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安禄山叛乱的结果(安禄山为什么要叛乱)

安禄山叛乱的结果是建立大燕政权,年号圣武。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攻破两京。建立大燕政权,年号圣武。后期失明,宠爱幼子,引发晋王安庆绪不满。至德二年(757年),为嫡次子安庆绪指使宦官李猪儿所害,谥号为剌。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后,成为大燕皇帝,追谥光烈皇帝。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禄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总括来说,安史之乱虽草草平定,但是仍不能全面地统一中国只是收后长安与洛
  阳;而自安史之乱后,中国国势也一落千丈了。
  安史之乱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
  1.藩镇割据 —— 安史余党,讨贼有功之将领等,唐室各授以镇帅,各拥兵割地。唐室不能制,形成日后藩镇割据之祸。
  2.边患严重 —— 安史叛时,朝廷抽调西北兵平乱,於是边州无备。吐蕃乘虚而略取河西,陇右之地,威胁西京;又联合南诏,诠窥西南。东北之契丹又乘虚进入塞内,至令唐室有后顾之忧,终至一蹶不振。
  3.宦官擅政 —— 宦官乘安史之乱,得以掌握禁军,左右朝政,又与大臣互相勾结,排斥异己,终酿成宦官之祸及朋党之争。
  二)经济方面:
  1.物资短缺 —— 安史之乱,地方残破,物资短缺,造成物价飞涨现象,例如米价比开元时高涨三百多倍,斗米万钱。且回纥恃助唐平乱有功,缴索岁帛二万匹,由是中央经济日渐枯竭。
  2.增加税收 —— 安史之乱,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
  三)社会方面
  1.北方人口锐减 —— 安史之乱,祸延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各省叛军所过,人民不死於兵祸,则流亡他地,数百里内无人烟,出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现象。
  2.政治、经济、
  文化重心南移 —— 黄河流域,经九年战争,社会战火摧残,破坏不已,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加速向南迁移。
  总括而言,自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可说是中国 历史上盛衰的分界线。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国势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对中国的破坏力很强,对中国的影响甚大。 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同年攻占了洛阳,次年正月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6月在潼关击溃唐军,直捣长安,使唐玄宗匆忙南逃。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害。这场持续了8年的叛变史称安史之乱,亦是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没有成功,没当上皇帝,被镇压了
但是对唐朝的影响很大
唐朝由盛转衰了 安禄山是非常想当皇帝的,他发起了叛乱,最后没有当上皇帝 安禄山叛乱与杨贵妃没有什么关系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担任朔方等四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害得王忠嗣险些丢掉了性命。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冤,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王忠嗣受不了这个冤枉,一气之下就病死了。
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唐玄宗本来最怕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
在这些胡族的节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别看中一个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年轻时在平卢军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打了败仗。边境守将把他解送到长安,请朝廷处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严肃军纪,把安禄山判了死刑。唐玄宗听说安禄山挺能干,下令把安禄山释放。
张九龄跟唐玄宗说:“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而且据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人,不杀恐怕后患无穷。”
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后来,张九龄被撤了职。安禄山却靠他奉承拍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节度使。
安禄山当了节度使以后,就尽量搜罗奇禽异兽,珍珠宝贝,经常送到宫廷讨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欢边境将领报战功,就采取阴谋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士,参加宴会。在酒席上,用药酒灌醉他们,把兵士杀了,又把他们的首领割了头,献给朝廷报功。
唐玄宗常常召安禄山到长安朝见。安禄山抓住这个机会,使出他狡猾的手段,尽量讨唐玄宗的喜欢。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凸肚子,矮个子,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唐玄宗一见到他就乐了。 没有什么关系

安史之乱背景
唐代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安史之乱发生后,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藩镇设立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使盛唐建立了一个极为辽阔的边境。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室隐忧。
军事格局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当中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扬贵妃拜安禄山为义母,加快了叛乱的步伐!! 我小时候我姥姥给我讲,安禄山想要抢杨贵妃,也觊觎汉室国土,他是美人江山都想要…… 唐明皇误国
安禄山叛变
杨贵妃不过恰逢其时而已

安禄山造反理由可以有千万个,但绝对没有一个是为了杨贵妃。

在野史传记中,安禄山往往是个杨贵妃捆绑出现的,传闻安禄山不仅认杨贵妃为干妈,二人更背着唐玄宗偷戏,真真假假无从分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安禄山造反,与杨贵妃好无干系。

安禄山为何要造反?

首先,安禄山实力超越了唐朝

安禄山打算造反时,其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地节度使,拥军二十万,直接控制三个辖区财政、军事。反观唐朝,实力上能与安禄山抗衡的军队只有朔方节度使手下军队,然相较而言,老迈昏花的唐玄宗却更信任安禄山。生于北方多民族杂居地的安禄山,天性狡黠伪诈,素日的呆笨蠢萌不过是为了迷惑众人而已。如此境况,岂能毫无坐大的野心?

其次,令安禄山畏惧的李林甫去世,杨国忠步步紧逼

整个唐朝,若说能让安禄山有所畏惧的,只有李林甫一人。只因李林甫每次和安禄山说话,都能准确猜中他的真实心思,令安禄山深为惊服,长期以往, 以致到了严冬胜寒,安禄山在和李林甫说话时,他都会一身冷汗,敬李林甫为神明一般。而李林甫亦深知安禄山实力,故对安禄山多是恩威并用,不敢强逼。

而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为相,相较于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庸碌无能的杨国忠并未能被安禄山所尊重,杨国忠恼羞成怒下多次启奏安禄山谋反,原本有此野心的安禄山惶惶不可终日,以致不得不反。

再次,唐玄宗年迈,盛宠将驰

虽然此时安禄山因善于巴结逢迎,使之受宠于唐玄宗、杨贵妃,但唐玄宗日渐老去,届时唐玄宗驾崩,新主子上位,安禄山将会成为其树立威信的最佳人选。

种种原因下来,安禄山不得不反啊。

安禄山起兵叛乱还真和杨贵妃有关系,当然并不是为了得到杨贵妃,而是用问罪于杨贵妃来为自己的起兵寻找借口。《新唐书·后妃》记载:“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这里的“妃”指的就是杨贵妃。

政治从来都是冰冷的,没有那么多的旖旎。当然安禄山之前和杨贵妃似乎的确是关系不错的,毕竟安禄山“母事”杨贵妃,叫一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女人为义母,安禄山也是蛮拼的,而这都是为了取悦唐玄宗,并不是说安禄山喜欢上了杨贵妃。

安禄山这个胡人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成长为大唐帝国的三镇节度使,可不是一个没脑子的人,实际上他不仅打仗厉害,也很有政治嗅觉,对朝堂上的事业很关注,收买了不少的人为他说话,而且他本身在外貌上来说是老实忠厚的,至少在唐玄宗面前表现出来的是这样的,像一个滑稽的小丑,目的就是取得唐玄宗的信任。

而唐玄宗也的确信任安禄山,要不安禄山也不能成为三镇节度使,统兵近二十万,而且当时有不少的官员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会反,但是唐玄宗都没有相信,这其中又以杨国忠对安禄山的态度最不好,杨国忠数次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会反。

当然安禄山也害怕唐玄宗会相信了这些人,毕竟他不久不在朝中,不能时时为自己辩解,所以他一有时间就使出浑身解数来赢得唐玄宗的信任,比如拜杨贵妃为义母。唐玄宗极为宠爱杨贵妃,安禄山自然也知道,于是通过和杨贵妃打好关系来哄唐玄宗开心。

但杨贵妃毕竟是唐玄宗的妃子,并不能和外人多做接触,于是安禄山就决定母事杨贵妃,叫小自己十几岁的杨贵妃为义母,这样就能和杨贵妃搭上线,而唐玄宗自然也乐见其成,毕竟他也想笼络住安禄山,于是杨贵妃就这样成了一个政治工具,谁也没有问她愿不愿意。

杨贵妃也只能委屈自己手下安禄山这个义儿,但他们私下是不可能有什么接触,安禄山一个三百多斤的大胖子,还是个胡人,杨贵妃又那么可能喜欢的上,野史中的那些记载还是不要相信的好。

当然,安禄山也没有看上杨贵妃,或许他对于唐玄宗如此宠爱杨贵妃也是持不赞同的态度的,所以在他后来起兵的时候,打出的旗帜就是除掉杨国忠,问罪于杨贵妃和杨家姐妹,这样的口号一出,自然笼络了一部分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安禄山真的只是简单的清君侧。

所以安史之乱的最初,安禄山几乎没用什么力气就兵临长安,吓得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亡蜀地,而在马嵬坡这个地方,将士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又逼着唐玄宗除掉了杨贵妃,此后,唐玄宗继续入蜀,而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平叛。

从安禄山起兵到杨贵妃被杀,安禄山除了打出问罪杨贵妃的旗帜外,可从没有关心过杨贵妃的死活,更没有想过要得到杨贵妃,说到底,他只是利用了杨贵妃,和感情没有任何关系。

  

唐朝安禄山叛乱,背后的真实原因真的是为了杨贵妃吗?当然不是了!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

虽然后世许多野史都说安禄山是因为杨玉环才发动叛乱的,其实这是无稽之谈,都是无聊的史学家“为尊者讳”,都把锅背给杨贵妃了,毕竟古华夏的思想里,还没有这么“爱江山更爱美人”的英雄人物,就算是希腊的美女海伦引起的特洛伊战争,也不是纯粹因为爱情引起的。

安禄山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本来唐朝的宰相制度是出将入相,“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李林甫之后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杨贵妃

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而地方大员长年得不到升迁在地方上培养了自己的亲信势力,形成了藩镇军阀。

安禄山

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兵镇节度使,其中精锐唐朝正规军已达到15万,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甚至有些乐见其成,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图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长安无险可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

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

马嵬驿兵变

玄宗与李亨于马嵬驿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此后不久,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后人修史为了掩盖唐玄宗的过失,于是就将安禄山叛乱的缘由转移到杨贵妃身上去了,试想如果安禄山真的那么爱杨贵妃的话,听到杨贵妃的死讯,是不是更应该找唐玄宗拼命?

当然不是!

“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事只能出现在小说中,历史上是不可能出现的,最起码不会在安禄山身上出现,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先明确安禄山与杨贵妃的关系。不管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记载了安禄山是杨贵妃养子这件事,所以他俩的关系十之八九就是养母与养子的关系。至于野史所述二人做出“超越伦理之事”多半是后人杜撰的,目的当然是抹黑安禄山。

其次,安禄山此人颜值偏低。虽然作为“伪燕”的皇帝,史书上多半记录他“英明神武、有威仪”,但真实的安禄山却是个白白净净的大胖子,体重超过300斤。杨贵妃虽然胖,但多半也看不上这个体重超过300斤的大胖子,所以二人至多就是“工作”上的往来。

最关键的是安禄山此人目的性特别强,从天宝十二年(753年)就开始准备叛乱了,他虽然颜值不咋地,但智商绝对在线,先后忽悠了好几个玄宗派过去监视他的大臣。历史上的安禄山军令特别严明,这样能征善战的人会为了儿女情长叛乱吗?绝对不可能!

再说安禄山叛乱,古代凡是叛乱的都有口号,安禄山的口号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清君侧”,清除玄宗皇帝身边的乱臣杨国忠。从753年开始准备叛乱,一直到756年称帝,短短3年安禄山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并且他从叛乱到称帝,从未借助杨贵妃的名义,由此可见,安禄山叛乱与杨贵妃没有一丁点的关系。

当时盛传安禄山觊觎杨贵妃的美色,所以想要霸占杨贵妃,因此发动了叛乱,而且在《开元天宝遗事》和《杨太真外传》等野史稗记中记载了杨贵妃为安禄山洗澡的事情,以此来大肆渲染“杨安恋”。着实让人真假难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