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民间故事好心有好报(民间故事好心有好报主要内容)

  • 学校^_^破产学校^_^破产
  • 影视
  • 2023-09-14 18:27:01
  • -
民间故事 好心教人做生意,还被栽赃陷害,善良小伙一招反败为胜

好人有好报的事例。古往今来载入史册的故事都可以。谢谢了。

1、结草

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爱妾祖姬,无子。魏武子生病时嘱咐儿子魏颗说:"我若死了,你一定要选良配把她嫁出去。"后来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伴。"

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祖姬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其弟责问为何不尊父临终之愿,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出去的夫人的父亲,你用了先人发给你的好的命令,没有让我女儿陪葬,所以我结草抵抗杜回来报答你!

2、一饭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在河边作工的。

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3、灵辄报赵宣子

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赵盾(谥号“宣”,后世通称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面黄肌瘦,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

赵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

后来,那个饿汉也就是--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一次,灵公想杀宣子,灵辄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

4、伍子胥投百金于濑水

周景王二十三年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杀死大臣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次子伍员(子胥)逃往吴国。

伍子胥在经过溧阳濑水时,遇见在水边浣纱的史贞女,向她讨食。史贞女把浆纱的半桶面糊给他吃了。伍子胥临走时再三叮嘱史贞女,不要讲出他到过这里,以免追兵知道他的去向。史贞女为了使伍子胥放心并保全自己的贞节,立即抱起一块大石头,投水身亡。

几年后,伍子胥伐楚大胜。在吴国拜相后专程到溧阳,携千金来谢,浣纱女家已无一人。伍子胥遂命人在史姑娘投水之处撒下三斗三升金瓜子。

5、衔环

东汉杨宝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黄雀只吃黄花,百日之后羽毛丰满,振翅飞走。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

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搬民间故事一则:积德行善,帮了别人也救了自己

    古时,湖州有个叫王喜的穷人,因为欠了官府二两银子,被关进了牢房里。他的妻子刘氏为了救他出来,想尽了办法,奈何家里实在太穷,还有一个三岁的儿子要养,实在是拿不出钱来。好在有邻居提醒她道:“你家里不是养了头猪?把猪卖了,不就可以交上银子救你丈夫了吗?”

听罢,刘氏恍然大悟,准备卖猪救夫。虽然那头猪长得不够大,卖不出什么好价钱,她也认了,联系了一个猪贩子,就廉价把猪卖了。那猪贩子看她是一个妇人,没啥见识,又没有丈夫在身边指点,便拼命地压价,竟然以市场价一半的价格买了那头猪。妇人不知道如今的猪是什么价钱,又救夫心切,并不压价,爽快地把猪卖了。

拿了银钱之后,刘氏便到了官府还钱,没想到官差一见那银钱,便说是假的。刘氏不信,拿去让银匠验了几遍,结果都说是假银钱。刘氏伤心欲绝,知道救夫无望,家中小儿又要吃食,家中唯一值钱的猪都被卖了,想是没有活路了。刘氏心怀羞愧,只觉得是自己愚蠢,断了救夫的唯一途径,自责得要自寻短见。

想想家中幼儿,要是自己死了,他该怎么办?刘氏无奈,只得抱了儿子去投河,想着索性母子俩死个干净,也就无牵无挂了。到了河边,刘氏抱着儿子,闭上眼睛便要跳河,无奈孩子哇哇大哭,吵得她心烦意乱,又觉得不该断了孩子的性命。

刘氏正在犹豫的时候,从河边路过的一个商人李福连忙喝住这妇人:“年纪轻轻,怎么要自寻短见?”刘氏把自己丈夫欠了官府银钱被关押起来,自己卖猪救夫又遭猪贩子欺骗的事情都告诉了李福,一个劲地叹息自己命苦。

李福听罢,叹道:“你怎么能这样糊涂!就算你一心寻死,怎么要带上这孩子呢?大人造的孽,与孩子何关?他是犯了什么错,连性命都被你剥夺了!”刘氏答道:“我死了,他无父无母,有谁管他?到时也是饿死,还不如一起死了干净。”说完,又要投河。

李福一把拉住妇人,问道:“你家到底欠官府多少钱,就值得你去送命?”刘氏答道:“欠了官府二两银子,实在是还不上,走投无路!你也别劝我了,让我娘俩死了倒是个解脱。”

李福看她固执己见,怎么都不听劝,看来解决不了钱的事情,她就是一心寻死了。他为人善良,看不得人枉送性命,便对妇人说道:“不过是区区二两银子罢了,为这点钱断送了三人的性命,真不值当!你跟我回家里取银子去救你丈夫吧,我就当是做件好事,为自己积福了。”

刘氏听见李福肯帮他,连忙跪地叩谢,满脸惊喜地随他回家拿了银子,交到官差手中,把丈夫王喜从狱中赎出来。王喜很惊讶,问她哪里来的钱?刘氏把情况都告诉了丈夫,语气里充满了对李福的感激之情。并对丈夫道:“真的要感谢这位恩人了,要不是他恰好在我投河之时撞见我,又肯出钱帮咱们,我不但没钱救你出来,现在我和儿子也没有性命了。”

王喜听罢,有些高兴,天下竟然有如此好心人被她妻子碰上,他是何等幸运!心里又暗暗责怪妻子过于愚蠢,竟然做出如此糊涂的事!思来想去,他便怀疑此事并没有妻子说得那么简单!怕是妻子穷得猴急,便去找了情郎绿了自己,那人才肯给她钱。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好心的人,又怎么会有如此巧合的事呢?

想到这里,他便想试探一下,妻子和那王喜到底有没有其他说不清楚的事。于是,他怀着小心思地追问妻子:“你还记得恩公的样貌吗?可知道他住在哪里?我们该立即去向他道谢才对!人家好心帮了我们,我不能连句谢谢都不对他说。”

刘氏觉得丈夫说得很有道理,恩人该谢,不过现在天色已黑,这会上门打扰怕是不大好。于是,她建议丈夫隔天再去登门拜谢,夜里拜访实在不方便。王喜只觉得刘氏是百般推辞自己与那男子相见,心中怀疑更深。但他并不说破心中所想,而是劝妻子道:“道谢贵在及时,今晚道谢和明天道谢性质完全不同了!”

刘氏见丈夫执拗,便带着他到李福家中道谢。走到李家门口,王喜并不出声,让刘氏去敲门。李福听到敲门声,忙问:“外面是什么人?怎么三更半夜来扰民?”刘氏忙答:“恩公,是我,就是你白天在河边救了的那对母子,你还记得我吧?”

李福想了想,对刘氏还是有印象的,便答道:“当然记得,你三更半夜来我这干什么?”说来也怪李福是个老实人,要是别的男人,救了一个年轻女子,又遇到女子半夜来敲门,肯定会想到是她来以身相许了,这个时候和她干些见不得人的事,想来她也是不反对的。

但李福为人正派,偏偏没有想到这一层,反而问她来找他干嘛,王喜在一旁听着都觉得他傻得可爱。刘氏虽是个糊涂人,但听见李福那么一问,也觉得自己有些失礼了,她忙解释道:“我是过来道谢和报喜的,我拿了你给的二两银子去把我丈夫赎出来了。”

李福隔着门应道:“那真是可喜可贺!不过你一个妇道人家,半夜来报喜道谢却不合礼数,快回去吧!以后不要做这种糊涂事了!遇到坏人可就不妙了。”

一席话,说得刘氏和王喜都羞愧不已。为了不让恩公误会自己,刘氏又解释道:“不只是我一个人来,是我的丈夫陪同我来的,有他作伴,也不算不合礼数。”

听罢,李福只得起床穿衣,开了门出来迎接这夫妻俩。他前脚刚离开卧室,便听到“轰隆”一声,卧室的屋顶竟然塌了下来,掉下来的墙泥瓦砾,竟然将他卧室的那张床都埋了!李福惊魂未定,只觉得自己侥幸逃过了一劫!如果不是刘氏夫妇深夜来访,他出门迎接,怕他今晚是没命了!

出了大门,李福拜谢了刘氏夫妻:“真是感谢你们俩来一趟把我喊起来,要不然我今晚就横死家中了!”王喜见状,对妻子和李福的怀疑也就烟消云散了。两人称兄道弟,互相道谢。

古人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李福因心善救了别人,最终也救了自己。

民间故事 好心无好报

关于知恩图报的民间故事?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抱包拯为父母辞职

包公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民间故事-善有善报

古时候有个姓张的老头,家里很穷没有老伴,他经常去山上采药拿到镇子上去卖,赚些银子糊口。不过,上山采药这行当很是危险,一不留神就会坠入谷底。有一天,这老头如往日一样走到山里去采药,临近五十的张老头背着竹篓走下山来,正当他低头走路的时候,瞧见地上蜷缩着一条白蛇。张老头看见那条蛇时那条蛇开始躲,但不知为何,那条蛇爬起来非常的缓慢。张老头看情况不对劲,便走了过去,他走近一瞧,原来这条白蛇的尾巴受了伤,此时正在流血。张老头对那条白蛇说道,小家伙你这是怎么弄的呀,你尾巴都流血了。你别动,我是个采药人不会害你的。那条蛇怯怯地看着他,想动身子却动弹不得。“你别动,我帮你止血”说着老头便从竹篓里拿出了草药,嚼碎后给那条白蛇敷上,又扯下一块布将蛇的尾巴包扎好。那条白蛇不能动弹,只能边瞧着老头边吐着舌头,似乎正在感谢他。“你走吧,下次可要注意啊”老头说完就离开了。但转念一想,这条蛇的尾巴被包扎了很难动弹呀,如果遇到意外那它岂不是要遭遇不测了。哎,算了送佛送到西,将它带回家里养伤吧。善良的张老头便将那条白蛇拿起来带回了家,老头将那条受伤的白蛇特意放在了厢房粮仓边上的米缸里养伤。接下来的几天老头上山专门采止血的草药,经过老头的精心照顾,这条白蛇的伤慢慢好了。有一天张老头仔细看了下那白蛇的伤,已经完全好了,便将白蛇从米缸里拿了出来,老头对那白蛇说,“你的伤已经好了我就不关着你了,一会我去山里采药,顺便把你放了,你快回去找家人吧。”老头说完,就将白蛇放进了竹娄里,然后朝着山上走去。到了之前发现白蛇的地方后,老头将白蛇取出就地放生了。快走吧,下次不要再弄伤自己了,张老头说完扭身就走了。那条白蛇远远的看着他,嘴里不停的吐着舌头。张老头回到家里,他整理完刚采的草药后,就去厢房里取米准备做饭。可他看了一眼即将空空如也的米缸后,老头叹了一口气,哎,这米马上就没了,还得抓紧去卖草药,不然吃饭都成问题了。吃过饭后张老头便去镇子里卖草药去了,黄昏的时候老头回到了家里,他拎着刚买来的米走到米缸边上,可眼前的米缸却让他大吃一惊,原本是空荡荡的米缸里,现在却已经填满了大米。张老头不敢相信,他使劲揉了揉眼睛,再看时那些米还在。老头不明所以,跪在地上到处地磕头,感谢各路神仙的帮忙。就在张老头磕头的时候,从米缸里爬出来一条白蛇。老头定睛一看,正是自己救过的那条白蛇。“原来是你呀,多谢你的帮助呀!”张老头双手合十感谢那条白蛇,那白蛇忽然钻进米缸里就不见了。从此以后,这个米缸的粮食只要用了一半后,转天就会自动填满,张老头再也不用为吃喝发愁了。他常常拿着粮食去镇子上卖,换了银子后他盖起了新房,还经常救济附近穷困的乡民,乡民们都称张老头是活菩萨。张老头还是一如既往地经常帮助他人,救治受伤的动物,而那条白蛇也经常会出现,老头每每见到它就会和它聊上一会。那条白蛇也一直住在米缸里,守护着这位善良的老头。

好人有好报的故事,谁能给我讲讲啊???

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

翻译: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回故里,海内外的人都十分景仰尊重他。

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

翻译:偏偏有一乡下人喝醉酒后大骂文懿公,文懿公没有反驳,并告戒仆人不要喝醉的人计较,关上门就可以了。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於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於此。

翻译:一年后,这个人触犯死罪入狱,文懿公才后悔说:“假使当初稍微和他计较,送去官府责问,施以小小的惩罚,可以给他很大的警戒。我只想到保持自己的厚道,反而养成他的恶行,而陷入犯罪的地步。”

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翻译:议论的人认为这是仁者的话。

简析

善良不是说有善心就一定能做成善事,在多数情况下,可以看到各种各样 “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这种情况会让人意识到,好心之所以会办成坏事,往往是由于当事人无法全面洞察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客观环节。

对于真正的善良者来说,道德实践并不会因为这些错误而停滞,相反,对错误本身的愧疚与反思必然会指导他们展开新一轮的道德实践,将“好心办坏事”一步步变成“好心办好事”,将“善心”一步步落实为“善行”,进而达到真善的境界。

[img]民间故事 痴呆男子救了老者,好心得到好报,男子最终恢复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