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原文_翻译及赏析(西施承认喜欢上了夫差)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唐代·罗隐《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咏史怀古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
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赏析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罗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行人莫便消魂去,汉渚星桥尚有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