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白鳍豚是不是已经灭绝了(白鳍豚在我国的现状)

功能性灭绝了,但未被宣布野外灭绝。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发布,白鳍豚未被宣布野外灭绝。

扩展资料:

白鳍豚数量的逐年减少,主要有其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和长江流域人类活动较多两方面的原因。白鳍豚所属的鲸目水生多数早在数万年前迁入海洋的咸水中生存去了,停留在地球各地的淡水流域中生存的鲸目淡水豚类种群数均小,其中至今剩余的五种淡水豚均是濒危物种。

此外,根据遗传学的研究发现,白鳍豚的遗传多样性很低,这也加剧了灭绝的速度。科学家为此曾提出迁地保护的建议。由于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面积,修坝阻隔了鱼类江湖间洄游,以及长江水污染的加剧,长江里许多被白𬶨豚食取的鱼类严重不足,破坏了白鳍豚的生存空间,对其种群生存产生了严重威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白鳍豚

准确地说是“功能性灭绝”。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功能性灭绝”是对生物生存状况的一个客观准确描述,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一个物种由于其种群数量非常稀少,在其生存的生态系统中不再扮演重要角色,即指其生态功能的丧失。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是指残存种群中已经没有能够繁殖的个体,或者由于种群数量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及遗传因素的影响,该物种在自然环境中繁衍的功能丧失,十分容易走向灭绝。 还没有,
鳍豚属鲸目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余公里的江段内。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80年代初有400多头,80年代中期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而到1995年已不足100头,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

三峡工程建在长江上游的出口处,不在白鳍豚的栖息范围内,不会直接危及它们的生存。但是三峡工程对长江水文情势的调节,则有可能对其栖息地产生影响。白鳍豚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和弯曲分汉河段的大回水区中,当河势改变,大回水区发生移动时,白鳍豚也相应迁移,迁移距离的长短,与大回水区移动距离长短有关。三峡水库下泄清水对河床的冲刷,有可能使大回水区变动,使白鳍豚的栖息地迁移,按最严重的估计,白鳍豚的栖息地有可能下移150余公里,不到现在分布范围的1/10。另外,航运条件改善后,航行船舶增多,有可能使白鳍豚发生意外死亡的几率增加。为保护这一濒临绝灭的珍贵水生动物,国家已在长江中游的螺山至新滩口江段和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以及长江下游的铜陵江段分别建立了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还没有, 世界上还有白鱀豚吗?或许没有人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有,也没人能说没有。但是白鱀豚研究专家、中科院水生所的王丁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相信,这种可爱的动物依然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活在长江中。11月6日,他们开始了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希望找到白鱀豚并把它们保护起来,这被认为是白鱀豚——这个仅生存在长江中的世界最濒危大型哺乳动物暂时免于灭绝的一线生机。

然而到昨日记者发稿时止,考察仍在继续,希望依然渺茫。

前提是,找到白鱀豚

国际公认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手段就是“迁地保护”。科学家们估计现存的白鱀豚不到50头

找到白鱀豚的希望正一点点破灭。12月1日,由6国科学家及观察员组成的考察队到达上海复兴岛码头,之前的25天里,他们一行40余人分两条船已经考察了从宜昌到上海1700公里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没有发现白鱀豚。 错错错
白鳍豚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钱名全(413100)

白鳍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科。它的分布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段为多。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它是研究鲸类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宝贵材料。它有发达的大脑,是一种聪明而有智慧的动物,它有“回声定位”和声纳等特殊功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丰富的皮下脂肪,游泳敏捷,这些结构在仿生学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白鳍豚体呈纺锤形。吻突极狭长,上颌和下颌几乎等长,且微上翘。体长为吻长的6倍。体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颈部两侧、耳孔后及鳍肢上方区域有一半圆形的白色宽纹,在肛门上方的尾侧有两道半月形的白色宽纹。
白鳍豚喜在远离岸边的江心主流区活动,为疏人性豚类。在行动中有集群习性,常三五成群在江心活动,偶尔也进入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活动。白鳍豚用肺呼吸,每隔一二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换气时总是头先出水,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众称为“白鳍拜江”。
白鳍豚是肉食性动物,其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食性以鱼为主,常在浅滩、岔流以及支流汇合处觅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12%。
白鳍豚雌性6龄、雄性4龄可达性成熟。生殖交配期在4月~6月,怀孕期约9个月,至翌年一二月份在江中分娩。母豚每年只生1胎,每胎1仔,偶有双胞胎。刚出生的幼豚哺母豚乳汁长大,并随群活动。
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建成后,使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航运业的发展、河道整治、机动船只增加、水质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渔具及有害捕捞方法等,严重威胁着白鳍豚的种族延续。据实测统计,现长江白鳍豚资源量已不足100头,远低于国宝大熊猫。为使白鳍豚在自然界不被灭绝,国家已将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并将长江天鹅洲古道和安徽铜陵江段划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增殖白鳍豚资源,拯救濒危物种。  白鳍豚(bái qí tún),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暨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
  【中文名称】:白鳍豚 【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俗名】:白豚、白鳍豚、白旗,简称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1995年被列为一级濒临灭绝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极危,可能已灭绝(总部在瑞士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2007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淡水及咸淡水交汇水域
  【致危因素】:回游被切断,过度捕猎,环境污染,航运繁忙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长江 (Yangtze River), 钱塘江(Qiantang Jiang) [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分类地位】:
  动物界 Animali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哺乳纲 Mammalia
  鲸目 Cetacea
  齿鲸亚目 Odontoceti
  白鳍豚科 Lipotidae
  白鳍豚属 Lipotes
  白鳍豚种 L. vexillifer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暨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
分布范围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20年前的估计只有300头左右,当时就已面临灭绝的危险。 应该没有 只是人们很少见到了 主要是人们破坏长江的水质和资源 不过现在大家的保护意识都强了 也许不久将来会看到 实际情况如此,只是等待时间的确认。 已经灭绝,这个无需争议,毕竟07年到今天一直没有发现任何野外存活个体,个人以为,无需为了面子而强行咬着说这个物种还有所谓零星个体存在。
生命的进化本就是优胜劣汰,当它无法适应聚变的环境时,那也是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 恐怕很难再有人亲眼看见白鳍豚了。虽然白鳍豚的知名度远不如大熊猫,但它们在地球上的生存年限是2500万年左右,比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还要早2000万年左右。在普通中国百姓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白鳍豚这一古老物种的生存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2006年1月6日至12月13日,中美瑞日英德六国鲸豚类科学家,采用最先进的观测方法联合进行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活动结束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沉重地向媒体宣布:本次在白鳍豚的历史分布区--长江中下游进行的科考,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
“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的零结果公布后,世界被震惊了。《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专程赶往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鄱阳湖等地,就长江淡水豚的生存情况作了一番调查。专家们在谈及长江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时,无不痛心。
“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使用的两条科考船从武汉出发,先航行至宜昌,再航至上海,两条科考船各沿一侧航道搜查长江干流以及鄱阳湖,搜索范围覆盖了白鳍豚主要活动区域,遗漏的可能性很小。白鳍豚这一物种并没有老得不能生存,只是因为人类的干扰才使它加快了种群灭绝的速度。
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王丁这样描述白鳍豚的生存现状:“长江环境的急剧恶化,沿江众多湖泊的建坝、建闸和有害渔具的大量使用,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些对白鳍豚都造成了直接的伤害。”从1998年至今,在长江死亡的白鳍豚中,有的身上有103处血淋淋的鱼钩造成的伤口,有的头骨粉碎,有的被拦腰斩断。
鉴于长江两岸较高的人口压力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白鳍豚种群数量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下降并不令人惊讶。2004年14位国际鲸类专家和保护工作者曾聚集武汉,一起讨论如何拯救白鳍豚。大家一致认为,白鳍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类。白鳍豚是世界淡水豚类中,也是所有鲸类动物中数量最少的一种。通常一个科里有很多物种,而白鳍豚科只有-个物种,因此它的灭绝意味着一个科的灭绝。白鳍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水生动物中是-个重要的旗舰种。
白鳍豚的眼睛只有绿豆粒,虽有感光功能但分辨能力低,长江水中夹带着许多泥沙,白鳍豚靠自身高度发达的声呐系统来寻找食物和躲避障碍物,就像蝙蝠通过声波反射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一样。白鳍豚高度发达的声呐系统对于科学界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无法估量不能继续进行其声呐系统的研究将会在仿生学、军事科学和医学等方面造成多么巨大的损失。中科院水生所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去世后,跟“淇淇”相处了20年之久的王克雄博士万分遗憾地表示:“江豚虽然也有声呐系统,但没有白鳍豚这么独特,这么完善,对白鳍豚声呐系统的研究是江豚无法取代的。”至今王克雄仍不能在感情上接受“淇淇”已经不在了的事实,他亲自录下的“淇淇”那带有哨音的独特叫声反复在他的笔记本电脑里响起,陪伴着他工作。
灭绝这个概念是指连续50年不能在野外发现某一物种,王丁、王克雄这些致力于淡水豚研究的科学家们虽然坚信白鳍豚没有灭绝,但还是为理论上少数存在的白鳍豚万分担忧。 白鳍豚“淇淇”于2002年7月去世后,中国科学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对象了。白鳍豚于2500 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列为极危动物。8月8日,英国《独立报》等报道,生存于长江的白鳍豚已经灭绝。近日有人声称在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专家认为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国水生动物研究专家王丁表示,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
2007年:长江白暨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

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 2007年:长江白暨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

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 白鳍豚“淇淇”于2002年7月去世后,中国科学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对象了。白鳍豚于2500 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列为极危动物。8月8日,英国《独立报》等报道,生存于长江的白鳍豚已经灭绝。近日有人声称在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专家认为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国水生动物研究专家王丁表示,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 按现在的调查结果,恐怕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