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如何评价《隋炀帝艳史》(天龙八部春色版)

首次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排印本《隋炀帝艳史》曾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统计的全国十大畅销书中名列第二。这本沉寂了三四百年的明代长篇小说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也带来了毁誉不一的评价。 持否定态度的人中有的认为这是一本“无聊的书”,有的甚至直斥为“黄色”书刊。持赞成态度的人中,有的肯定说:“究其书名之义,观其全书的描写,均不应视作黄色小说,它也不是言情小说,而是历史小说。”有的评价道:“由于出自大文人手笔,书中文笔之高雅,社会知识之高深,至今仍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认为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着眼于研究,致力精审,亦自有其可贵之处。” 对一部作品有不同的意见是常见的文学现象,但如此针锋相对观点的出现,却值得我们对这部小说做一番仔细的研究,做出自己的判断。除了读者接受主体的因素之外,出现不同的评价往往是由于作品本身多元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和创作思想的复杂而引起的。 这 部书以唐代韩偓所撰的《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等笔记小说为素材叙写炀帝杨广从杀父篡位到白练绕颈的一生,但实际上也是明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明英宗失政以后,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统治者更加奢糜腐败,帝王崇道淫乐,官宦以畜妓养娈童为风雅。白话小说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明代几部著名的长篇说部和拟话本合集均刊刻于这一时期,但也泥沙俱下,出现了许多露骨宣扬色情的作品。在思想界,随着封建道德的崩溃,也出现了代表市民意识的好货好色重情欲反理学的道德观。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潮流,都给《艳史》的创作以影响。作者是从塑造杨广这一荒淫残暴帝王形象的需要来写他的纵欲享乐生活的,态度比较严肃,笔墨洁净,描写不直露,但有时也隐现出作者受时尚所染,视好色为风雅的庸俗情调。 《艳史》一书的可贵之处是打碎了帝王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真实形象地从本质上揭露了他们的罪恶生涯,从这一角度来看,《艳史》又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以“艳”名“史”,只是书商哗众取宠、以求售利的手段而已。 从艺术的角度看,《艳史》应是一部上乘之作。对杨广的形象塑造不平板单调,既写他的残暴,也写他的雅兴;既写他敲骨吸髓的盘剥,也写他小施恩惠的施予;既写他的极欲狂欢,他写他的苦闷忧愁。杨坚、陈后主、李渊等其他几个帝王形象也各具性格,头顶没有天命的光环,而有许多反而不及常人的卑琐,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心理活动、景物烘托上也有许多工笔细腻的刻画,摆脱了话本小说偏重情节跌宕、人物对白的浅露手法,不愧是《金瓶梅》之外,又一文人大手笔的独立创作。 著名文学家郑振铎对这部书有一番精辟的评价,引述于后,权作本文的结语: 《隋炀帝艳史》是紧跟在《金瓶梅》之后的。所写的不是一个破落户,却是一个放荡的皇帝的一 生…… 加以很细腻,很娇艳的描写,确是一部杰作。她影响于后来的小说很大。褚人获的《隋唐演 义》,前半部便全窃之于《艳史》。《红楼梦》的描写、结构,也显然受有《艳史》的启示。《艳史》 出版于崇祯间,确是一部盛水不漏的大著作。 该书虽说不像清代出现的两部作品《隋唐演义》与《说唐全传》那般属于明清时期成书的"隋唐"系列演义小说集大成之作,却与明代另一部较有名的作品《隋史遗文》(据说,民间有称之为"秦叔宝演义"的),成为前面提到的《隋唐演义》(清前期作家褚人获著的较优秀的历史小说)有关隋及唐初时期故事之创作的主要依据。
换句话说,有了《隋炀帝艳史》与《隋史遗文》这两部富有世情小说或英雄传奇特征的讲史小说,才为《隋唐演义》前大半部分(主要是:有关秦叔宝、单雄信、徐懋功、程咬金等瓦岗英雄风云聚散及隋炀帝宫闱秘事)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该书对唐宋元时期有关隋朝帝王的一些文言作品(譬如《海山记》等)进行加工、再创作;书中有的故事还收录于《醒世恒言》这样的短篇白话小说集。
因而,《隋炀帝艳史》叙事内容偏重于隋王室,在"隋唐"系统的长篇小说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隋炀帝尽管有千般不是,但是他为后来的唐朝留下的巨额遗产,比如科举制大运河,以及让全国吃30年的粮食。

现在的很多电视上面拍出来的隋炀帝就是一个暴君的形象,不仅生性残暴,还好色奢靡。总之一句话,好像他身上没有一个优点一样。但是我觉得隋炀帝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但是也是一个很激进的人,他的性格是走极端的,所以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个人身上也是有很多的优点,或许他的缺点大于了他的优点,以至于我们只能看到他的缺点。

隋炀帝开创大运河,开科举制度,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如果换作他的那个哥哥杨勇上位,可能大运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创建。但是他在做这些事情过程当中,滥用民力,没有考虑到民众的承受能力,后来就惹得民怨沸腾,农民起义不断。这个人做事情的时候,不会和下面的人搞好关系,你要下面的人给你卖力,肯定要给他们点甜头。

还有他开创科举制度,也给了那些穷户人家一条出路,但是他的这个举动损害到了关陇贵族的利益。毕竟那时候朝廷当官也的基本上都是出身于关陇贵族,如果朝廷挤进一些寒门出身的人,势必会引起关陇贵族的不满。

隋炀帝是一个性格比较极端的人,想闯一番事业的时候,他就奋勇向前,无所畏惧。但是当他面临失败的时候,他马上变得靡不振?那时候农民起义不断,如果他能够痛改前非,还是有机会翻盘的,只不过他不仅没有改变,还醉生梦死,一直待在扬州就等死了。

所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不能用单纯的好和坏来评价他,他在推动历史向前的时候,也是做了一番很大的贡献。只不过他这个人身上也是有很多的缺点,也没有像很多影视剧上所说的那么不堪。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和后来编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加上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其实,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这是他的功绩,应该肯定。既然对于秦始皇修建长城没有完全地否定,那么对于杨广开凿大运河也应该给予肯定。总之,杨广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小名是阿麽。父亲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并州(治所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市)的总管。
杨坚之所以要让很小的儿子担任并州总管,拱卫京城,是吸取了北周没有亲近的重臣辅佐,而被自己灭掉的教训。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真正能在以后胜任,杨坚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王韶没有辜负杨坚的信任,对杨广尽心尽力,有一次,在他出巡长城时,杨广便趁机造园林,结果等王韶回来后立即劝止了杨广。
后来,隋朝兴兵灭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统帅,但真正领兵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将领。灭掉陈后,进驻建康,即现在的南京,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杀掉了陈后主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不贪钱财,最后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灭掉陈后,杨广进封太尉之职。
此后,杨广也是屡建战功: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公元600年,北上击败突厥进犯。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从这点来看,他和李世民有些相似,都是次子,都有战功,都是通过非常手段得到的皇位,只不过李世民比杨广的政绩突出一些,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人们就对李世民称誉多一些,对杨广贬低的多一些。
另一种看法:历史是客观的,但记录历史的人却必然逃脱不了当时主观性和时代政治家们的要求。所以看待历史必然要放在当时的角度来看,分析当时的情况。
杨广堪称千古明君,其文治武功文才,不在康熙,唐太宗之下,而其性格才情又堪称是个英雄性情的皇帝。正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唯大英雄方能本色。
一。至于所说的劳民伤财,不断的伐高丽,以及修大运河这些。哪个朝代没有,康熙退位留给雍正已是一个烂摊子,康熙平准格尔丹,灭三藩,这些战争消耗的人力物力,和对人民生产生活的破坏绝对不在杨广之下,而杨广如此还有为国为民族战争的意义所在,而康熙耗举国之力,为其满人爱新觉罗一氏的利益和权力而战。
二。说杨广性情暴虐,杀人如麻。试问,天下几个皇帝不是如此,从汉武帝,到朱元璋,哪个皇帝不是如此?为了自己的权力,宣武门之变,陈桥兵变,哪个皇帝的位置不是杀人得来的,有杀主子的,有杀兄弟父亲的,杨广做的其他皇帝也做了,比他还恨。李世民杀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而后将兄弟两家其子侄一辈悉数杀光,特别是建成之妃,已有一子,不过几岁,我们的明君唐太宗,垂涎美色把哥哥的老婆霸占了,而把这个妃子的儿子也杀了。 唐太宗不暴虐?
三。说杨广性情猜忌,心胸狭隘。 当皇帝的恐怕没有一个不是如此吧?我们再说唐太宗,和他好了很多年的魏征去世之后,太宗很是伤心,事后发现魏征不仅私自结党隐私,而且故意把给皇帝的上书给褚遂良这些大臣看,来故意博得清名,太宗很是恼怒,本来答应的将公主许配给魏家当媳妇的也不答应了,追回赐谥,并将魏征墓碑都砸了。
可见伴君如伴虎,但是大家都这样,为什么偏拿杨广说事儿呢?
综合就一个原因,李世民,朱元璋,汉武刘彻,他们去世后,都有自己的政权继续存在,而杨广的隋朝已经覆灭,墙倒众人推,什么屎盆子都往上扣。杨广死后,义宁二年,李渊篡隋登基,谥号隋炀帝。
试问,夺权者对原来的权力所有者的评价能做到客观而不撇私么?如果,李世民之后也被另一姓氏夺权。我们今天读到得唐太宗李世民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版本,而且谥号也不会是太宗了,他的宣武门之变和种种必然也是他人生品格的最大诟病了。
可惜了,杨广本是个了不起的好皇帝,居然被说成是千古暴君,真是哗天下以大谬。只有那些庸庸路人,会随波逐流,听那些糟糠之论,不明就里的人云亦云。

中国的封建帝王,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一向都是文学作品所关注的对象,除了明君之外,暴君更是如此,在中国众多的暴君之中,隋炀帝更是其中的典型。时至今日,人们一提到暴君,几乎都会提及隋炀帝,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臭名昭著的一位帝王,甚至在对死者保留尊重的古代,身亡后还要被冠上“炀”这个谥号。

在很多人眼中,隋炀帝在位期间除了吃喝玩乐就是骄奢淫逸,根本没有为国家做出一点点贡献,隋炀帝真的是这样的一个人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一点是,文学作品是经过选材并且艺术加工的,并不能完整的表现出一个人物的真实一面,而隋炀帝的后世被人全盘否定的悲剧也大多由来于此。虽然隋炀帝是亡国之君,但是他在位期间,却真正的凭借着自己的雄心和魄力做了不少的实事,比如说修大运河、开创科举制等等,这是历代帝王身上很少能有的,他同时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其文学作品也有不少流传于世,但就是这样样的一个人,却最终走向了悲剧结局,不得不说还是由于其本身的矛盾而造成的。

上文说到,隋炀帝本身是一个很有雄心与抱负的人,在他还是晋王的时候,这种特征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他带领军队平定叛乱,为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的一个极具政治抱负的人,自然不是池中物,他想要超越前朝,为后世留下一个强盛的帝国,他想要名留青史,让后世为自己的丰功伟业而赞叹,而为了这个“子孙万代,人莫能窥,振古以来,一君而已”的目标,隋炀帝的野心快速膨胀,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最终导致了国破人亡。

隋朝时,虽然有了一些诗文影射当时的政治,比如说像《汴水早发应令诗》等等,但大多是一些站在一个臣子的立场之上,歌颂隋炀帝的的作品,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而隋炀帝自己的“安此忆兆生”的诗句更能表现出隋炀帝自身的理想,不过在当时也只有隋炀帝自己敢这么写罢了。真正的系统化的记载隋炀帝的还是唐代的史书,而其中最为完备的还要数《隋书》和《北史》,尤其是《隋书》,更是直接说隋炀帝时“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隋书》之中将隋炀帝最终的悲剧直接认定是其咎由自取,,这样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对于隋炀帝的态度,尤其是后来的文学作品,更是但凡提到隋炀帝,必定从暴君角度来批判。

而唐初修订的《贞观要论》更是总结了隋亡的几大教训,分别是“广宫室,好行幸”“轻用人力”;生活奢靡,甚至“资质端丽者,每岁贡之”;到了战乱时还认为“不尽诛,后无以示劝”等等,最重要的还是其刚愎自用,不接受其他意见,最终使得隋朝灭亡。

古人一向认为,品德比才学重要得多,《资治通鉴》中就如此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而隋炀帝便是一个有大才而无大德的人,这也是后世史书评价隋炀帝是个暴君的主要原因。

《隋书》之中对于隋炀帝的一生有一个完整的总结,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出,他其实是有大才的,比如书他曾经被派去征收晋阳,晋阳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地方,而是一个军事重地,北齐和北周曾经多次争夺此地,由此可见,杨光这个人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不然文帝也不会放心把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交给他。而他即位后便立马开创科举制,科举制度对于后世的影响不用多说,可以说,隋炀帝是有大才华的。

那么后世为什么会批判隋炀帝呢?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他继位之后的各种“骚操作”,可以说,他干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嫉妒有争议的,尤其是发动的各种大工程,更是动用了无数的百姓。从现在来看,他有一些举措是真的利国利民的,但是他却异想天开忽略了百姓自身的承受能力,想一出是一出,急功近利,导致天下哀声哉道,民怨沸起,这种不顾天下人只为一人功绩的行为是十足十的“暴君”的表现,这是无法洗刷的。但他给百姓强加的痛苦究竟有多少呢?咱们举个例子,隋炀帝继位以来到大业八年,全国一共有整整二十二项工程,这些工程足足用了3012万人,要知道,隋朝最鼎盛时人口也才不到5000万!

而除了暴政之外,还有一个方面也是其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关于其皇位是否是合法继承的命题。封建社会以来,基本上皇权更替遵循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而后世文人作品则表现了其弑父夺权一面。父系社会,父为尊,这样的行为自然是被批判的,而《隋书》中就提供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高祖本纪中所记载的文帝是因为病危而导致的自然死亡,但是在后续的《杨素传》等传记之中却又提供给读者一个文帝之死不是偶然而是杨广弑父。而后世因为杨光本身确实是暴君,便使用了弑父这一说法,直接了当的给他安上了这个罪名,甚至还进行了不少的补充,杨广自此之后便完全成为了一个泯灭人性的人。

但是史书毕竟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在杨广本身劣迹斑斑的情况之下,当然要再添一把火,将杨广的形象彻底丑化,这样才能够让人更加信服唐王朝的统治,这也是历朝历代史书的惯用伎俩,虽然说史书已经尽力客观,但是不得不说还是有其偏向性的,就拿同时代的唐代的史书来说,为了表现突出李世民的形象,甚至于会刻意淡化李渊的作用,更不要说前朝国君了,自然是能丑化自然不会放过。

而现在很多人批判隋炀帝还有一点,那就是他好色。古代皇宫美人如云,《礼记》之中就记载了当时周王室“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命妇、八十一御妻”,这个数字可谓是十分庞大,甚至于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一样都有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要说隋帝过分到哪里去,也就多了点女官而已,可以说隋炀帝的后宫群真的不大,甚至于后妃传里也仅有三个人,孩子也只有三个,还有两个是正牌老婆萧皇后的。所以说他耽于美色,还真不至于,但是他三个有记载的,有俩原本是他父皇文帝的,这就有问题了,在传统的儒家礼仪中,这是不能被允许的,甚至是“淫乱”的行为,这或许也是其后世被人认作是好色之徒的一大原因。

隋炀帝最初为晋王时,为了讨好母亲,私生活十分检点,到了继位后也十分检点,并没有淫乱宫廷的行为,直到隋炀帝后期,国家大乱,他才开始真正的纵情声色,就像上文所说的“资质端丽者,每岁贡之”,甚至于“又引少年,令与宫人秽乱”。不过唐代的史书并没有细致刻画,直到宋代才有关于其后宫的具体描画,并且直接将其定义为好色之徒。但是不得不说,在唐代的史书记载中,隋炀帝还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耽于女色爱好淫乱的帝王。

所以说隋炀帝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在唐代的史书之中,他的形象还算得上较为客观,而到了宋代及以后,他的形象彻底覆灭,成为了一个一无是处的君王,这也是很多人对于隋炀帝的看法,但是这样的看法却并不准确。隋炀帝确实暴虐,但是他在位的十三年里,确确实实为后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例如大运河,例如科举制。

应该正确的客观的看待隋炀帝(569年~618年)的功过。
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修订了法律,主要是针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设立了进士科,促成了科举制的形成;兴办学校,访求遗散图书,并加以保护;几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和西域,加强了内地同边境的关系。但是,隋炀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农民背井离乡,造成大量田地荒芜,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大造行宫,从行之人多达数十万人,严重骚扰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他三次远征发兵进攻高丽,穷兵黩武,终于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隋炀帝是一个由于暴虐淫乱而受到批评的皇帝的代表,这其中很大的因素是唐代统治者刻意恶化的结果。李渊在太原起兵,占领大兴城后,遥尊在江都行宫的炀帝为太上皇,并拥立他的孙子,留守西京的代王侑为皇帝(恭帝),开始了禅让之步骤。李渊受禅后即皇帝位,建立了唐王朝。为了表明隋唐革命之顺天应人,李渊刻意强调炀帝的恶政,同时又标榜自己将复活隋文帝开皇年间的政治,以尽力收揽人心。传统儒家史观本来对亡国之君的评价就是最低的,再加上李渊不断地强调亡国君主炀帝的恶政,这样就更体现了取代它的唐王朝的正统性。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但在汇集他和他的名臣的政治问答的《贞观政要》一书中,为了烘托太宗的贤明,大量增加了炀帝之暴虐形象,而且后来这本书以帝王学的课本被很多人阅读,这一切都决定了历代史学家对隋炀帝的恶评。

关于隋朝,能较为客观地反映这一时期史实的史书是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编成的《隋书》。书中的《炀帝本纪》史巨曰中,对炀帝作了如下评价:"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期之盛也?quot;如此严厉的评价,为中国史书所少有。此后,刻意渲染炀帝暴政,丑化其暴君形象的就是《迷楼记》、《开河记》,在明代更有《通俗演义隋炀帝艳史》等一系列稗观小说。这些小说,跟《三国演义》一样,在史实完全混杂的情况下为中国平民百姓所大量阅读,因而也就更加深了炀帝暴君的形象。

现在严厉批评炀帝的两个最主要原因,一是他弑父杀兄,人伦丧尽;二是他穷兵黩武,远征高丽。对于前一事件,一般的说法是炀帝使病重的文帝秘密死亡,并矫诏令其兄废太子勇自杀,然后登上皇位。但是细究史料,没有发现任何炀帝弑父的可靠史料。连刻意贬责炀帝的《隋书》也没有直接提到炀帝弑父之事。司马光《资治通鉴》也仅记"俄尔上崩,故中外颇有疑论",并未作充分肯定之结论。至于认为炀帝远征高丽而造成劳民伤财、民不聊生之事,也应作具体分析。在炀帝统治的前半期,到大业十年(614年),推测国力的基准户口统计数到最高,虽然时间很短,但也出现了隋代最繁荣的时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炀帝非治国无能之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常常是后人所作,所以要进行客观的评价是很困难的。秦始皇和隋炀帝,他们俩是这一弊端的最大牺牲者。

谥号"炀"是到了唐代才决定的。"炀"字是"好内远礼,逆天虐民,去礼远众"的意思,是谥号里的坏谥。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炀帝生前也曾将"炀"这一恶谥慷慨地赠予亡国之君陈后主,却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后人以同样的谥号来回敬他。真可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更详细地探讨隋代末期的政治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另一面。李渊占领大兴城,从炀帝孙子恭帝那里受禅后建立唐朝,对他来说,炀帝的正统性已荡然无存。为了证明其隋唐禅让之顺天应人,他就必须刻意丑化炀帝,因此给炀帝以恶谥也能很好理解了。而在李渊受禅的同时,在东都洛阳,隋的臣子们拥戴炀帝另一个孙子越王侗为帝,为了维持隋朝帝系的连续性和正统性,他们给炀帝的庙号为世祖,谥号为明帝。对同一个历史人物给了炀帝和明帝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谥号。因此,我们不得不觉得历史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很难断定的。

隋炀帝很有才能的,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独具风格的
散文家,还有点像政治美学家。

如果隋朝不那么好战,隋朝的地位将代替唐朝.战争太多了,老百姓受不了了,,,,,,,,, 一句话可以评论:聪明反被聪明误。
隋炀帝个人是很聪明,也很有能力的。但他有几个问题,一个是心太大,二是过于自恋自我,不肯正面失败,诿过于人,三是不脚踏实地不体恤民情。他所做的几个事情,比如远征高句丽,比如通运河,比如安抚突厥,其实都是于后世有益的。然而这些事情,哪怕其中一个,都是需要花费很大国力去做的,然而他却同时做了,导致整个国家被折腾得太厉害,老百姓承受不起。而这家伙最大的毛病就是内心敏感软弱,从来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习惯用另一个更大的错误来掩盖之前的错误。远征高句丽,其实是一员上将就可以搞定的事情,他为了面子偏要自己亲征,为了面子各种作,导致三征高句丽三次失败。然后他就直接逃避了现实,远离首都,就好像小孩子认为自己犯错了逃家一次就能躲过去一样,是一个没有担当内心非常软弱的家伙。结果就把自己的国家给作没了……
其实单以施政能力和军事能力而论,隋炀帝并不差。但他确实不适合做一个领袖,他精神上太软弱了。
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同样这么作的人是永乐大帝朱棣。他在位期间也同时做了几件大事,一个是修永乐大典,一个是郑和下西洋,一个是出兵驱逐北元。这几件事情也都是非常耗费国力的,普通皇帝能做成其中一项就足以留名青史了,但永乐不仅同时做了,而且国家还没有乱……这家伙比隋炀帝强了不知多少……
实际上,后世说隋炀帝荒淫奢侈之类的,其实很多都是编造的,而且这都是小节。历史上荒淫奢侈的皇帝多了,乾隆就是典型,但皇帝的荒淫奢侈从来都不是亡国的主要原因。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耗费了太多的国力。

隋炀帝尽管有千般不是,但是他为后来的唐朝留下的巨额遗产,比如科举制大运河,以及让全国吃30年的粮食。

如果不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顾实际情况修运河,攻高丽,哪会有李唐。小李子的功绩是捡了杨家父子俩所打基础的便宜。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