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京剧这种国粹从出现开始,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什么好处(戏曲的风格特点)

中国戏曲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国宝。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世界的历史产物,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她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戏剧融合了非常美丽的传统艺术,让人焕然一新。它是中国的民族特色,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它代表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反映了我国古代众多的英雄人物,如穆桂英、吕布、刘备、诸葛亮、孙悟空等。

我小时候喜欢听人们的歌剧。文革期间,我唱了许多样板戏歌曲。后来,我忙于教学和研究工作,所以没有时间。退休后,他加入了京剧协会,主动给学生们做了一场关于京剧魅力的讲座。他熟悉京剧史、四虚生和四大名旦。他反复品味了《空城计》、《文昭观》等咏叹调,听了不厌其烦。我被选为负责人。很高兴看到这些老人每周在两天半的活动中弹钢琴。

为了学会唱京剧,向学生讲解京剧知识,我到图书馆、书店搜集资料,在网上下载音像资料,听录音、看录像、写课件、练唱歌,在我妻子提醒我的时候,也注意工作和休息的结合。这样,京剧就成了我的健身方式。传统京剧的内容大多是中国的历史故事,宣扬中华民族的美德。旋律圆润、明快、厚重、典雅,使人深受美的感染。因此,长期坚持会使人身心受益。

同时,学唱京剧还能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学唱京剧是摆脱不良情绪的好方法。也就是说,所谓“老百姓不思老,老将军不来”。学唱京剧既有动静。所谓静谧,是指当时没有分心,身心完全放松。所谓运动,就是用丹田之气唱歌,包括胸、腹、全身协调变化,给人一种振奋、振奋的力量,唱下去一段,全身出汗。因此,“手、眼、步”可以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记忆剧本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

中国戏曲是中国本土汉民族传统的戏剧形态。乾隆五十五年以徽班进京为契机,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京剧,逐渐取得全国性影响,成为20世纪至今中国戏曲的代表。中国戏曲于长期演化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族文化影响。

但截至清中叶以前,所有外部文化元素均被吸收成为戏曲文化整体之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于中国本土环境的戏剧文化模式。

作为中国戏曲代表性样式的京剧,在整个20世纪至今的发展过程中,其内部文化构成也呈现出动态的多元性。而其中本土文化传统从早期的占据决定地位,到最终处于没落状态,提示了京剧自身文化选择的迷失过程。

这一过程的形成原因,很大程度上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并贯穿整个20世纪的西方文化的全面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戏曲是中国本土汉民族传统的戏剧形态,其于长期演化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族文化的影响。 但截至清中叶以前,所有外部文化元素均被吸收成为戏曲文化整体之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于中国本土环境的戏剧文化模式。

具体而言,则包括观念上的审美趣味和演剧理念,物质层面上的舞台形态,以及作为制度保障的内部组织、运营模式等。京剧在整个20世纪至今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戏曲代表性样式,其内部文化构成也呈现出动态的多元性。

其中,本土文化传统从早期的占据决定地位,而日趋失落、冷落乃至于没落,这提示了京剧自身文化选择由自觉到无奈最终完全迷失的过程。这一过程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京剧在世界的舞台上,逐渐被外国人所熟知,成为越来越多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象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美丽与古老。

京剧又叫平剧。根据1876年的《申报》记载,“京剧”的名称可见光绪二年,即已有200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一种以唱腔、高拔子、二黄为主的戏曲。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娱乐活动。

直到乾隆时期,戏曲文化得到了广泛的继承,民间戏曲风格兴起,在当时最为著名安徽四大剧团同时,昆曲、滦坛戏、汉剧等剧种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在文化的影响下,这些类型的戏曲相互借鉴,逐步完善,最终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在五六十年后,形成了今天的京剧。

北京戏曲的原始来源是昆曲的“花雅斗争”,为北京歌剧的不断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基础,对北京歌剧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现在,京剧经过演变,已成为中国的国粹。每一次的整合与提升,都在诉说着文化的无穷魅力在舞台上展示京剧魅力的艺术家们,正与时俱进地传递着京剧的划时代意义。

今天的京剧,无论走向何方,都代表着中国的大美、中华文明和文化遗产,让世界了解中国这个古老国家的美丽。

京剧这种国粹从出现开始,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最美的悠久历史。 带来的好处很多,也丰富了中华儿女的文化低温

京剧从乾隆年间开始在北京流行,历经了嘉庆到道光年间,京剧已经成型,但是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提升,主要是京剧班子的人没有,当时主要看的是卖艺卖力,谈不上表演艺术,道具而且特别粗劣,艺人的地位特别低,说白了是跟妓女一个层次,当时的妓女地位就低,当时的艺人也不过如此。

但是话说回来,当时的艺人又是什么样人呢?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的艺人就是挑一些长的漂亮的小男生,从小就开始培养,每天吃的鸡蛋糕,带肉汁的洗脸,培养的细皮嫩肉的,在教会点谈情说爱的粉戏,等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把他送到戏班子里。

为什么京剧是国粹?慈禧太后是第一功臣,虽然慈禧太后有很多负面的事,但是京剧中慈禧贡献还是很重要的,先锋死之后,慈禧和慈安发动,垂帘听政,慈禧最后离世的。

为什么慈禧这么喜欢京剧?因为慈禧小的时候有老师给她讲课,但是当时所学的那些东西,根本应对不了宫中的人和事,后来慈禧把京剧当成教科书,从京剧里边找到智慧,才能在后宫立足;还有就是没有事情做的时候京剧可以消愁解闷,以至于慈禧了解京剧到一定程度,对艺人指指点点,挑毛病也是头头是道。

后来为什么京剧的地位提高很多呢?主要还是因为慈禧给的赏钱比较多,慈禧的赏赐极大刺激了当时人们对京剧的看法。这才使京剧推上国粹的地位。

叶少兰先生谈京剧为什么会成为国粹
京剧流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一批具有此种风格的代表作品,在得到了非内行观众的承认、内行者的追随后才形成的。流派和流派作品一定是精品,是这个剧种的象征和旗帜,因此必须继承和发扬。
叶少兰先生谈到,京剧艺术是程式的、虚拟的艺术,更是综合的艺术。京剧不仅有文学剧本,有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个性,还有音乐、歌唱、独白、舞蹈、武术、杂技、脸谱、头饰、服装等等,并都是对生活的真实的艺术表现。
京剧艺术中的脸谱不是任意的勾画,而是人脸的骨骼、脸纹、气色、五官相貌的夸张美化,并且还有故事体现其中--孟良的脑门上为什么画火葫芦的图案、霸王为什么勾一个只有黑和白无双脸,为什么包公的脑门上要画月牙儿,怎么鲁智深一个和尚要勾成粉脸蛋,都有故事在其中,故事就是文化。同时,京剧的程式技术不能单纯从技术的角度解释,它处处包含了生活,处处都有讲究。以《秋江》为例,舞台上只有两个人和一件道具--船浆,演员用表演可以让观众看到船、看到船的大小、看到水和风浪。京剧舞台上的台步有各种走法,以《白蛇传》许仙为例,他是一个善良的药店伙计、一个小人物,没有显赫的身份,所以他不能穿厚底的官靴,在舞台上走的碎步
,不能走宰相和大将的方步儿;尽管为了艺术让他穿绸缎做的戏装,但他的衣服上没有很重的绣花,这就从服饰和动作上表现出了人物的身份。在京剧舞台上这种艺术的例子不胜枚举。并且每一个戏曲故事都以中国的传统美德为主题。京剧艺术在舞台上的种种讲究,是一批艺术大师创造出来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里蕴含了200年来代代艺术家的心血,所以京剧艺术能成为国粹不足为奇。

国粹是京剧这个全国人民不答应,只不过是首都在北京而已,如果首都在四川,国粹就会是川剧,在东北,搞不好是二人转,央视节目风格也都偏向东北,中国文化完全没有集全国之长。

京剧、川剧等可以统称为戏曲,戏曲应该宣称为国粹才为合理,不过这些都无所谓了,我坚信80、90……后,基本上对这些传统文化没有兴趣,我们更乐于接受电影、流行歌曲、游戏等。也没有去争执一些文化定义。 京剧融合吸收了多剧种和曲调的优点,是中国最为普及的剧种;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吸取了各剧种的优点,集文学,美术,武术,舞蹈,歌唱,表演于一身。
京剧是我国首都北京诞生的戏.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剧院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
断桥》、《奇双会》、《游园
惊梦》、《穆柯寨
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以及晚年编演的《穆桂英挂帅》等。

1919-1935年,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奇葩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

中国派遣京剧团赴世界各地访问演出,其中梅兰芳先后于1952年、1957年和1960年赴苏联访问,1956年第三次访问日本,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巨大荣誉。

他的高超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的“国粹”京剧刮目相看,还对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汲取了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华。

扩展资料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京剧

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从两千年前的汉代乐舞,到唐代的梨园百戏,再到宋代的南剧,明清的昆曲,都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过程。

1919-1935年,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奇葩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

中国派遣京剧团赴世界各地访问演出,其中梅兰芳先后于1952年、1957年和1960年赴苏联访问,1956年第三次访问日本,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巨大荣誉。

他的高超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的“国粹”京剧刮目相看,还对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汲取了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华。


扩展资料

京剧中的角色分类

京剧角色行当又称行当,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把舞台上的角色加以划分。

1、生: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红生 、娃娃生。

2、旦: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贤妻良母型角色)、花旦(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武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等角色。

3、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行分为: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

4、末: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因为末与衰派老生非常相近,且一些擅于演老生的演员兼演末戏,一些演末的演员兼演生行戏,二者的界限被打破,末就并入了生行。末行与生行表现手法不同,化妆方式也不同,直观上来看,最大的区别是髯口上,生行是戴“三”,其余的都算末行。

5、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因为京剧就是符合国粹的含义,国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起源于中国,并属于我们固有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国粹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中国的国粹有很多,其中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共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三大国粹:

中医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又称汉医、汉方,日本人称之为“汉方医学”。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慢慢开始被大多数当代中国人民所接受,同时在国际上也有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渐渐开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中医诊察疾病的手段主要为望、闻、问、切“四诊”;中医透析疾病主要以八纲来辨证,就是指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来归纳和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印证彼此力量消长等情况。

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民族特色的绘画。中国画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讲究用笔,用墨,使线、墨、色交相辉映,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特色之二,为"托物喻情,画中有诗",特色之三为诗,情、画、印融为一体。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从明代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到清代郑板桥的《梅竹》;
从近代吴昌硕的《花鸟》到张大千的《山水》,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等等。
历代画家创造了无数的画卷,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成千上万的名画,而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的《中国绘画总合目录》中著录的中国流散在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名画竟有3900件。

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有200年历史。它的表演艺术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它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之一。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中国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 ,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 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 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 (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划人物。 京剧的角色主要分为:生(男性)、旦(女性)、净(男性)、丑(男性、女性 皆有)四大行当,此外还有一些配角行当. 通常认为,18世纪末是京剧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期。当时,不仅民间戏曲演出很繁盛,皇宫内戏曲演出也很多。因为皇家贵族们都喜爱京剧,宫廷内优越的 物质条件为京剧的表演、穿戴规制、脸谱化妆、舞台布景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帮 助。宫廷与民间的戏曲相互影响,使京剧获得空前发展。 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是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繁荣的标 志是诸多流派的产生,最著名的是梅(梅兰芳1894-1961)、尚(尚小云1900-1975),程(程砚秋1904-1958)、荀(荀慧生1900-1968)四大派别。不同京剧流派都拥有一大批著名演员,他们活跃在 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舞台上,京剧艺术舞台盛极一时。 梅兰芳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他8岁学戏,11岁就登 台演出。在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1919年,梅 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30年,梅兰芳又率团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受到欧洲戏 剧界的重视。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京剧的角色是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演历史故事为主。它的富有装饰性和夸张性的人物造型-脸谱,是显示人物性格、辨认善恶忠奸的象征与其辉煌艳丽的头饰服装,都成为京剧独特的风格。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有四百多个。 伶人 古时侯称演戏,唱歌,作乐的人称为伶人,大多身份低微.后唐庄宗李勖从小就喜欢音乐,所以伶人倍受宠爱,成为他的耳目,弄权作势,庄宗由于宠增这些伶人,最后弄得国破家亡. 可能是这个原因的关系, 伶人社会地位非常卑贱 ……

记得采纳啊 国粹是京剧这个全国人民不答应,只不过是首都在北京而已,如果首都在四川,国粹就会是川剧,在东北,搞不好是二人转,央视节目风格也都偏向东北,中国文化完全没有集全国之长。

京剧、川剧等可以统称为戏曲,戏曲应该宣称为国粹才为合理,不过这些都无所谓了,我坚信80、90……后,基本上对这些传统文化没有兴趣,我们更乐于接受电影、流行歌曲、游戏等。也没有去争执一些文化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