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戏剧中最早出现女扮男是什么时候(姚玉兰的照片)

清末就出现了。以下是最早的几位女演员(舞台上女扮男)的资料:

筱兰英(1878-1954),女,京剧演员。本名姚佩兰。祖籍河北香河,生于天津。

六岁入天津宁家班(坤班)学艺。按坤班惯例,不分行当,生、旦、净、丑各行角色,都由女演员扮演。所以筱兰英开蒙虽为正工老生,可是除了旦角及红生戏外,无论老生、小生、武生甚至花脸,无不兼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唱老生没有“雌音”,唱花脸能有“炸音”。拿手的老生戏有《四进士》、《九更天》、《南天门》、《寄子》等。她曾与杨小楼合演过《连环套》,她扮演的窦尔墩,气魄雄伟,工架老练,口齿刚劲。她唱红以后,挟技远游,走遍江南、东北、西北,甚至远至新加坡、南洋群岛各地。她的丈夫是梆子青衣姚长海,生有二女,长女姚玉兰,工青衣、花衫及老生;次女姚玉英,工花脸、丑,早逝。

恩晓峰(1887-1949),女,京剧老生。满族,北京正黄旗人。

家中长辈多喜爱京剧,常请人来府演唱娱乐,幼年曾随其父出入票房听唱。她聪颖过人,听过以后就能模仿学唱。15岁即以客串名义在戏园中演唱,也常去堂会中串演。她身着男装,头梳发辫,登台献艺,演出后不受金钱酬谢。她崇拜谭鑫培,痴迷谭腔,谭鑫培演出时必去观摩偷学,死记硬背默记心中。1903年,恩晓峰16岁时,不顾族人的阻挠和讥讽,正式下海唱戏,在天津搭班鸣凤社,以谭派女老生为号召,演出谭派名剧《卖马》、《洪羊洞》、《碰碑》、《定军山》等,成绩优异,颇受好评,时人称她为“女叫天”。1910年左右,因为嗓音发生了变化,遂改习当时正在盛行的汪派,并得到汪笑侬的亲自指点,颇得汪派神髓。《哭祖庙》、《马前泼水》、《党人碑》、《张松献地图》等为其常演剧目。她台风大方,技艺不凡,演唱无雌音,而且多才多艺,除本工老生外,还能演武生戏《落马湖》、花脸戏《盗御马》和丑角戏《十八扯》。

恩晓峰的丈夫叫姜春桂,唱小生。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个女儿恩维铭也唱老生,另一个恩佩贤唱青衣、花旦。恩晓峰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叛逆女性,一百年前她就敢为天下先,向封建礼教宣战,挣脱出身和世俗的羁绊,勇敢地走上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露兰春(1898-1936),女,京剧老生。原籍山东。

八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携她流落河北、京津一带。不久,其母改嫁一扬州人士。故露兰春又自称维扬人。继父让其随一票友学唱京剧,长大后,取艺名露兰春,所以她也不知道自己的原名。

1912年6月,露兰春入宝来坤班,在天津升平茶园首次登台演出,以《文昭关》、《战蒲关》等唱做繁重的老生戏显露头角,其时年仅十四岁。同年10月,应聘南下,到上海“天仙合记茶园”与著名坤伶林黛玉、粉菊花同台献艺,戏园广告在露兰春名字前冠以“京津著名坤角”六字以资号召。初来上海的露兰春以《托兆碰碑》、《九更天》、《洪羊洞》三出戏打炮,之后又接连露演了《桑园寄子》、《天水关》、《斩黄袍》《八义图》《文昭关》等三十多出剧目,以文戏功底扎实享誉上海。次年,相继在群舞台、群仙舞台搭班,1914年离沪去武汉等地演出。

1919年1月,黄金荣开办的上海共舞台修缮一新,露兰春应聘充任台柱。此时,她的武戏表演技艺亦趋成熟,因文武兼擅而声名显赫。成为继张文艳之后共舞台的头牌红角。当时上海正值京剧时装戏、连台本戏风行之时,露兰春和小宝义、小香红、筱月红等以连台本戏《宏碧缘》、《妻党同恶报》、《枪毙阎瑞生》等号召座客。她的看家杰作《枪毙阎瑞生》中“莲英惊梦”的一段唱,后由胜利公司灌成唱片,使其抑扬顿挫,缠绵多情的唱腔风靡一时,她也成为擅演时装戏的京剧名角。

露兰春唱文戏音色嘹亮,功架沉稳,袭谭派遗风;演武戏台步矫健,会使真刀真枪,深得黄派精髓。所教学生严绮兰后亦在共舞台演唱多年。

1922年露兰春被黄金荣娶为妻室,艺术生命遭到扼制,渐少登台演出。1925年与黄金荣离异后又曾嫁与颜料商薛某,正式脱离了舞台生涯。1936年7月逝世。 上个世纪,各个剧种成形以后,不同剧种出现女演员的时代不同:
京剧是从1912年或者1918年开始由女演员登台演出,第一个女演员即雪艳琴。
秦腔中第一个女演员叫孟遏去,是1923年生的,1931年正式登台演出的。
其他剧种请您自己上网搜搜。 元朝就有,这儿有图
http://fo.ifeng.com/tupian/200705/0528_23_43659_1.shtml

再早我就不知道了,等别人回答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由清朝弹词《再生缘》改编的,说的就是元代才女孟丽君的故事.《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民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冯素珍自幼许配李兆廷。李氏家道落,兆廷来投冯家,岳父母嫌其贫困,拒不接纳,反诬良为盗,陷兆廷入狱。并逼素珍另嫁豪门,素珍不从,改办男装,离家赴京寻兄,冒兆廷之名应试,竟高中状元。经大臣刘文学作伐,皇帝旨招素珍为驸马,素珍却之再三,皆获允,不得已奉召进宫成婚。花烛夜,洞房中,素珍冒死陈词,情动公主。翌晨,素珍偕公主于金殿之上,以才智博得皇帝赦免欺君之罪,释兆廷出狱。素珍兄长、前科状元冯益明,面君为妹请罪,与公主邂逅于金殿,二人一见钟情。大臣刘文学又作伐,奏请皇帝将冯益明招为驸马。两对有情人同结百年之好。

  冯素珍和李兆廷在同窗共读时订下了亲事。不久,李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一天,李兆廷来冯家借钱。冯素珍的后母嫌贫爱富,竟然逼他退婚。冯素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私赠白银100两,帮助他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后母闻讯赶到,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在偶然之间看见招考皇榜,便灵机一动,冒李兆廷之名应试,指望得到功名,搭救兆廷,没有想到竟然高中状元。皇帝爱冯素珍假扮的李兆廷才华出众,相貌堂堂,将其招为驸马。冯素珍百般推辞,无以为计,十分焦急。这时,八府巡按张绍民特意前来拜访新科状元。原来他就是改名换姓的冯少英,兄妹终于相见。冯素珍正与哥哥共谋脱身之计,圣旨驾到,宣李兆廷立即进宫,与公主行成婚大礼。洞房花烛之夜,公主含情脉脉,冯素珍心急如焚。公主见附马迟迟不肯入寝,不禁起了疑心,经过再三盘问,冯素珍才吐露真情,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女儿身份。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皇,办冯素珍的欺君大罪。冯素珍吐露真情后又摆明利害关系,公主为了摆脱尴尬的处境,决定请求父皇赦免冯素珍的死罪。第二天,皇帝迫于情势,只得答应公主。收冯素珍为义女,放出李兆廷顶状元之名,让他们成亲。这时,冯少英上殿代妹妹请罪,刘大人乘机做媒,使冯少英与公主订亲。皇宫里张灯结彩,两位驸马一同进宫。

  题名: 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者: 徐进 范瑞娟 袁雪芬
  国家: 中国
  主题关键词: 越剧
  相关名人: 袁雪芬
  相关书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 红楼梦
  越剧作品。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改编。1951年,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演出。剧本有多种单行本,收入《戏曲选》第 1卷(1958)与《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市卷》(1959)。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唐张读《宣室志》已有记载,以后,在民间歌谣、说唱和戏曲中广泛流传。20世纪初,活跃在浙江农村的“小歌班”已有演唱这一故事的戏文。40年代初,袁雪芬先后与马樟花、范瑞娟合作,由南薇执笔,将旧本压缩为一本《梁祝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梁祝哀史》基础上,整理、改编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本描写祝公远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中途与梁山伯结拜为兄弟。两人同窗共读,三载相伴。祝公远促女归家,在送别途中,英台托言为妹作媒。向山伯自许终身。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赶至祝家求婚,祝公远已将英台许配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悲愤成疾而亡。马家迎亲之日,花轿途经山伯坟墓,英台墓前哭祭,墓裂,英台跃入穴中,双双化为彩蝶。改编本突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加强了梁山伯、祝英台之间友谊和爱情的描写,并以他们的爱情悲剧,控诉了扼杀美好事物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家长制度。剧中《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场戏最为观众称道。《十八相送》以富于喜剧情趣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了梁山伯的纯朴、忠厚与祝英台的热情、真挚;《楼台会》在沉郁的悲剧气氛中,渲染了梁山伯对爱情的执着,描写了祝英台对爱情的忠贞。梁祝死后化蝶的传说始于南宋;越剧的《祷墓化蝶》,更以美丽的形象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想象。改编本还在语言上继承和发扬了民间文学的特色,比喻生动,形象丰富,感情深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952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剧本奖和演出一等奖,分饰梁山伯、祝英台的范瑞娟、傅全香均获演员一等奖,饰祝公远的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1953年,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影片。

  取材于梁祝故事的地方戏曲作品很多,除越剧外,川剧、滇剧、湘剧、赣剧、徽剧、粤剧、河北梆子、梨园戏、豫剧、楚剧、武安平调落子、河南曲剧、京剧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剧目。其中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川剧《柳荫记》的影响较大,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演出风格。

  花木兰

  木兰从军的故事流传极广,事见《木兰辞》。此题材的戏曲版本以马少波的京剧《木兰从军》较为知名,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剧目《花木兰》即由陈宪章据此移植,后又与王景中合作对剧本进一步加工。

  剧情:南北朝,边关战事起,征兵花弧。因多病无子,乃由其女木兰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十二年,凯旋归家。

  该剧是1951年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进行义演时的主要剧目。在1952年10月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剧获荣誉奖。1953年4月香玉剧社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6年10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

  京剧大师梅兰芳及徐碧云、言慧珠等均有演出。

  地方戏中也有不同版本面世,评剧名家崔连润的演出很有影响。 花木兰,南北朝的。
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是女拿手好扮男装的。那个是传说,年代是没有的或者不清。 中国闻名中外的《花木兰》,还有传统戏曲中的《女驸马》、《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不少呢 梅兰芳 与李清照齐名的不是美女,是才女,因为他们都很才华
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班昭)
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怕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没有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陆游曾感叹系之他说:“身后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汉灵帝时、他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这些石碑在动乱中,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人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在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讲:“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东汉末曹魏初,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悲愤和痛苦的时代,诗人们把这血和泪、悲愤和痛苦坚忍地收藏起来酿造了一曲憎恨悲凉的时代悲歌。曹操、曹丕、王粲……都是这个时代里产生的优秀男歌唱家,就在这雄浑、高亢、悲凉的时代合唱队伍里,一个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饱尝战乱别离之苦的女文学家——蔡文姬。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伪作)。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孤芳续汉史,血泪写春秋。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编辑本段]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朝大军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爱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编辑本段]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664~710年),唐朝女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仪孙女。巾帼首相第一人,继承了祖父的全部才华,擅长诗文,天分极高。上官仪获罪后被没入宫中,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廷。母亲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在郑氏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明达吏事。仪凤二年(677年),以聪慧得幸于武则天,颇能诗,武后称帝时,诏敕多出其手者,时称“内舍人”。
她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 女皇连连惊呼:“此女绝非凡!”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后,仍得中宗、韦后宠信,专掌起草诏令。与太平公主亦多往来,与武三思私通。曾建议中宗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又与韦后、安乐公主等人操纵政治,树立私党,广纳贿赂。景龙四年(710年),中宗崩,韦后欲效武后而称帝,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韦后、安乐公主,拥立其父唐睿宗。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刘幽求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但李隆基执意杀上官婉儿,年仅46岁。开元初年,唐玄宗广征上官婉儿的作品,编成文集20卷,张说作序。《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婉儿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左冲右突,成为盛唐时期的“无冕女皇”。智慧、肉体、灵气、才华……婉儿凭借这些法宝,穿梭于朝中重臣之间,谱写了一篇美丽、凄婉的人生华章。
[编辑本段]卓文君
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
卓文君天生丽质,容貌姣好,自幼聪明信任,博闻雅识,诗歌词赋,无一不精,更兼擅长音律,琴技无双。
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天下。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流传于世的还有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以及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和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一首《白头呤》,“……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她的一生,应该是值得的。比如充满浪漫色彩的夜奔,比如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见钟情,比如与爱的人携手终老等等。女人一生如此,夫复何求?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事还有一首诗:《望江亭》
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
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编辑本段]班昭
其实,关于四大才女的界定众说纷纭,还有一位常被提及的才女,她就是班昭。
班昭(约49—约120),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名寿)妻,早寡。(后汉书·列女传》有她的记载。因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汉和帝诏就东观续成之。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号曰曹大家(gū)。有《女诫》七篇,集三卷。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
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卓文君 蔡琰 班昭

卓文君,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汉代才女,她貌美聪明,精诗文,善鼓琴,家中富贵,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之女,好音律,十七岁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一曲《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成为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司马相如久居京城,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卓文君又作《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
司马相如看完信,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不禁惊叹妻子才华横
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
卓文君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她的一生,应该是值得的,比如充满浪漫色彩的夜奔,比如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见钟情,比如与爱的人携手终老等等。女人一生如此,夫复何求?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事还有一首诗:
《望江亭》
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
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李清照 (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元封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好写文章。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妇二人志同道合,赋诗做词,时相唱和。而且两人均喜欢收集金石,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家。
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先是夫妻失散,后来赵明诚病死,绍兴二年(1132年)夏天,她在大病无助的情况下,改嫁张汝舟,婚后方知张汝舟完全是为了占有她的古玩财物。婚后不久,张便对清照横加虐待,加之李清照又了解到张当年在科举考试中曾有过舞弊行为,便告发了他,并与之离异。按宋《刑统》规定:妻告夫,即使属实,也得“徙二年”,李清照因此而陷囹圄。后来,找了曾与高宗皇帝共过患难的翰林学士綦崇礼出面营救,才得出狱。后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则通过对相思之情地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 感慨身世飘零,悼亡之情。《蝶恋花》流露了她对失陷了的北方大地的无限眷恋,而《声声慢》则表达了作者在孤独生活中的深深哀愁。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文词绝妙,鬼斧神工,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史学方面她的《金石录》同样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早年曾写过一篇《词论》,提出“别是一家”的说法,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是宋代重要的词论。
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女作家。
李清照一生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经典名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字明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邕是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是文坛的领袖。蔡邕和曹操还是挚友。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还兼长辩才与音律,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东汉政府的腐败,董卓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后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付庭尉治罪。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蔡文姬赎了回来。蔡文姬是悲苦的,“回归故土”却不能“母子团聚”。
蔡文姬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故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这年是公元208年,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思念儿子,整日神思恍惚,又已是残花败柳,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物,迫于丞相,只好接纳了蔡文姬。婚后的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蔡文姬悲惨的身世也激起曹操的怜悯之心,从而放过了董祀。从此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夫妻双双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相敬相爱,一直到老。
曹操有卓越的文学才华,还特别爱书,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当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立即命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足见蔡文姬的才情。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蔡文姬一个博学多才的女子,一生三嫁,命运是如此坎坷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她最后嫁给董祀,生有一儿一女,晚年还算安定。

班昭(约49—约120),又名姬,字惠班,是东汉扶风安陵(现咸阳市)人,当代的大文豪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班固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二哥班超,是一个投笔从戎的志士,两次出使西域,是打通“丝绸之路”的赫赫功臣,还是现在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创造者。在父兄的影响和鼓励下,班昭从童年开始就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再加上班昭拥有浑然天成的灵性之美及端庄气质,很快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是班氏家族中博学多才的才女。数召入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号曰曹大家。有《女诫》七篇,数千年来作为中国妇女的行为准则,影响了后来整个两千年的中国观,可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中国古代女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子,是中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
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生有一个儿子。但好景不长,不久丈夫就病故了,她便开始守寡,以后也不曾再嫁,班昭的个人生活是相当不幸的。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汉书》,班固从小博览众书,才思过人,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
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据说连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
在70多岁高寿之年,班昭写出了《女诫》,计1600字。《诫》包括:“卑弱”、“夫”、“敬慎”、“行”、“专心”、“曲从”和“叔”七篇。本是教导班家儿的私家教科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女诫》倡导的“三从四德”,“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如鼠,犹恐其虎”,“夫淤娶之义,无二适之义”,“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极大地禁锢了人的思想和自由。中国封建社会一整套的封建道德将中国妇女打入无底深渊,无独立人格,精神畸形,成为男人的依附品,成为这些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班昭的《女诫》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成为封建礼教的帮凶。如此看来班昭不仅是个受害者,而且还真是一大历史罪人。
班昭的二哥班超,一生出入西域沙场,年近七十萌生返乡归隐的念头。无奈朝廷没有许可,班昭对年事已高却仍客居异乡的二哥,不禁油然而生怜悯、同情之心,于是代兄上奏章给皇帝,奏章中句句真挚感人,连汉和帝看完之后也心生同情,于是立即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而班超终得以告老返乡。班昭以其真诚及文采感动皇帝,助兄达成落叶归根心愿,在当时传为佳话。
此外,班昭还写过赋、文等十六篇文章,她一生的作品,后来由儿媳丁氏整理为《曹大家集》。不过,今已佚失,只能看到《东征赋》等八篇流传下来。 班昭 蔡文姬 卓文君 蔡文姬写有《胡笳十八拍》等经典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凤求凰》、《白头吟》 谢道韫 与李清照齐名的不是美女,是才女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