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怎么评价电影《路边野餐》(路边野餐故事梗概)

  • 梦里诗书梦里诗书
  • 影视
  • 2023-01-13 19:40:31
  • -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路边野餐》并不是一部烂俗之作,甚至并不是一部庸作,来自贵州的苗族导演毕赣,他将自我的思绪很好的融入到了这部电影之中,然而导演自己却也仅仅只是将自己沉浸在自我艺术的精神世界,而并没有去透过影像的力量去形成一股大众的共鸣。

《路边野餐》虽然有着颇为出色的艺术表达,电影的美术造诣更是值得肯定,但这部电影却是一部几乎没有完整剧情的作品,它就像是一作维纳斯的雕像,但一部电影却并不可能像一座雕像那样,这种支离的美学反而只是给人一种故弄玄虚之感,举例来说电影本有着一段长达四十二分钟的长镜头,这本事导演煞费苦心之笔,然而它却并没有能去真正调动好观众的情绪,相反只是为人所见导演自身的恃才放旷。

我们透过主人公陈升这一角色,虽然也能看到电影在其中所附加的多条线索,那身陷牢狱过后的悲情冷暖,也有着人性的感思所在,但电影所建立的人物关系却是虚无缥缈的,诸多夹杂其中的线索却难以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渲染,过于灵碎化的拼凑,可以说电影是梦幻的,却也可以说电影是虚无的。

这样一部以艺术为傲的电影竟想表达什么呢?透过陈升寻找自已的小侄子,受人所托将旧物带给旧情人,电影所阐述的其实是一种关乎“过去与未来”的思考,可惜的这种思考与电影自身艺术表达的断层,使电影本自深邃的哲思并没有真的打动人心,其仅仅只是如同一股清新的柔风,给人带来了以一种不同寻常的观影感受。

独特的艺术表达,,使《路边野餐》看到了毕赣身为电影导演的一腔才华,但没有真正历经岁月沧桑的磨合,毕赣的电影仍旧是不成熟的,如此电影最终看来不过是一场晦涩之梦罢了。

可以说,不管放到近十年以来的华语电影史中,还是放到整个一百多年的华语电影历史,《路边野餐》都是一部独特的电影,这种独特或许会让导演毕赣成为第一个华语诗意电影的代表。

对于毕赣的这部处女作,不少人是不屑于观看的,原因在于影片的技术层面。实话说,从电影工业角度来看,《路边野餐》的确相当粗糙,它甚至比不上一般小成本的华语商业电影。然而从电影艺术本身来看,它又相当奇特,这种奇特主要反映在影像上。

不管是主角陈永忠的情绪叠加记忆,还是荡麦区域的冥界游离,都实现了影像的独特性。比如在陈永忠向弟弟询问侄子卫卫的下落时,镜头向左慢摇,白色蚊帐里面叠印出绿皮火车行驶的画面,现实开始向超现实过渡,体验开始向想象弥漫。

还比如影片最后,陈永忠从荡麦回到凯里,坐在绿皮火车上,此时车外相向而行的另一辆火车上出现了转动指针的钟表,仿佛时间开始倒转,陈永忠寻找卫卫之行只是一次虚幻的游历而已。

这便是影像的独特和诗意。

《路边野餐》很少将台词瞄准某种具体的日常生活,它并不是关注这个贵州乡下的鸡零狗碎,而是在这些残破颓废的乡村里面找寻一种的超出日常经验的诗意表达。而这种东西在以往的华语电影中几乎不曾出现,因为,以往的华语电影大都走的是现实主义风格,而《路边野餐》都的,却是诗意的超现实主义的路子。

《路边野餐》在国内的第一次正式点映的时候,感觉惊艳不已,很难想象这是一部由出生于89年的导演拍出的电影,之后又在影院看了数次,沉醉其中。《路边野餐》是中国导演毕赣的第一部长片,已经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得到国内外电影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在制作上还有很多粗糙的地方,但是这样的电影意象,几乎是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

国产电影以学院派导演为主流代表的老一代创作者,以艺术片为追求,多采用映射时代的现实主义题材。2000年之后,国产大片横空出世,大制作、明星化,特效化、国际化的趋势越走越高,于是,电影会不会讲故事又成了人们评判影片好坏的重要标尺。

私以为国产电影最大的希望在于现实主义,在于扎根于中国社会剧变期的人与事。这样一定能生产出非常优秀的影片,这是西方世界太难找到的题材。西方电影以欧美为代表的,非常关注现实生活,是艺术片的最肥沃的土壤。于是前些年有关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影片,以及近些年关于难民潮的影片都成了大热门,而我们的影片在这方面苍白得多。

说回到毕赣的影片,它貌似披着现实主义的外衣,用平实朴素的影像在表达。但实质上,《路边野餐》基本是在传递一种意象,貌似具体但极为缥缈,貌似在拍大众生活,但是其非常个人化。这样的观影体验在国片中凤毛麟角,尤其在追求制作、场面、特效、票房价值观大行其道的今天,这样的电影非常突出。

《路边野餐》是有着极好意象的一部电影,貌似写实,实则带有强烈宿命迷幻的暗示,形式上、叙事上、节奏上都带有强烈的反差引发更深的感受和思索。前半部分梦魇般的真实世界,后半部分诗化的梦境;他人的故事,到自己的故事;过去的和未来的人,与当下遇到的人;都有着强烈的对照意义。长镜头节奏感好,调度自然流畅。

于是,中国电影自毕赣开始,个人化体验的作者电影翻开了新的一页,为国产电影世界涂抹了新的色彩,开创了新的可能。在商业化和现实主义中间又走出了一条艺术性极强但超越现实的电影类型。毕赣的广受关注,与他个人化纯粹化的创作理念,都将为他之后取得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更加成熟的做好充分的自我表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我们只需耐心的等着这坛新酒,熟化陈香。

在伙哥看来《路边野餐》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虽然可能在部分观众眼中觉得这部文艺风格的片子有些难懂,看完之后并没能理解导演所想要表达的寓意,但却也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

虽然电影的名字叫做《路边野餐》,可实际上全片中和“野餐”二字没有半点关联。主要都是围绕着剧中的主要人物“老陈”在讲述着。在这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并不多,人物关系也相对比较简单,并且客观来说电影前半段的剧情多多少少会让观众觉得略有些乏味,这也是部分网友看到一半就没有继续看下去的原因。

但实际上这部电影真正的精彩之处正是在于电影的后半段,老陈踏上火车进入梦境之后的剧情设计的着实是很精妙的。很多观众之所以说没看懂这部电影也正是因为后来老陈进入梦境后所发生的一切让大家觉得摸不着头脑。伙哥倒是觉得与其说那是老陈的梦,不如说那是老陈潜意识里经常在幻想的画面。

年轻的理发姑娘是老陈妻子年轻时候的模样,他鼓起勇气在路边为这个和妻子长得一模一样的姑娘唱上一首《小茉莉》,似乎是为了弥补年轻时候的遗憾。骑摩托车的年轻小伙子是侄子卫卫长大的模样,其实这样的一个设计等于是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三个时空重合在一起。

导演用镜头语言把不同时空过渡到了一起,想要表达的就是老陈最期待的生活状态。可是三个时空终究是无法重合的,妻子已经去世了,卫卫也还没有长大,老陈也依然是孤身一人。

其实伙哥觉得“路边野餐”所表达的的真正寓意是人生中的短暂相聚,匆忙而又未知。相信每一个看懂了这部电影的观众一定能从这部作品中品味到很多内容,关于人生,关于身边的家人爱人等等。每个人也会根据自身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见解赋予这部作品一个不同的阐释。

与诸多颇受好评的大制作相比,《路边野餐》的拍摄风格则是一切从简。这部制作成本仅仅五十万的影片能够取得现有的成绩属实是非常难得也特别不可思议。伙哥只能说毕赣确实是一位很有想法和天分的年轻导演,他凭借此片获得了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等诸多奖项也说明了他和他的这部电影都是成功且颇受认可的。

事实证明并不是高投入和大咖加盟的大制作才是好作品,像《路边野餐》这样走简约路线的片子一样只要内容丰富充实也一样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

《路边野餐》听着貌似名字很土气,也很俗气。但是这是一部阳春白雪的文艺片。没有直接的叙述故事,还是用一种魔幻现实的方法来展现故事,和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以前没有看过文艺片嗯观众,对这部影片想要理解还是要花费一点功夫的。

这部影片花费的经费非常的少,只有区区的15万左右,而且也没有特别多很大的场面,里面的人物讲的也是黔东南的方言。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地点就是神秘的黔东南,大雾弥漫的贵州凯里,两个医生整天像是丢失灵魂的行尸走肉,陈升为了寻找侄子,也许是为了给心灵换一种活法,还是去各处寻找侄子。也走进亦梦亦真的梦幻和现实混淆的世界。


剧中长镜头的拍摄让人感到文艺感特别的强,在一些场景上加入现实中的浪漫因素。沉闷的雷声,迷蒙的大雾,更让这部剧透露着对生活中文艺的感悟。所以这部剧对于一些文艺片爱好者,会满足你的需求的。值得你去看一看。

《路边野餐》发生在导演的故乡、潮湿神秘的贵州黔东南,按照人物的时间线和电影的故事线其实我能给出两个版本的情节,不过这里糅在一块说,抱歉要严重剧透了。

主人公陈升是个曾经混过黑社会的乡镇医生。大哥“花和尚”的儿子因为赌债被人砍手并活埋,于是他前去讨公道,并且因此坐了几年牢。出狱前他的妻子也过世了。而花和尚的儿子不断托梦给父亲,让花和尚烧手表给他,后来花和尚在镇远改做了钟表匠。陈升小时候被寄养在附近的城市,因此母亲觉得对陈升有所亏欠,帮他找了乡镇医生的位置,并在过世前将房子留给了陈升,但陈升还是没出现在母亲的葬礼。房子和送终的摩擦也令他和母亲一手养大的弟弟心生龃龉。陈升的弟弟是个单身父亲,但对儿子卫卫不怎么负责,常把他锁在家中自己出去玩。因为对母亲的复杂情绪,陈升常常来看望卫卫。收音机里说,9年前出没的野人最近又有所活动,卫卫很害怕。误以为卫卫被卖掉后(实际是花和尚听说陈升弟弟要卖儿子,就将卫卫接去镇远),陈升计划去镇远找他。诊所的同事是个老太太,她托陈升将自己的信物带给住在镇远的旧情人,于是陈升带著一张照片、一盒磁带(李泰祥和唐晓诗的《告别》)和一件衣服来到了荡麦。

《路边野餐》看过两遍,一次是去年11月在深圳(当时专门为此请假),一次是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对这部片还算关注,所以内容和周边都能稍微说说。
《路边野餐》可以说是2015年中国最受瞩目的独立电影,成熟又灵动的叙事和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非常令人惊艳(当然诗歌与影像互文也是一大特色),在短时间内揽下多个重量级奖项(第一次看时《路边野餐》还只得了洛迦诺,第二次金马、南特和国内不少独立电影奖项都已收入囊中,周围所有朋友都嚷着要去围观天才导演)。目前《路边野餐》已经在台湾和法国公映,文艺片里票房算很出色,口碑同样。在台湾,张大春、赵德胤等人纷纷力捧,在法国,词穷的媒体祭出的形容词是侯孝贤和贾樟柯(但我更愿意类比阿彼察邦)。事实上导演毕赣出生于1989年某敏感日,这算是他第二部长片。

《路边野餐》:晦涩之梦
文/梦里诗书

电影是大众的艺术,它并不如同一幅画,可以只是沉浸在自我艺术的精神世界,诚然《路边野餐》在形式上达到了一定艺术的高度,但情感和剧情的空洞却很难引发大众的共鸣,这样的电影只是将艺术作为了标榜,而却并没有考虑大众才是电影的基石。

《路边野餐》不同于浮夸只知套路的庸作,来自贵州的苗族导演毕赣,在他的影像世界中能真切感受到一种源于人文的沉淀,在电影美学的造诣上有着较为出色的表达能力,但在这部电影中,这种能力并没有成为真挚的情感共鸣,反而只是给人一种故弄玄虚之感,这就如同那长达四十二分钟的长镜头,他有着导演费心设计的艺术之处,但即没能去很好的带动观众情绪,也难有多么震撼的思想表达,不过只是为人所见导演自已的恃才放旷。

这近乎是一个没有完整剧情的电影,而你不可能要求大众像看维纳斯雕像一样,皆能在电影中欣赏这样一种艺术境界,透过主人公陈升,我们看到了电影所赋加的多条线索,坐牢出狱后的悲情冷暖,但人与人间的关联是如此的虚无缥缈,诸多夹杂其中的线索却难以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渲染,太过空灵碎片化的演绎,既能说电影做到了其期望的如梦似幻,也可以说是一种假以文艺的虚无。

那么这部作品究竟想表达什么呢?透过陈升寻找自已的小侄子,受人所托将旧物带给旧请人,在亲情与爱情,现实与梦幻的交织里,电影实则做出的是如何面对“过去与未来”的生活禅悟,但这种表达在影像与情感的断层中是如此的平乏,甚至让本厚重的人文气息亦变的难以感怀,这样的作品或许为乌烟瘴气的中国电影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柔风,却无从给人以情感的动容。

电影技艺的所擅,使《路边野餐》看到了毕赣别具一格的执导功底,但没有真正历经岁月沧桑的磨合,毕赣的电影仍旧是不成熟的,他还未有如娄烨、侯孝贤那种饱满的情感表达,终只是场晦涩之梦。 好想看,你提醒了我,啊哈哈哈😄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