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卸妆的林青霞,游泳的王祖贤……80年代港星罕见旧照(刘德华美图100张)

4月24日,“2021香港电影主题摄影展”在广州开幕,

一组80年代的黑白旧照引发了热烈讨论,

成龙、刘德华、林青霞、王祖贤等港片巨星,

展现了极少见的青涩模样。

照片的拍摄者叫卢玉莹,

曾是香港电影圈的名人,人人都知道这位“卢小姐”。

拍照片对她而言是顺手而为,

拍完后她甚至没有保存底片,

在徐克的提议下,

照片才得以出版为摄影集《电影人》,

三次上市都被一抢而空。

展览开幕前,一条和卢玉莹远程连线,

听她讲述了大明星们幕后的故事,

以及港片的黄金时代。


自述 卢玉莹

撰文 鲁雨涵 责编 石鸣

4月24日,《流光 · 飞影》2021香港电影主题摄影展在广州开幕。展览开在广州最潮的购物商场K11,无需门票,又正值周末,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路人观众,把展览现场挤得满满当当。

引人驻足的是一组黑白照片:正在擦掉下眼线的林青霞,双手托腮的徐克,半身站在泳池里的王祖贤……一位观众很形象地分享了自己的观展体验:“看到一张照片,这个男的随地一坐好帅,定睛一看,原来是刘德华!”

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定格的是这些天王巨星的纯真年代。王祖贤18岁,惠英红21岁,刘德华22岁,钟楚红23岁……他们才刚刚在业界初出茅庐,还不知道未来自己要拿奖拿到手软。

那时候,梁朝伟还没有去考TVB的训练班,许鞍华还没有拍出《投奔怒海》,徐克才刚刚从电视圈转投入电影,吴宇森还在拍卓别林式的喜剧。

香港电影也正在飞黄腾达的前夕,还要等十年,才能成为“东方好莱坞”,产值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成龙)成为卖座保证。

回忆当年,卢玉莹形容所有人都处在一种“搏杀”的状态,工作是拍电影,脑子里想电影,一坐下就是聊电影。“大家都觉得,一定要抓紧那个时机,现在不做就来不及了。”

“那真是香港电影人的黄金时代。”她感叹说,“电影界、文化界、传媒界、电视界全部打成一片,不是好朋友都要变好朋友。”

她自己有参与办一本杂志《电影双周刊》,内容有采访,有翻译,有影评,有学术研究,“其实我们办杂志,也是学习外国,因为要让别人肯定香港电影的水平。”

她形容这是一本“同人杂志”,来贡献内容的都是亲朋好友, “很多香港的电影研究者亲自带着稿子过来,很慷慨地给我们,不收费”。大家琢磨着,既然是一本杂志,就需要图文并茂,文字的内容现在有了,还差图片。正好卢玉莹有相机,就把拍图片的这个任务交给了她。

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批珍贵的照片。

她在采访中坦言,她曾经以为会有很多年轻人接任她继续拍摄“电影人”的主题,“如果我霸占这个位置,这些年轻人就永远没有机会。”但是没想到,后面就没有人像她一样专门拍摄电影工作者了。

对于卢玉莹来说,事隔三十年以后,“电影人”系列突然走红纯属意外。然而,看到现在的人们都很喜欢这些照片,她也很高兴:“我们这一帮人,做的这些事情,还是有其价值的,如今想起来,付出了那么多也不后悔。”

以下是她的自述:

为了拍一张照片,一等就是一晚上

我是1979年开始给香港《电影双周刊》拍这些照片的,一直拍到1983年杂志停刊,5年时间,拍了将近200位香港电影人。很多我拍的电影导演和演员,虽然现在是大姐大、大哥大,当时其实都还是刚出道的新人。

大多数照片我都是在片场拍的,跟在明星后面,为了拍一张照片常常要等很久,等一整个晚上,等到天亮都有。

那个年代我的名字在文化圈和电影圈很出名的,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卢小姐。我去电视台、广播台,他们都认得出我,知道这个人又来拍照了,自然就开绿灯,随便我走了。

至于去片场就更加容易了,只要和制片打声招呼就没问题了。大家都很配合,马上就会告诉你时间、地点、拍摄安排,甚至有些如果在很偏僻的地方,还会派车来接你。

我的照片都不是摆拍的,因为一摆拍,他们的明星范就出来了。我不想要那种大明星的样子,我就要他们最自然的状态。

拍照前,我不和被拍的人聊天。对于有些人来说,聊天引导可能是一招,但我尽量不用。我是觉得,其实你跟我聊天,你已经被我贿赂了。我还是想尽量保持你原初最本真的那个样子。

我的风格是街头式的,不是沙龙式的。沙龙取向的摄影比较喜欢拍室内,很讲究灯光等等。但我喜欢镜头很近的,黑白的,颗粒很粗的,不喜欢柔和的。

我拍照片像是打游击一样,要又快又准。我用的是28mm的镜头,要离得很近地拍,冲到他们面前,一按相机,按完就走。

香港金像奖是我们开始办的

这些照片最初其实都是为《电影双周刊》拍的。1979年,我们一群喜欢电影的年轻人,为了推广香港的电影文化,自己掏钱办了这本杂志。

当时香港电影正在走向全面辉煌的前夕。大家都觉得一定要抓紧机会,齐心协力,互相帮忙,都没空想其他的事情,一坐下就在讲电影,讲票房,讲制作。

1982年,因为想让别人肯定香港电影的水平,我们就学习外国的奥斯卡,大胆地办了一个“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就是现在的“金像奖”。我们杂志拉拢了所有香港的影评人帮我们写影评,他们这一群人是最有资格去评选电影的,推动力和影响力也是相当之大的。

我们在杂志里开了一个专栏《曝光人物》,每期介绍一个电影工作者,把他们的专业精神展现出来。“曝光人物”这个栏目名称和我的摄影风格也很贴切。

那时候的气氛很好笑的。我们是双周刊嘛,每两个星期出一期,每一期出来之前,大家就都很紧张,不知道这一期是要“曝光”谁,最后变成了圈内一个好玩的谈资。

我这个人是很公平的,既然要拍电影工作者,我就希望把每一个岗位都介绍给人认识,剪辑、配乐师、美术指导、道具、灯光……我都有拍,让大家知道电影不是只有明星。在《曝光人物》那一页上,我们还会印上他的名字、职位、有什么作品。

当时人们看电影还不会去了解幕后工作者,不知道原来好电影要听音乐的,或者要靠剪辑的。我们引导大家去了解。

我们办这个杂志三元一本,但是销量惨淡,那时候香港喜欢电影又肯花钱的人不多。我们的工作环境很恶劣的,办公室一开始在湾仔的一所旧房子里,脏兮兮的,后来搬去铜锣湾。到1983年,我自己没有空再拍照,杂志继续搬下去开销也很大,就停刊了。

徐克和施南生很喜欢我的照片。有一次我们聊天的时候,他们把很多本《电影双周刊》的“曝光人物”摊开来看,笑得很开心,就和我建议说不如出一本书,就有了《电影人》。第一版只印了1000本,很快就卖完了。

我自己是不太介意这种东西的,但是出了《电影人》之后我很感慨。这些照片原来对那些业内的人意义是这么重大的,他们很高兴有一本这样的书,或者有自己的照片保留下来。

很可惜的是香港后来还出了这么多优秀的电影人,我都没有机会给他们拍照。

你问我这本杂志成不成功?看从什么角度说了。站在香港的电影文化史上来说,金像奖都是它里面的人办出来的,那你说它重不重要。

作为一个曾经为香港电影的发展投入工作过的人,我想我们这一帮人应该都不会后悔,对于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拍过的照片,写过的稿子,都是不后悔的。这是我们对电影的那一份热诚吧。

展览信息:

《流光 · 飞影》2021香港电影主题摄影展

时间:4.24-5.23

地点:广州K11艺术购物中心B2 言又几书店

主办方:创意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