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凌烟阁24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谁(凌烟阁24功臣排名)

赵国公长孙无忌。

武德九年(626年),长孙无忌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居功甚伟。贞观元年,曾担任尚书右仆射,贞观二年初回家避嫌,直到贞观末才复出。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

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虚衔为司空,群臣之首,故居第一。长孙无忌身为外戚,善避嫌疑,贞观时期在家赋闲将近二十年。贞观二十二年,长孙无忌在执掌朝政二十多年的贞观首辅房玄龄病危之际,接替了朝廷政务。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扩展资料

凌烟阁24功臣是: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琼。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唐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赵国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长孙无忌在开国战争中功劳较少,故未被史书记载。玄武门后,长孙无忌以功第一,封刘国公,后徙齐国公、赵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长孙无忌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居功甚伟。贞观元年,曾担任尚书右仆射,贞观二年初回家避嫌,直到贞观末才复出。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

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虚衔为司空,群臣之首,故居第一。长孙无忌身为外戚,善避嫌疑,贞观时期在家赋闲将近二十年。贞观二十二年,长孙无忌在执掌朝政二十多年的贞观首辅房玄龄病危之际,接替了朝廷政务。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储君乃长子李承乾,后李承乾因荒淫无道,被削去储君之位,当时,李世民举棋不定,较喜爱另一子魏王李泰,但长孙无忌推荐九子晋王李治(即后来唐高宗),协助他成为储君。

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以及武后趁高宗体弱擅权,与武氏结怨。后遭武氏宠臣许敬宗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削爵、遭流放至黔州(今重庆市武隆县),不久被迫自缢身亡,有诗三首存世。

太宗评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长孙无忌的先祖,出自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有殊功,改姓长孙氏。长孙氏是北魏以来的士族高门,属于军事贵族。

扩展资料:

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是: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特进。

卫国公李靖、特进、宋国公萧瑀、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和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非按照功劳大小排名,而是在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选出二十四个功臣后,按照最高官职排名。贞观十七年已经去世的人,此时已经获得赠官(死后赠官一般会远远高于生前真正职务),因而排在前面。

举例而言,贞观十七年,长孙无忌最高虚衔为司徒,房玄龄为司空。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此时已经去世,是赠司空。因“死者为大”的原则,真正的司空房玄龄排在三个赠司空之后。贞观二十三年才去世的李靖,也因为“去世较晚、此时未获得死后赠官”的原因,位列第八。

唐朝开国三大功臣为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玄武门五大功臣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唐初唐高宗李治封杜柯安国公,凌烟阁最后追授一功臣。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排名在第一的是赵国公长孙无忌。

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可是,李世民功勋卓著,不愿意屈居于李建成之下。李建成肯定也是不会让步的。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最终酿成兄弟残杀的悲剧。

626年6月4日,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再三劝说下,李世民率秦琼、尉迟恭、程知节、侯君集等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射杀。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地夺取皇位,长孙无忌立了首功。因此,长孙无忌排在凌烟阁24功臣第一位,当之无愧、实属名归。

扩展资料: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文德皇后同母兄,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武德九年,长孙无忌劝说李世民政变,六月,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诛杀李建成。李世民继位后,长孙无忌被封赵国公,位列凌烟阁首位。649年,长孙无忌以元舅身份辅政唐高宗。他反对武则天成为皇后,还主持修订了《唐律疏议》,奠定唐朝律法基础。659年,他被诬流放,后自缢而死。674年,追复官爵,陪葬昭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百度百科-凌烟阁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晋阳起兵后,前往谒见投效,跟随唐太宗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

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迁司空、司徒兼侍中、检校中书令,封赵国公,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一。立储之争时,支持外甥唐高宗,成为顾命大臣。

永徽年间,拜太尉、同平章事,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冤杀吴王李恪,反对“废王立武”(废黜王皇后,改立武皇后,就是武则天)。

显庆四年(659年),为许敬宗所诬,削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市),自缢而死。上元元年,追复官爵,陪葬昭陵。

扩展资料:

凌烟阁24功臣排名: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8、特进、卫国公李靖;

9、特进、宋国公萧瑀;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

24、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孙无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凌烟阁

第一名应该是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宗评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是李世民夺得皇位最坚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故而为“凌烟阁功臣第一”。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储君乃长子李承乾,后李承乾因荒淫无道,被削去储君之位,当时,李世民举棋不定,较喜爱另一子魏王李泰,但长孙无忌推荐九子晋王李治(即后来唐高宗),协助他成为储君。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以及武后趁高宗体弱擅权,与武氏结怨。后遭武氏宠臣许敬宗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削爵、遭流放至黔州(今重庆市武隆县),不久被迫自缢身亡,有诗三首存世。

附:唐朝的凌烟阁建在长安城内(太极宫)三清殿的旁边。阁中又隔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均为功高宰辅的大臣;中间一层所画,均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这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均面北而立,以示为臣之礼。这二十四位功臣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叔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