出它的神韵来。要做到第三个阶段就不光是技巧能解决的,需要生活中的历练感悟,在绘画以外的生活体验中吸收与绘画有巧妙关系的因素融于绘画中去,形成自己的风格和面貌,与古人与当代的其他艺术家在绘画的风格中拉开距离才能成为德艺双馨的大家。”表现真善美是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责任。

据《纽约时报》称述:在1930年时成都大学的教授胡忠谦发现了他的“出生证明”,他应该出生于1677年,当时的清政府在1827年还为他举行了150岁的寿礼庆典。根据《时代》杂志的描述,他的右手还有着6英寸(约15.23厘米)长的指甲。
太极拳大师Da Liu是其气功弟子之一,曾在自己的自传中提到了师傅李清云的古树:李师傅在130岁时曾相遇一名深山中的隐士,并从他身上学会了八卦掌和一套气功,包括呼吸指导、运用特殊声音协调动作的训练和饮食指南。Da Liu还提到他的师傅说过他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每天有规律地、正确地、真诚地锻炼,持续了120年。
杨俊敏博士,在他的书《Muscle/Tendon Changing and Marrow/Brain Washing Qigong》中写道,李清云既是一个气功习练者,也是一个中草药专家,他花了几乎一辈子时间呆在山上。1927年,国民革命军将军杨森邀请李清云到他的驻扎地四川万县,这个地方就是照本文那张照片的地方。
中国将军杨森曾经写了一份关于李清云的报告,报告名称为《一个250岁长寿老人的真实记载》。在报告中,杨森是这样描述李清云的外表的:“李清云有很好的视力,步伐矫健。他有七尺高,也有很长的指甲,更有健康的肤色。”
斯图尔特·艾尔弗·奥尔森(Stuart Alve Olson)在2002年编写过一本书,《不朽道士的气功教学方法:李清云大师的八项基本练习》(Qigong Teachings of aTaoistImmortal: The Eight Essential Exercises of Master Li Ching Yuen)。在书中,他教了“八段锦”的练习方法。奥尔森经常向太极拳大师梁栋材(T. T. Liang,Liang Tung Tsai)学习,而梁栋材又是向杨森学习的。
九龙八卦掌的习练者认为他们的掌法,是由道家贤者李清云悟出来的。从1975年到2000年在巴西圣保罗居住的道家大师刘百龄,得到了一张西方国家从来都没有人知道的李清云的肖像,并把他摆在他的教室里面。从这张照片中,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李清云的样貌,并且能够看到老人的卷长的指甲。刘百龄曾经在中国亲眼看见李清云,并认为他是自己的师傅之一。他曾经说过他问过李大师什么才是最基本的道家练习,李大师答道“最基本的道家练习是学习保持无为。”刘大师的儿子,Liu Chih Ming大师,在巴西中国文化中医研究中心(CEMETRAC)进行的“12 silks”气功,也是李大师传授的。
世界的很多文化,特别是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包括西藏文化),讲述了通过精神修炼(如瑜伽和道家)来实现显著的长寿。不朽贤者尤迦南达(Yogananda)的《一个瑜伽士的自传》(Autobiography of a Yogi),还有巴巴吉(Babaji)和皮特·科尔德尔(Peter Kelder)的《青春泉的古老秘密》(The Ancient Secret of the Fountain of Youth)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万州日报》曾载“开县二百七十三岁老人李青云”一文,一时轰动全川。  1986年《气功》杂志第六期又刊载开县籍人刘成勋所写“忆二百五十六岁的长寿老人李庆远(即李青云)”的文章。  李清云究竟活了多大岁数,至今仍是个难解的谜。他不是开县土生土长的人,的确年龄和来开县前的经历仅凭自己所讲,无从考查。几乎没有人知道李清云早年的身事,其右手留有长达6英寸的指甲。他来开县时,自称有150多岁,但看上去约摸50余岁年纪。  李清云擅长眼科和骨伤科,1820年雇佣十四岁的少年向此阳为其挑药担。他先借住于陈家乡石龙村(现龙凤村),后移往兼善乡平和村,并娶妻向氏,定居于此。  1986年四川省高县庆符镇80岁老人胡英华先生,献出他保存的李清云照片,并用书面资料提供了李清云入山采药、持刀拒虎和掘得形似人头的灵芝草,以及杨森为他祝寿的故事。据以前见过李青云的老人回忆,李身材魁伟,体态肥胖,秃头无发,皮肤光滑无皱纹,肌肉结实。平时寡言少语,从不谈及无关的话,别人问及年龄,仅答两百多岁。  1933年,李清云病逝,葬于开县长沙镇义学村李家湾。他在开县生活的时间约一百一十多年,据已经掌握的资料证明,李清云至少有170 岁无疑。他来开县后雇佣的挑药担子的少年向此阳,是如今住在长沙镇李家湾人黎广松的外公,生于1819年,活了93岁,死于1912年。那时,李清云还健在。向此阳十四岁为李挑药担子,李当时象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以此推算,至少活了170年。

普遍认为,李清云于1677年在四川綦江县(现重庆市綦江县)出生。据称他花了整整一辈子的时间采集中草药和搜集长寿的秘诀。1749年,71岁的李清云到开县加入军队,成为军队的武术老师和战术顾问。

1927年李清云受杨森将军邀请,到四川万县作客。杨森被老人的老当益壮和高超的采集中草药技能深深吸引。他那张著名的肖像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回去一年之后,李清云老人逝世。一些人说他是自然死的,另外一些则说他曾经告诉过朋友,“我已经做完我需要做的事情,我会立刻回家(去世)。”

1933年李清云死后,杨森专门派人调查了他的真实年龄和背景,并出版了一份报告。同年,一些四川人在被采访的时候说在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认识李清云,而且在他们终老的时候,李清云没有变得很老。其他人则说李清云曾经是他们爷爷的朋友。 256岁超级老寿星李清云 李清云李清云[1](1677-1933年),传说中他在世256年岁(传说来源:易俊杰[2] 湖南省邵阳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科普作家)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但无确切史料考证。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180位后人。当时的纽约时报与时代杂志都做了报道。按照这个年代推算,他应该生于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在世256岁,是世界上极罕见的长寿星。
编辑本段
长寿秘诀

  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荷叶、决明子、罗汉果等煮水后泡茶饮用。“保持人体三通,血通、尿通、便通”这就是李清云留给后人长寿的秘诀指引。他始终认为保持一个平静安宁的心态和“三通”是长寿所必须的。他的饮食主要以米饭和少量的葡萄酒为主。
  茶的养生及药用已载入《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记载决明子具有降血脂、明目的功效;荷叶具有消炎、利尿的功效;罗汉果具有润肠通便、清咽润肺的功效。
编辑本段
民国二十年《万州日报》

  曾载“开县二百七十三岁老人李青云”,一时轰动全川。1986年《气功》杂志第六期又刊载开县籍人刘成勋所写“忆二百五十六岁的长寿老人李庆远”(即李青云)的文章。笔者利用参与编修地方志之便,对李青云在开县的活动情况,广为收集,现将所得资料加以整理,供有兴趣者参考。
  李青云,原名陈远昌,籍贯不详,传说是上海附近的人,又说原籍云南省。约在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前单身一人来到开县陈家场上。李身材魁伟,体态肥胖,秃头无发,皮肤光滑无皱纹,肌肉结实,来时看上去约摸五十有余岁年纪。但自称已一百五十多岁(一说九十多岁到开县定居),在一百年前来过开县,能讲出陈家场附近百年前的人名和情况。李会武功,以卖草药为生,先借住于陈家乡石龙村(现龙凤村),后移往开县(现兼善乡平和村),并娶妻向氏,定居于此。李生活习惯异于常人,不饮酒、不喝茶、不抽烟,吃饭定时定量,早睡早起;闲时闭目静坐,两手置于膝上,昂首挺胸,几个小时一动也不动;左手蓄长指甲,常用小竹管套在手指上保护指甲,长至六寸左右即剪下置于木匣内保存,李死时有指甲壳一小匣;平时寡言少语,从不谈及无关的话。别人问及年龄,仅答两百多岁。究竟生于何朝、何年、何地?均无人知晓。他虽娶妻,但不同居,仅让为其洗衣、煮饭而已。李擅长眼科和骨伤科,1820年雇用十四岁的少年向此阳为其挑药担,常年游乡治病,对富有人家收取高额药费供养全家生活。李闲时常到高桥附近穿心店约人打牌,他每次都输一百二十文左右,让牌友赢够当天饭食钱。李对人厚道,从不发怒,故邻人多愿与之相处,均尊称他为李二老师(因曾有一个自称是他哥哥的老人从上海来陈家场探望过他)。
编辑本段
民国十六年(1927)

  李清云应四川军阀杨森的邀请去万县传授养身之道。杨森对李敬若上宾,为李特制全身新衣,请照相馆照相放大陈列在橱窗里,标明“开县二百五十岁老人李青云肖相,民国十六年春三月摄于万州”。一时之间省内各报竞相作为奇闻报道,轰动全川。因李讲不出养身奥秘,不久即送返家。民国二十年(1931)《万州日报》九月十五日又载:“开县二百七十三岁老人李青云,已于前晚由陈家场到万县,住李家花园。老人系应王师长之邀到万县的,在万县期间,老人谈了长生之道只一静字。李于此次去万县返家后二年(1933年,癸酉)病逝,葬于开县长沙镇义学村李家湾。
编辑本段
李清云在开县生活的时间约一百一十多年

  传奇性故事颇多。如传说他是太平天国石达开手下的将领,随石达开来到四川。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覆没,陈远昌就改名李青云,乔装草药医生逃到开县陈家场一带避难,他能讲很多太平天国的战斗故事。(注:石达开在大渡河被俘是1863年,而李早40多年来到开县)又说他会水火二遁,也能遁来钱物,因此他买药虽挣钱不多,但家用不乏。长期打牌只输不赢也未见过缺钱用。还传说他善相法。曾有开县南门人张骥若年轻时,李算定张将来要当大官,约定算准了以后,以两石谷子作酬谢。后来张当了四川军阀的旅长,果真送了他两石谷子酬谢。
  四川省高县庆符镇八十老人胡英华先生在1986年献出他保存的李青云照片,还提供书面资料记叙李青云壮年时入山采药。持刀拒虎的壮举和掘得形似人头的灵芝草,以及后来杨森为李祝寿的故事。现住常州市成全巷24号的开县籍八十七岁老人刘成勋先生在 1986年《气功杂志第6 期沙锅上也发表回忆李(误为李庆远)的文章。
  李青云不是开县土生土长的人,他的确年龄和来开县前的经历仅凭自己所讲,无从考查。加之民间口头流传,添油加醋,越来越神秘,这才引起大军阀杨森的兴趣,以至有聘请他去万县传授养身之道及登报照相等事。
编辑本段
李青云究竟有多大岁数?

  至今仍是个难解的谜。据现已经掌握的资料证明,李青云至少有170 岁无疑。李青云来开县后雇佣的挑药担子的少年向此阳,是现在住在长沙镇李家湾人黎广松的外公,生于1806年,活了九十三岁,死于1912年。那时,李青云还健在。向此阳十四岁为李挑药担子,李当时象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以此推算,至少活了 170 年。
编辑本段
野史

  几乎没有人知道李清云早年的身事。目前的资料只知道他出生于四川,最后也终老在了那里。他10岁的时候出外前往甘肃,陕西,西藏,安南,暹罗和满洲采集草药。随后他的事情就基本上没有任何记载可循。再随后的日子里,他就依靠为人看病出售中草药为生,并在其右手留有长达6英寸的指甲。
  他自己也承认自己并不是出生于1677年而是1736年,也就是说他活了197岁。但在1930年时成都大学的教授胡忠谦发现了他的出生“证明”,他应该出生于1677年,当时的清政府还为他举行了150岁和200岁的寿礼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