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是一部反贪的剧,这部剧有哪些穿帮、瑕疵和硬伤(人民的名义宝宝的下场)

《人民的名义》火了,而且已经被捧上神剧的宝座,但其实即使是神剧,也会有一些瑕疵,我来盘点一下《人民的名义》一些穿帮镜头以及常识错误。

侯亮平在吃螃蟹,给陈海分了一只,陈海的碗是空的,而且上面还放着一双筷子,而当螃蟹到了陈海碗里的时候,碗上面的一双筷子又神奇地回到了桌子上,镜头一转,这双筷子又回到了原处。

副市长接电话的手机画面竟是在发信息的界面,群众演员一人分饰2个角色,看,这个镜头里的这位小哥的身份是工厂里的员工,而到了晚上就变成了拆迁办的人。

《人民的名义》第14集时,郑胜利和张宝宝用郑西坡许诺20万积蓄买了辆新车开回了家,注意看,新提的车怎么就挂上车牌号了。后面可能是剧组发现了,于是就给车子的车牌号打码了。侯亮平和季检察长到检察院上任,从夏天的南京体育学院大门进入,镜头一转就到了东南大学大礼堂的门口,不仔细看还真难发现。

《人民的名义》中,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低级错误,来自与赵子琪的一句台词,进大观园的应该是刘姥姥,并非林黛玉,这个错误实在不该犯。同样来自于《人民的名义》,在火灾之后,被重度烧伤的情况下竟然眉毛还能在,这也是不符合常识的。

《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书记应该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了,但是他身边竟然跟着一个头型非常炫酷的秘书,在体制内的人这种发型是绝对不可能留下的,未免有点过于张狂。

连最主要矛盾都搞得不准确。

硬伤就是里面的贪官贪污受贿的金额远远低于现实。 不知道黄毛存在的意义,但是他的戏份很多。 最不好看的是那个郑厂长的儿子的戏,百分之九十纯属多余,就是因为这个,很多人都不看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这个电视剧的评分会更高。 我记得在剧集中字幕上有过错别字,算是一种穿帮和瑕疵吧。

这部剧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尺度大,这么大的尺度居然还能过审,是因为背后有最高检察院的鼎力支持。 最高检察院为什么要顶着重重压力拍这么一部剧,是因为检察系统很快就不是以前的那个检察系统了。


说实话,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就是纪委这个主角不见了,检察院反倒成了主角。而现实中明明纪委是主角,检察院是配角。 先看领导级别,省纪委书记是省常委会里仅次于省委书记、省长、专职副书记的四号人物,而检察长连省常委都不是。


再看班子整体,纪委曾经和省委、政府、人大、政协并称五套班子,后来五套班子变四套班子,虽然纪委不再是班子之一,但仍然保持独立性,它和省委一样由党代会选举产生,可以监督同级党委。


因此,检察院的反贪反渎职能和人员以后要被移交给新成立的监察委员会。现在已经有山西等几个省开始了监察委员会的试点,很快就要推向全国。 检察院的反贪反渎工作从一开始就不够闪亮,后来又逐渐被如日中天的纪委盖住了光芒,现在还被纪委收归门下,实在是让检察系统哀叹不已。 于是就有了这曲最后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