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哪些人物可堪称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代表(港片人物赵咏菲)

周润发、周星驰以及张国荣可以称之为是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在当时周润发主演的一系列香港电影都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特别是他所扮演的赌王这一角色,更是在后来不断的被人翻拍,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当时他对于观众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周润发参演的很多电视剧在当时的香港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在内地也是卓有名气的。周润发在当时所饰演的人物,大多数是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在当时的香港还是流行这大哥这种类型的人物,而周润发在电影里面多数扮演的也就是这样的人物。

在赌王之中,不论是他的出场,亦或者是在电影之中所有关于他的镜头,他无不透露出一种十分帅气潇洒的感觉。张国荣对于香港的电影来说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张国荣在当时主演的角色比较的具有挑战性。

以其在《霸王别姬》这一部电影之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说,这一部电影在播出之后可谓是获得了较好的反响,而张国荣在里面的表演更是让人津津乐道。除了张国荣之外,周星驰对于香港电影来说也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星驰在香港的电影里面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当时拍摄以及参演的很多香港电影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周星驰参演的电影角色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这三个人可以说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

周润发就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一个典型代表。 周润发、李嘉欣、刘德华……可以堪称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代表。 我觉得周润发,张国荣,古天乐堪称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代表。 刘德华,周润发,这些都是香港的黄金时代代表。

以前的港片非常的好看,它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辉煌时期,银幕上光彩夺目的美女也不少,可以说整个90年代的颜值代表都是港片上的那些女演员们了。那个时代的女演员的自然美都很好看,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美颜相机,只能在发黄的报纸上面来欣赏他们的美,不像现在的那些网红基本人都一个模样,现在的“照骗”泛滥再没有之前的那种美,那在之前的90年代港片的黄金时代,众多美女中,谁是你心中当时的第一美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心中的最美吧。

提到黄金时代的美女我认为最美的当属王祖贤,提到王祖贤那就不得不说我认为她最美得角色倩女幽魂里面得小倩。依稀还记得她得浅笑颠倒众生的那种美依然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忘记。

王祖贤不只是颜值上的美,十八岁她就自己离开台湾来到香港独自打拼,初登荧幕的时候形象大部分都是学生清纯的摸样,天然质朴,可是当时的她名气不大,但是与张国荣一起主演的倩女幽魂却是让她演艺的事业到达高峰,我也是通过这一部影片认识了她,真的很漂亮。

王祖贤不光是人长的美,更是一位很有实力的演员,年仅二十岁就凭借倩女幽魂“小倩”一角一举夺得了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殊荣,从此就红遍了亚洲,也使得我能知道这一位天生丽质,我心目中最美的人,可惜现在的她不再出演了,90年代的颜值代表最美的人再难见到。

倩女幽魂,王祖贤,经典而且当时的她颜值在线。 王祖贤吧,倩女幽魂是很多人的回忆。 关芝林的黄飞鸿,百看不厌,东方美女 我觉得必须得是王祖贤啊,那颜值不可超越。 1955年,作为右派机构的“港九电影戏剧界自由总会”成立后,中联电影公司开始在政治上遭受更多的压力。该总会将香港电影界划分为了“左”与“右”两个派别,中联属于“左”派,这种情况使得中联影业在利益广阔的东南亚和西方“唐人街”市场遭受了灭顶之灾,随即它在香港影坛则苦苦挣扎到了1967年,终于无法再禁受重大的经济压力而宣告解体。   可以说五十年代的香港影坛,正是文艺电影当道的黄金年代,虽然时不时会有一些神鬼志怪类的“武侠”片面市,但是往往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掀不起什么波澜。此时间,以粤语片老将吴楚帆与新星红线女、白燕、容小意等人挂帅的文艺阵营威风八面,几乎将香港影迷们的所有视线全部聚焦在他(她)们身上。这其中的例外似乎也只有当年的功夫之王关德兴一人了,以他所牵头的一系列<黄飞鸿>模式的“民初”功夫戏,显然也在香港影坛站稳了脚跟,正是他所引领起的功夫电影潮流,才得以令当年一干铁骨铮铮的武夫们发迹,从当时的文艺浪潮里分割出一块较为微薄的票房肥肉。   关德兴(1906——1996)本身则“出行”于戏曲舞台,从小扎在戏班里唱练坐打,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艺名叫“新靓就”。1933年,他开始转行拍摄粤语电影,当1936年广州出版的《优游》娱乐杂志,以他的肖像做封面时,他依然是作为粤剧明星而闻名于世的。而自从他在电影中与“黄飞鸿”这个传奇人物结缘之后,他的名字几乎就已经成为了“黄飞鸿”的代名词,自此在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当中,关德兴在电影电视上饰演“黄飞鸿”的角色就已经达到了90次。在关德兴所饰演的“黄飞鸿”系列武侠电影中,应该当数1956年的系列电影最为出色一些。在1956年5月上映的<黄飞鸿铁鸡斗蜈蚣>中,关德兴不仅展现了自己精湛的“舞狮”技艺,而且还耍出了较为罕见的“蜈蚣舞”。真是让当时的影迷们大开了一回眼界。而在随后公映的<黄飞鸿七狮斗金龙>之中,关师傅则继续展现自己的南派狮王的无穷魅力。一直到同年间推出的<黄飞鸿擂台比武>推出后,人们才得以从“南狮”之中抽出眼界,领略到了关师傅在擂台上展现硬桥硬马式拳脚功夫的精彩。   虽然粤语长片霸占了绝大多数院线的放映档期,但是国语电影在香港的空前发展,显然也已经为当时如日中天的粤语片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内地的大批移民涌入了香港,香港本地文化开始与内地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融合与交流。随即由内地文化界与工商界所发起的复兴“国粹”运动,开始把香港大部分影迷的视线向国语电影上引导。就在这样的前提与背景下,国语片在香港开始逐渐被奉行为主流的片种之一,在一些知名的内地影业公司相继都在香港整合开埠之后,一副由国语电影大发展为行进主题的大帷幕,既被缓缓拉开了。   1955年,原本香港电影界的巨头“永华电影公司”开始陷入了财务危机,因而随即没落了下来,星马“国泰机构”的娱乐业大亨陆运涛开始出手,他决定全盘接收“永华”原有的电影厂房以及所有的电影器材,决心大举入主国语电影市场的争夺,拍摄国语片。1956年,“国际电影懋业公司”在香港成立,他们以香港文艺电影皇后林黛所出演的<金莲花>做为创业作品,在当时的香港电影界掀起了新一轮的文艺热潮,而他们自身也成为了后来居上的国语制片业新霸主。 1950-1960年 就是6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间。 黄金时代
  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折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六十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吒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振兴。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 :《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七十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著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青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著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弃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减至最低,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80初-90年代末。就是1980-1999.想想把,这个时间,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徐克的黄飞鸿系列,洪金宝的狮王争霸,等等,打造了多少风靡70,80年代的人?同时,这个时期也成就了大批巨星,例如成龙、周星驰、梅艳芳、张曼玉、梁朝伟、刘德华、周润发、张国荣等等这些顶级巨星,今天还有几个所谓的明星可以达到那时候的高度?我就不详细说,我想你应该可以理解。我自己认为,自从99年之后的香港电影,除了极个别的电影还算好看之外,其他大多电影都毫无内涵可言。纯碎是卖脸蛋的商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