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求电影《百夫长》专业影评(三个百夫长在线观看)

  • 的撒放弃晚饭的撒放弃晚饭
  • 影视
  • 2023-05-29 07:42:01
  • -
凭借一部恐怖片《黑暗侵袭》而名声大噪的英国导演尼尔马歇尔,以他逼仄、血腥的重口味和阴森冷郁的画面风格,不仅把一批恐怖片的铁杆粉丝招至麾下,且获得了当年英国独立电影最佳导演的殊荣。随着09年另一部恐怖片《世界末日》的推出,在影迷中获得良好的口碑和影评界好评如潮的同时,观众似乎已经看到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导演界初放光芒。
正当影迷们翘首期盼他的新恐怖片问世之时,尼尔马歇尔却突然转换风格,推出了这部《百夫长》。虽然他在《百夫长》中还是坚持了一贯的冷郁血腥的拍摄风格,而题材却已截然不同。《百夫长》取材于古罗马帝国的一段真实历史,影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男主角的战争经历为线索,演绎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历史公案。

影片开头的战争场面做得确实很到位,暴戾张扬的罗马士兵,犀利冷峻的美女骑士,再加上血腥阴暗的画面质感,无不给观众带来一种战争史诗大片的视角震撼,可这种感觉很快就被几个士兵疲于奔命的荒野逃生情景坏了胃口,按说这种相对空间较开阔的野外场景,很适合战争场面的调度和发挥,然而该影片呈现的却只是介于猫捉老鼠般低幼层面上的敌追我逃。

其实,在观影过程中,还是能明显感觉出导演试图在这七个人物的逃跑过程中做些文章,并借此打出几张关于讨论人性的牌。可令人惋惜的是,尽管人性的诸多弱点,如恐惧、背叛、怀疑等都在片中有所体现,但却没有深度挖掘,仅止步于象征性的浅尝辄止。倒是影片对白中无处不在的英式冷幽默,让我几度忍俊不已。

显然, 导演想在片中融入的要素很多,如国恨家仇、战争的残酷性、人性的脆弱、爱情以及霸权者的阴险等。然而这些在战争片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若是没有一个相对丰满的故事架构来支撑,就只能使影片停留在浮浅的打打杀杀上,给观众留下的也仅限于有限时间里的视觉效应。像《百夫长》这种一条路走到黑的叙事模式,虽然最后想借男主角在爱情上的回归,以图使影片的主题实现最后的升华,但不幸的是,在虎头蛇尾的故事架构面前,已回天无力。

所以,该片仅凭画面的精致恢弘和神秘历史题材所带来的伪史诗气质,依然难掩内涵的虚弱与空洞。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与经典肯定无缘,但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已绰绰有余了。 jj   电影本是一个供人观赏的艺术,但有时却会激化国与国之间原本微妙的政治关系。美国今年上演的大片《爱国者》(The Patriot),就伤了表亲——英国人的心。

  《爱国者》以壮观的场景和油画一样的优美画面,展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横断面。按照这部电影,美国人闹独立完全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爱国民兵们很像是《水浒》中的好汉,走投无路,被逼上梁山。中国抗战前,蒋介石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不到最后关头,不轻言牺牲”。影片《爱国者》主人公本杰明也是一个调调,坚决主张向英王“请愿请愿再请愿”,只是在亲眼目睹儿子被英军枪杀后,本杰明才揭竿而起,愤然反抗。

  本杰明是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的化身,两人的经历、家世相仿。美国人宣传自己无可厚非,但狠狠丑化英国的形象,却得罪了英国人。

  《爱国者》中有一场戏,英军将手无寸铁的美国平民活活烧死在教堂之中。英国人严正声明,此事纯属虚构,而且进一步考证后认定,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在法国倒是犯有此类暴行。德国人没有出来辟谣,法国人也未置可否。经过内查外调,英国人又发现《爱国者》的导演是德国人,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德裔美国人。这下问题就清楚了——德国与英国有仇,两次世界大战均互为敌手(尽管希特勒视英国人为同祖同宗的表兄弟,一再争取拉拢,但英国不为所动),所以才有今天的栽赃陷害,恶意攻击。

  梅尔·吉布森在影片中有不俗的表演,持枪迅跑的矫健身影再现了美国“一分钟民兵”(One Minute Man)的雄姿。但此兄演的越好,英国人就越痛恨他。影片中梅尔·吉布森饰演的本杰明不仅机智勇敢,而且亲手杀了20来个英军官兵,让英军闻风丧胆。这还不够,梅尔·吉布森在另一部大片《勇敢的心》(Brave Heart)中也是主演抗英好汉,手刃英格兰的铁甲骑士,刀劈斧砍,血肉横飞。对英国人来说,真是“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英国人伤心难过,法国人却在一旁偷着乐。现实中,英国人一直扯着美国的衣襟不肯松手,跟在美国人后面亦步亦趋,法国人倒常与美国人闹别扭。山姆大叔要往东,高卢雄鸡(法国人的代号)偏要向西。“北约”的总部原来设在巴黎,戴高乐一怒之下把北约请出了法国;美国空军轰炸利比亚,要从法国借道,法国人偏偏不同意……《爱国者》的编导何以敌我不分,贬低英国人,颂扬法国人?

  中国流行过一句话,叫“世界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国者》的编剧和导演对法国如此厚爱,是因为历史上法国人确有大恩于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在美国最困难的时候,法国人伸出了援助之手。

  在影片中,本杰明的队伍中有一位来自法国的游击队战士,与本杰明同生死共患难,终于熬到了大部队的到来,其场面与《闪闪的红星》中的胜利欢庆如出一辙,只不过《爱国者》中的画面并不是满山的映山红,而是法国军队在隆隆的炮声中抢滩登陆。望着这壮丽的场面,本杰明情不自禁地用法语喊出心声:“Vivre le france”(法国万岁!)。法国游击队员心心相连,很得体地也用法语说:“Vivre la liberte”(自由万岁!)。

  法国游击队员要回法国去,本杰明又用法文祝福“bonne chance”(万事如意),以示敬意。美国英雄也说法国话?!法国人看了可真是太高兴了,因为法语是法国人的骄傲。

  这位法国游击队战士也是一位历史人物的化身。拉斐德(La Fayette)不远万里,从法国来到新大陆,帮助美国人民争取自由。拉斐德追随华盛顿,一同度过了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战争期间拉斐德返回法国,说服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派精兵6千,跨海远征,帮助刚出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当然,在此之前,法国人已经在出钱出枪助阵了。

  除了《爱国者》之外,影片《U—571》也让英国人很不开心。《U—571》里面中美国水兵缴获了德国人的密码器。但英国人认为,缴获密码器的是英国人,不是美国人。英国人不仅对《爱国者》和《U—571》很有意见,而且觉得《拯救大兵瑞恩》也很有问题。《大兵瑞恩》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英国,而当年在诺曼底海滩登陆的,是联合作战的美国和英国军队。

  美国人将英国人的功绩统统抹杀。英国人自以为与美国是表亲关系,没想到美国人来了这么一着,没有比来自朋友和亲人的伤害更让人痛心的了。再说,英国从世界第一强国沦为一个二流国家,一颗心本就已经很脆弱了。美国如今有那么多可以引以为豪的东西:10艘航空母舰、月球登陆,现在又弄出一个什么新经济。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让英国小兄弟呢? 看了《爱国者》,很受感动。影片讲述的是一段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主人公是一位议员和一群孩子的父亲。一家人过得还算和谐。作为父亲,他在家里有着相当的威严,而一群孩子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的顽皮让这位父亲吃尽苦头却又无可奈何。但因其反对对英国作战而被孩子们误解,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参军梦,甚至远远听到枪炮声,他们也会熟练搬出枪以备不时之需。然而英军的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在家园被毁又即将失去第二个儿子时父亲终于爆发了,和两个小儿子一起歼灭了一股二十一人的英军,这让人联想到他当年的英姿,也让他找回了自己潜藏的勇气。在复仇和追求自由这两条主线的引导下,主人公带领着国民军逐步走向胜利。
影片花了很大的手笔来阐述美国对自由的向往和因此付出的沉重代价,从激烈的议会讨论,人们参军的热情,到家园的被毁,战场上的惨烈牺牲。相信看过该片的决不会忘记那些古老而又独特的战争场面,两军(正规军)对垒都是以人员和武器作为筹码,而这往往是英军占优,美军是即输场面又输战争,这看上去有点幽默的味道,完全是对现代战争的颠覆,看不到现代战争中的谋军布局。而国民军却也会玩游击战,有一段时间竟被英军称之为“幽灵”,很有点中国特色的味道。但这确实是一支杂牌军,就连教堂里的牧师也披装上阵,只是不知道他在杀人之前会不会念上一句“上帝保佑”,其最后的牺牲却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虽然这是一部战争片,但是导演在战争之外的细节上有很好的把握,除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外,也不失暖暖的温情,真实而感人。其中身为国民军上校的父亲与刚刚会说话的女儿的告别一段,导演处理得别具匠心,将主角在军队与家庭角色的矛盾和女儿对父亲的理解尽融于女儿的呼唤和转身的深情一抱之中,可谓感人至深。导演对种族矛盾的解构也是该片的亮点之一,最初白人对黑奴的歧视,通过战争的隐含功能最终达成了和解,“与你并肩作战是我的荣幸。”将这对不大不小的矛盾融于对自由不懈追求的主题之中,也是对黑人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所做的贡献的一种认同,他们也是美国历史的创造者。

不能不说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无论你对美国有如何的偏见,看了该片你却不由的对那些为自由而战的勇士们产生由衷的敬意,这确实是一个非凡的国度,这样的民族没有理由不屹立于世界强者之林。

然而相比之下,小时侯很喜欢的国产战争片,现在看来实在很少有深层次的东西,导演的思维极其狭隘,创作的影片只是对历史的一种简单重复。比如电影艺术大师斯皮尔伯格就将几条命救一条命的价值问题带入到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从而使影片脱离了战争本身而得以实现主题的升华,像这样的东西在中国的战争片里很难找到,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根本上还得在思维的形式内涵上下一番工夫。 女儿呼喊爸爸转身那一幕……很感人! 非常值得一看,梅尔吉普森主演,很男人,战争场面也很宏大,人物心里刻画非常鲜明。最好看原版的。 我觉得挺好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