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吕思清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吕思清小提琴演奏的梁祝)

  • 平生相见即眉开平生相见即眉开
  • 影视
  • 2023-09-05 21:39:01
  • -
直播 吕思清再演绝美 梁祝 ,票已售罄,怎么看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什么能走出国门?并受世人喜爱

简单的说,因为它代表了中国的特色`使用的是传统的5声音阶加变宫

旋律有轻盈(开篇),欢快(同读),伤感(离别),强烈(抗婚),神话(化蝶)几个部分,就算不知道故事情节的人,在听完了之后,也会感慨万千`当知道了故事内容再来欣赏《梁祝》,就更为之所感动了。

小提琴协奏曲之所以能走出国门,是因为其中的几段大小提琴对答演奏,你唱我合,温柔缠绵却又恋恋不舍,人生的两大悲剧是-生离,死别,而在曲中把这两种感情通过大小提琴表达的淋漓尽致。

音乐有时是不需要用言语去说明着什么的,感情到达了极致也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

你要是很喜欢,建议你听 吕思清 演奏的《梁祝》,他在乐曲中能把中国式的半音演奏的炉火纯青,更能使人感受到那种浓郁的中国色彩。

小提琴协奏《梁祝》,谁拉的哪个版本好一些?

西崎崇子,虽然是日本人,但版本比中国的要好。很多人都这么认为。

[img]吕思清 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CD

吕思清演奏的《梁祝》和薛伟演奏的《梁祝》各有什么特点?

吕思清的演奏是最富有激情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能听出演奏家在演奏过程中刻意追求的一种“大场面”,这种大场面首先体现在独奏技术上。吕思清的演奏激情四射,尤其是在“抗婚”这一乐章,最为激烈。

薛伟的独奏技巧纯熟而华丽、协奏部分的音效惊人。尤其是协奏部分的长笛、竖琴和弦乐部分,音色通透而平衡,质感强烈。

扩展资料

《梁祝》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梁祝》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请问谁知道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故事背景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由陈刚、何占豪创作于1959年,首演《梁祝》的是当年年仅18岁、还在上海音乐学院上学的俞丽拿,演奏一举成名。

俞丽拿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唱片发行量多达一百多万张,是中国器乐唱片发行量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唱片,为此她获得了中国首界金唱片奖,为中国作品演奏风格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该曲首演后曾得到音乐界一致好评,并在世界各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广泛演出。

此曲被多名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演奏过,盛中国、吕思清、薛伟、西崎崇子等。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产生,是中国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是借用西洋乐器的优势来表达中国古典乐曲的一次有利的尝试,它充分体现了洋为中用的可行性。

此曲即发挥了西洋乐的优势,又充分地发挥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是有别于西方交响乐的。直到现在西方国家的一些著名的乐团想把《梁祝》演奏得非常到位、非常得体也绝非易事。因为它是在西洋乐的框架下注入了中国文化的营养(越剧)。

这部绚丽多彩、真挚感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和成功的尝试,被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1960年第3次全国文代会上,与其他一些文艺杰作被誉为:“是一个阶段,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该曲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化协奏曲形式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名作之一。

如今《梁祝》已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成为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绚飞的彩蝶。

扩展资料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被公认为是“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认为,它“给交响乐的民族化开辟了一片新的田野”,“为西洋音乐民族化打出了一条具有典范性的道路”。在国外,它也获得极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是最美妙的旋律”,“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它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笔者认为在于题材内容扣人心弦,画面展示惟妙惟肖,中外艺术巧妙结合。

一、选用了扣人心弦的故事作为题材内容

作者选用了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作为协奏曲的题材内容。爱情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喜闻乐见,乐此不倦,永谈不疲,而且又是如此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就更具吸引力,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把欣赏者的好奇心提起,提高了兴致,也就拉近了作品与欣赏者的距离。

二、形象的“画面展示”

欣赏《梁祝》,即使没有配图说明,也能让人感觉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之所以有这种效果,主要是作者通过精心的配器设计,根据乐器的特征和乐曲情节的需要巧妙地安排乐器,使乐曲更具形象性,从而使各个不同的画面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部分——呈示部。乐曲一开始独奏的长笛在轻柔的弦乐背景上奏出了明亮、秀美的曲调,接着双簧管奏出了优美迷人的旋律,展示了第一幅画面:明媚春光下,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接着在竖琴清淡的琶音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美丽动人的爱情主题。随之是复调手法的大提琴与小提琴真诚对答,展示了第二幅画面:草桥结拜的情景。

在一段美丽的小提琴华彩之后,独奏小提琴在乐队轻快、活跃的织体伴奏中,奏出了明亮、活跃、带有戏谑性质的第二主题。音乐时而轻快活泼,时而温柔幸福,时而热情欢乐,时而流畅抒情,展示了第三幅画面:同窗三载的美妙生活图画,他们或追逐嬉戏,或促膝长谈,形影不离,心心相印。结尾突然转入慢板,作者的惋惜心情用凄凉的如泣如诉的曲调,展示了第四幅画面:长亭惜别。

第二部分——展开部。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与大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的斗争中,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紧接着是乐队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独奏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化,逐步形成了第一个高潮,即第五幅画面:激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时,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他们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大封建势力的重压。之后乐曲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了沉痛、哀伤的音调,缠绵悱恻、如泣如诉。

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时合时分,把梁祝的互述爱慕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了第六幅画面:楼台相会。接着音乐急转直下,弦乐快速地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英台时而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迂回婉转,泣不成声。英台向苍天发出绝望的呼喊之后,在悲痛愤怒的低沉大锣中,挺身投坟,这时管弦齐鸣,音乐出现了全曲的最高潮,即展示了第七幅画面:哭灵、投坟。

第三部分——再现部。长笛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自由、平等、迷人的仙境,加弱音器的小提琴轻柔地奏出了梁祝的爱情主题,展示了最后一幅画面:百花争艳、彩蝶双舞。这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升华,也是对梁祝爱情的由衷歌颂。

作品自始至终给人以画面,令人拍手叫绝的是作者能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利用交响乐器,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又具有我们的民族特色,使旋律优美,色彩绚丽,通俗易懂,为人所接受和喜爱。

三、中西艺术的巧妙结合

《梁祝》的成功还在于中外艺术的巧妙结合,作者创造性地用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形象来表现富有戏剧性的民间故事,并用人民群众所熟悉的特定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使音乐形象更鲜明动人。

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但并非是越剧“卡戏”式的模仿,而是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又吸收了戏曲中歌唱的表现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来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较多借鉴和运用京剧的“倒板”和越剧嚣板“紧拉慢唱”,使英台哭灵的悲剧性气氛逐步高涨,达到顶点。

配器上尽量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在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术上,有意识地靠拢和借用我国某些弓弦乐器的技法和效果。如呈示部中的副部,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小提琴还借鉴二胡“半音来回滑指”来表现如泣如诉的情绪;展示部的“楼台会”,吸取了琵琶曲中常用的节奏型,即强烈的切分节奏,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小提琴吸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和声、配器,整个处理上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的形象与悲切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

正是中外艺术的巧妙结合,使《梁祝》虽运用外来的“奏鸣曲式”,但群众完全能够接受,尽管是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音乐,但老百姓却完全可以欣赏、理解,使得这部协奏曲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梁祝》的成功,不惟它的题材、内容家喻户晓,更在于它的音乐有着扣人心弦的力量,把每个情节画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加上巧妙的中外艺术结合,使得它至今仍焕发着蓬勃生命力。

拓展资料: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资源来源:百度百科-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谁拉得最好

我看到许多版本的小提琴演奏的梁祝,总的感觉女性演奏比男性演奏更符合梁祝的内涵,因为小提琴代表祝英台,而大提琴为梁山伯,不顾男性演奏如何把握节奏、技巧、轻重快慢、手法,总给人一种表演的感觉而不是角色的演奏,这大概属于上帝的安排,男性缺乏梁祝中那种细腻、缠绵、哀怨、最后以女性最典型的抗争方式决断,男性只能想象不能亲身感受。所以,两位日本女性演奏家演奏的梁祝是最好!

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 小提琴 吕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