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电视剧中常出现的北京老炮儿和上海滩流氓有什么不同(李成儒的电视剧罗银水)

  • miyazy1miyazy1
  • 影视
  • 2023-01-12 17:10:32
  • -

谈到北京的老炮儿,作为一个非北京人来说,我第一想到的就是管虎的电影《老炮儿》中的六爷(冯小刚饰),而谈到上海滩流氓,我第一想到的就是历史上谈到过的三大流氓头子,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那么这两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两者有什么不同。


北京老炮

在外面常家的影视作品中,除了《老炮儿》中的六爷形象,我们还知道《三叉戟》中的三名中年警察,崔铁军(陈建斌 饰)、徐国柱(董勇 饰)、潘江海(郝平 饰),这也是非常典型的老炮儿形象。还有二十多年前的一部电视剧中的《人虫》,讲述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发生在北京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的“虫儿”们身上的故事。 其中的罗银水(李成儒饰)也是一个老炮儿。虽然,这几个人物都是被称以老炮儿,但每个人也有不同。

在《老炮儿》中的六爷,他是一个京派老派古惑仔的形象,他信守江湖道义,胡同里的大小事似乎胡同里的任何事情都在他的管辖范围内,同时也是古道热肠,在平息灯罩儿与城管张队长的冲突。在儿子面临困难的时候,单挑外省飙车官二代,也找回自尊和存在感,缺依旧抵不住时代的浪潮。

在《三叉戟》中的三个老炮,他们是已经快退休的中年警察,因为一个洗钱案件,他们重新聚在了一起,用着与现在不一样的方式去办案。虽然他们被年轻人背后说成是“仨茶几”,依然不服老不服输。他们不懂高科技和新技术,开着一辆快报废的破面包车,凭借在艰苦年代磨炼出来的真本事,在岗位上奉献出自己最后的人生。

在《人虫》中的罗银水,他是一名古玩虫,也是一个小人物,可是他也有着自己的做人的原则。罗银水在接受记者刘一达采访的时候说:

我信两条,一是别违法,你只要别违法,官道上的人就不会找你麻烦。二是别有坏心眼,动脑子斗法都不怕,就是别老想着坑别人,你跟别人讲交情,人家也就跟你讲交情。有了这两条心里就踏实,心里踏实了日子就不难过了。

罗银水曾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又在动乱中低沉过,他曾在在改革中有过沐浴春风,但也面临过下岗失业,不过不管经历过什么,他依旧有这自己心中不肯动摇的准则,三观依然坦荡,这也是一个北京老炮儿。



那么上海流氓又是什么呢?

在旧上海的三百六十行中权势相加,左右逢源,一路而为上海闻人。对于这些人,老百姓给他们一个绰号,叫作 “流氓大亨”。而谈到流氓大亨的时候,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三个人,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为什么我们会想到他们呢?我们先来详细的看看这几个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首先是杜月笙,可能大家都了解过他的传奇故事,白手起家然后成为黑道教父,在民族大义面前丝毫不含糊,在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的时候,支持军队力度最大的。但他就是一个好人了吗?实际上并不是。他支援军队的物资实际上也是巧取豪夺的。敲诈勒索、逼良为娼、贩卖毒品、草菅人命、贪污腐败、去发国难财,这些事情杜月笙其实一件都没有少干。

第二是黄金荣。他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任法租界巡捕房包探,后升探目、督察员,直至警务处唯一的华人督察长。黄金荣倚仗帝国主义势力,在上海广收门徒,欺压民众。1927年与杜月笙、张啸林等积极支持并参与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可以说是为非作歹作恶多端。但是他也没有做出违背民族大义的事情。

第三是张啸林,张啸林与杜月笙和黄金荣不同,他不仅是一个黑帮大佬,做了和杜月笙和黄金荣一样的坏事,而且他伤害民族感情,是一个叛变投敌的大汉奸,1937年日寇发动八一三事变,张啸林公开投敌,沦为汉奸。大肆镇压抗日救亡活动,为侵华日军收购粮食、棉花、煤炭、药品等战略物资,大发国难财。


究竟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在以前老炮儿之所以叫老炮儿是经常出入炮局胡同的人,北京原先的看守所在炮局胡同,经常惹是生非进看守所的人会说自己是“炮所”里出来的,因此得名“老炮儿”。

而现在,老炮儿已经接近一个褒义词了,管虎认为“老炮儿”一词已有新意:“指的是行业精英、专业人士。

而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老炮儿所代表的形象,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也能从中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处,那么都是有这这自己的原则,虽然平时看上去吊儿郎当,但是遇到事情绝不含糊,也不会欺男霸女,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我们现在所说的老炮儿,相信不少人也是非常尊敬老炮儿的。

而杜月笙,张啸林、黄金荣所代表的上海滩流氓,就是那种黄赌毒都沾,做一些欺压百姓,他们晚年都很惨淡,但我也觉得罪有应得。

其实我以前也是不怎么了解他们二者的区别,就以为是老炮儿就是流氓混混的好听一点的名字罢了。可是后来冯小刚不是拍了一部叫做老炮儿的电影吗,看了之后有了有了不同的感受,那就有我来说说我对于老炮儿的看法,仅仅代表个人看法。

说起上海滩流氓其实他们也不是完全流氓,他们也有好的一面就是讲义气,但是他们讲义气的方式就是很暴力血腥了,如果对自己的兄弟对自己的老大有不好的举动或者行为,就算是普通人他们都不会放过的。这就是上海滩的流氓的做法,他们在意的是自己心中的道德。

但是老炮儿不一样,他们在乎的不仅仅是兄弟之间的义气,在兄弟有困难的时候拔刀相助的问题,更在于他们可以自己的心中有大义,就比如说老炮儿中的六爷看到高官受贿的证据他会宁愿选择自己陷入危险也不把证据交出去,但如果是上海滩流氓的话那就也许是交就交了,有什么好不交的。

这个就是区别,流氓们心里不会想着老百姓以后将会怎么样的,但是老炮儿会,他们就是普通百姓,只不过是一群认死理的,讲义气的人罢了。

北京老炮儿感觉更加侧重于中性,甚至有的时候带有一种褒义的感情色彩。代表的都是为人,比较仗义,而且特别的勇敢。而上海滩的流氓这两个字就带有贬义。从性质和心理上就让人觉得有很大的不同。

高级老炮儿是指的那些在北京胡同巷子里土生土长的重义气,明是非,讲礼貌的“爷”,也许在胡同里的他们,有些市侩,非常的狡猾,但是没有关系。总有人会喜欢和他们打交道,喜欢他们身上的正直和有意思。


其实我觉得他们很像小说中的人物,很多很多年过去了,世界上好像已经不存在所谓的江湖了。但你去看高级老炮儿的生活,你会觉得江湖仍在。

他们有着他们的一套人生哲学和理论,这就是她们魅力的源头。他们有存活于这个世界之上,但又有理于这个世界之外。活在自己自成一套的江湖体系中,活成了大多数人想要成为的样子。

知世故,但是不世故。有江湖侠士的作风,感觉很多现在仍不能做到的事情,他们都能做到。我觉得他最大的魅力可能在于,活成了我们想要活成的样子。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身边有很多人都以过来人的角度告诉你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于是,有些人不撞南墙不回头,有些人老老实实走安排好的路。

人的一生有千百种可能,但只有先1%能够成为你想要成为的样子。北京胡同里的那些高级老炮儿,他们和普普通通的老炮儿流氓样不一样,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思想和对自身的要求。

有关的人物记忆最深刻的是“马未都”,最开始了解他是在一个电台里听了他有关的文章,知道他是古文物的收集者。后来了解他,才惊讶于人的一生可以活得如此多彩。

现在老炮儿还有啥魅力,有一个抓一个,有部很火的电影《老炮儿》,似乎打开了北京人一个记忆的闸门,一个情感的宣泄口,到处洋溢着一种对于“老炮儿”的敬仰缅怀之情,俨然“老炮儿”成了北京人的代言。

恭喜!今日可领红包啦~
广告

冯小刚自己阐释过对老炮儿的理解,他说:“有人的地方都有江湖,这是江湖上的一种称谓,归纳起来无外乎就是有情有义有血性,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同时又是不合时宜的。这种人是不会消失的,时代在往前走,但总有些人不愿意跟着时代走,愿意固守他的那一套。”

冯小刚说得很明白,“老炮儿”其实抒发的是一代人对于昔日的留恋,对现实的不忿。就像吴宇森的《喋血双雄》中,朱江和周润发,两个杀手之间那句著名的对白:“我们已经不适合这个江湖了,因为我们都太恋旧了。”所以,无论是冯小刚的老炮儿,还是吴宇森的杀手,都是一种被艺术化的情感寄托,是模式化的形象,和现实相距甚远。 在这样的一个信息时代,有很多人我们透过荧屏就能够看到他们的面貌,无论是他们的身影还是一些个演说,这些所谓的大人物离我们也是越来越近了,那我么今天就来说说一位在京城的高级老炮儿,此人便是马未都,人们将其称之为“马爷”,要说老炮儿这个词我们应该不会陌生,他所指的并不是那些个市井的老油条,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一些个市侩,而为人方面是足够义气。

尤其是在最近这些年当中,马未都这个名字可以说也是相当令人折服的,在他的身上我们也是看到了老炮儿的一些个魅力。少年时候的他也是混迹于北京胡同当中的少年,那时候的胡同可算得上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在这里可以看到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存在,而在他的身上我们并没有看到太多的江湖气息,少了一些个痞性,而多了一种侠肝义胆。

实际在社会上像他这样的人也是存在不少,无论是文化人还是其它方面的,可我们就是能够在马爷的身上看到这样地道的一个老炮味道,当初在帮助很多人的时候,他也是相当低调,这些事情对于自己来说只要心安即可,这般行为也是足够令人佩服。

这种所谓的出世方式还真是和我们如今流行起来的不一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决不是挂在口头上虚情假意,而是生活中自觉践行,他们可以市侩,但是关键时候还真是靠得住,要说人们叫他一身“马爷”,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那种极有感染力的风度还真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 未都,想必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站在《百家讲坛》舞台上侃侃而谈的身姿,作为我国观复博物馆的创始人,马未都被赞誉为是“大国非遗工匠”,他不仅对古艺术品鉴赏和收藏有别具一格的眼光,在文化方面更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是我国如今文化界当之无愧的“万人迷”。无论走到哪里,马未都都会被人尊尊敬敬的称呼为一声“马爷”以示尊敬,而这声“爷”,和马未都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未都是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小时候父亲外出工作,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没有太多时间照顾他,他便经常和大院里的孩子们混在一起,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茬架抽烟喝酒,时不时和隔壁院的人打场群架,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浓郁的“江湖气息”。年轻人的打闹,没有成年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没有名利场的无形硝烟,只有“义气”二字在支撑着彼此的一举一动,这也是少年最恣意潇洒也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那时北京城里的流氓并不叫流氓,而叫做“老炮儿”,可马未都的为人绝不能只用简简单单的“老炮儿”来形容,他是更高级的“老炮儿”,他虽喜欢茬架吹牛却重情重义,能够吊儿郎当插科打诨也能够西装革履登大雅之堂,用马未都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决不是挂在口头上虚情假意,而是生活中自觉践行,可以市侩,但是关键时候还真是靠得住”。 马未都,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

所谓高级老炮,可不是老流氓,不是抽烟、喝酒、遛鸟、茬架、吹牛逼、说脏话。而在说,平日做人可以变通点,狡猾些,市侩也无妨,可到了关头,得照规矩、重义气、有老礼儿、堂堂正正。中心就是说,只会贫嘴耍流氓不行,在世俗中还得明辨大是非,守住江湖大道义。

近二三十年来,老北京文化圈,马未都与王朔可说是最具有标杆型的极品老炮儿。年少气盛那会固然都是茬群架出来的,大院玩主,沉浮欲海,胡说海吹,机锋剑起,照样不妨碍成精英。可以布衣草糁汤野菜,可以西装革履宴席高楼,市井俚俗与文人深致兼而有之,与俗俯仰中不失谔谔之气,临事了,也真能守住底线,也能做大事情。这个范,这个立身之道,这种生存哲学,也可谓当代名士的教科书。

文学编辑时代的马未都:执意要发表王朔小说,助其逐渐爆红

比照下,冯大导那种,60大寿都过了又如何,总有人说他德不配位,为老不尊,规矩没有,永远只能是“小钢炮”。

马爷那是老北京胡同混迹出来的老炮儿。胡同那地,曾是一个最有传统积淀的社会。是老北京与旧江湖的浓缩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鸡鸣狗盗,卧虎藏龙。

马未都父母

“江湖”一词,在那里边含义尤深。而有些人刻意标榜的“大院子弟”,也无非是“大胡同文化”的一部分。马爷在那出生,在那浪迹,在那起家。皇城根下的大气、老炮儿洞幽察微的机智,可说都凝结在他那身上。别不服,这还真是一股很别致的精神气质:悬河滔滔,精明圆滑,有劲牛逼,硬汉霸气,范够面足,但又有老江湖的优容,对朋友的厚笃,一身傲骨豪情侠肝义胆。

你看,王朔与马未都哥俩,你看来看去就是那股味道,辨识度太明显了。别地的文化人,搞写作的也好,弄收藏的也罢,同样的腕儿,就是缺他们北京老炮儿仅存的那份江湖气,那点余温,那股余光。据说王朔、马爷都不喜欢“老炮”这个词,但那个味,非“老炮”形容之,不能得其所哉。

当年顽主们

想当年,王朔掏出大半家当真金白银义助落难的哥们,马未都幕后不避嫌猜对身陷囹圄的某臧姓歌星,不以穷通变色,不为夷险易容,一派君子蕴藉之风在压轴。诸如此等,是暖煦于人,峻拒于外,是低调从事,只求心安,是不计成本作事,不图回报做人,深究起来都有老炮儿江湖往来的黄金法则在起潜作用。

马未都——《老炮儿》为何成为现象级?听马爷是怎么说的,有意思

提起马未都,想必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站在《百家讲坛》舞台上侃侃而谈的身姿,作为我国观复博物馆的创始人,马未都被赞誉为是“大国非遗工匠”,他不仅对古艺术品鉴赏和收藏有别具一格的眼光,在文化方面更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是我国如今文化界当之无愧的“万人迷”。无论走到哪里,马未都都会被人尊尊敬敬的称呼为一声“马爷”以示尊敬,而这声“爷”,和马未都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未都是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小时候父亲外出工作,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没有太多时间照顾他,他便经常和大院里的孩子们混在一起,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茬架抽烟喝酒,时不时和隔壁院的人打场群架,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浓郁的“江湖气息”。年轻人的打闹,没有成年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没有名利场的无形硝烟,只有“义气”二字在支撑着彼此的一举一动,这也是少年最恣意潇洒也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那时北京城里的流氓并不叫流氓,而叫做“老炮儿”,可马未都的为人绝不能只用简简单单的“老炮儿”来形容,他是更高级的“老炮儿”,他虽喜欢茬架吹牛却重情重义,能够吊儿郎当插科打诨也能够西装革履登大雅之堂,用马未都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决不是挂在口头上虚情假意,而是生活中自觉践行,可以市侩,但是关键时候还真是靠得住”。

可以说在近几十年的老北京文化圈中,马未都都是极具代表性的高级老炮儿,在那个年代,老北京胡同堪称一个独立的小社会,这里三教九流的人卧虎藏龙,所酝酿出的“大胡同文化”就是我们所谓的旧江湖的产物。马未都在这里生长、在这里发家,在这里学会了何为江湖义气,市井狡狯又不乏君子坦荡,新旧时代文化的碰撞一手造就了京城高级老炮儿马未都,也让他学会了立身存世最重要的宽厚真诚。

马未都所有的成就都来自于自身的努力,从一篇文章火遍全国,到慧眼识英雄发掘出王朔、海岩、苏童等一大批国人耳熟能详的青年作家,马未都对文、对人的敏感逐步显现出来,以至于他后来转行当影视编剧,参与的每一部电视剧都使他名利双收:影视界的人敬重他,文化界的人拿他当“万人迷”一般的存在,可肆意不羁的马未都,也总能给旁人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总能够被马未都和王朔兄弟两个身上自然流露出那种江湖气所吸引:王朔拿出大半的身家来帮助落难的兄弟,马未都毫不避嫌猜出身陷囹圄的女歌星身份。他们做事从不计较利益,也从不贪图受恩者的回报,永远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求凡事尽善尽美,但求无愧于心,而这其中,身为“老炮儿”讲义气的江湖法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这一法则和社会主流人物生存的法则大相径庭,但也正是马未都和王朔身上这种讲义气的拼劲,成为了二者人生得以走向成功的关键。

人到中年,马未都磨平了身上年少气盛的棱角,他开始把眼光转向对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上,作为北京老炮儿中为数不多的文化精英,马未都眼光之犀利少有人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为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国土幅员辽阔,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是孕育出了无数璀璨的玉器古玩,它们正等待着真正慧眼识金的人的赏识,马未都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启了自己的文物收藏之旅,到九十年代初,他的收藏就已经初具规模。

1996年,为了激励人们保护文物遗产,马未都四处奔走,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后创办了我国唯一一家不花国家一分钱的观复古典艺术馆,馆内任意一件藏品都是价值连城的古董,且不久后便对外开放,瞬间就吸引了许多国人的目光。2002年,为了进一步打开国人的眼界,让更多人了解文物遗产的重要性,也为了博物馆未来更好的经营,马未都又在杭州创办了观复博物馆杭州馆,2003年,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马未都千里迢迢远赴巴黎只为展出一件中国古代门窗,得到了中外友人的一致好评,在世界上为中国树立了一面文化交流的旗帜,马未都文化界“万人迷”的形象越发高大起来。

2010年,马未都公开对外宣称,观复新馆正式建成后,他会把自己所有东西一件不留的对外捐出,消息一出,不仅举国震惊,就连马未都的朋友都不能够理解他如此做法究竟为何,纷纷前来劝阻。而马未都对此却不甚在意,甚至还反过来安慰朋友,称自己钱已经足够,再多也用不上,文物带给自己的快乐也已经足够,独自放在家里欣赏还不如捐出去分享给更多的人,单单是这份不贪财敛财、但求不让古物蒙尘的胸襟和气度就非常人能够相提并论,马未都文化界“万人迷”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

从侠肝义胆的京圈高级老炮儿到人人敬仰的文化界万人迷,马未都的一生统共经历了年少追名、中年逐利和晚年安放灵魂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亦是他走过冗长岁月所沉淀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言出必行,在名利双收时功成身退,他真正做到了何为“安放灵魂”。在老北京胡同的“江湖”里,马未都是一股清流;在易被浮华迷眼的文化界里,马未都是一位异类,是为数不多的精神信民,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自己所信仰的文化,而人们,也在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信仰着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