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龙君儿的主要作品(浪子快刀电影高清晰)

  • 攻德无量oX攻德无量oX
  • 影视
  • 2023-01-28 14:01:32
  • -

铁腿降魔 (1971)
上海滩(又名:上海滩马素贞)(1972)
铁桥唐手(又名:中国人)(1972)
蛇王与阎王 (1972)
龙虎豹 (1972)
虎虎虎 (1973)
小广东 (1974)
南侠展昭(1975)
地藏王 (1975)
传奇方世玉(1975)
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1976)
少林木人巷 (1976)
万法归宗一少林 (1976)
鬼吼段魂刀 (1976)
天罗,飞沙,夕阳红 (1976)
太极八蛟 (1977)
快刀乱麻斩 (1977)
刀魂 (1977)
红衣冷血金面人 (1977)
决闭太阳塔 (1977)
武林客栈(1977)
银萧月剑翠玉狮 (1977)
少林钣叛徒 (1977)
雍正命丧少林门 (1977)
八大门派 (1977)
方世玉大破梅花桩 (1977)
血玉 (1977)
大武士与小票客 (1977)
通天老鼠下江南(1978)
剑气神龙 (1978) 饰 潘雪珠
糊涂三侠客 (1978)
英雄有泪 (1978) 饰 龙啸天妹妹
鬼马大侠(1978)
七侠八义 (1978)
点止功夫咁简单 (1978)
浪子神剑 (1979)
中原一点红 (1979)
浪子快刀 (1979)
折剑传奇 (1979)
秘帖 (1979)
梦中剑 (1979)
龙形刀手金钟罩(1979)
碧血冼银枪 (1979)
白马素车勾魂幡 (1979)
侠影留香 (1979)
好小子的下一招 (1979)
翡翠狐狸 (1980)
卧龙斩 (1980)
紧迫盯人 (1980)
鬼图 (1980)
功仔七侠丐 (1980)
中原一点红 (1980) 饰 欧阳凤
未婚妈妈 (1980)
变色的女人 (1981)
热血 (1981)
鬼屋禁地 (1981)
朱秀华还魂记(1981)
奇门奇术 (1982)
寒山飞狐(1982)
小飞龙 (1982)
邪撞邪 (1983)
少林十八铜女 (1983)
人肉战车 (1984)
浪子与舞女 (1987) 《情锁》
《战国风云》(饰演女主角桑柔)

大小黄天霸(1962)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秦香莲(1964)
和我痛饮(1966)
领悟禅宗(1968)

成龙在这些影片中只作为武师过场表演:
精武门(1971)
龙争虎斗(1973)
北地胭脂(1973)
喜马拉雅(1975)
迷你特工队(1982)

《广东小老虎》(1971)
演员:成龙(陈元龙)、石天、袁小田、韩国材

《女英雄》(1971)
演员:成龙、郑佩佩
导演:罗维
武术指导:成龙

《顶天立地》(1973)
演员:成龙、王青
导演:朱牧
武术指导:成龙

《同是一家人》(1975)
演员:成龙,洪金宝、石天
出品人:邹文怀

《少林门》(1976)
演员:成龙
导演:吴宇森

《新精武门》(1976)
演员:成龙、苗可秀、陈星
导演:罗维

《少林木人巷》(1976)
演员:成龙、元小田、龙君儿、金刚
导演:罗维

《风雨双流星》(1977)
主演:成龙、王羽
编剧:古龙

《剑花.烟雨.江南》(1977)
主演:成龙
导演:罗维
编剧:古龙

《蛇鹤八步》(1978)
主演:成龙、苗可秀
导演:陈志华

《一招半式闯江湖》(1978)
主演:成龙、田俊
导演:陈志华
出品人:罗维

《飞渡卷云山》(1978)
主演:成龙、田俊、梁小龙
导演:罗维
编剧:古龙

《拳精》(1978)
主演:成龙、田俊、石天
导演:罗维

《龙拳》(1978)
主演:成龙、苗可秀、田俊
导演:罗维

《蛇形刁手》(1978)
主演:成龙、袁小田、黄正利
导演:袁和平
编剧:吴思远

《醉拳》(1978)
主演:成龙、袁小田、黄正利、石天
导演:袁和平
出品人:吴思远

《笑拳怪招》(1979)
主演:成龙、田俊、石天
导演:成龙
编剧:成龙
武术指导:成龙

《笑拳怪招2龙腾虎跃》(1980)
主演:成龙、石坚
导演:罗维

《师弟出马》(1980)
主演:成龙、石坚、元彪
导演:成龙
编剧:邓景生、刘天赐、童路
武术指导:成龙

《杀手壕》(1980)
主演:成龙
导演:罗伯特.克劳斯
监制:邹文怀

《炮弹飞车》(1980)
主演:成龙+无数好莱坞著名演员
导演:Hal Needham

《龙少爷》(1982)
主演:成龙、田丰
导演:成龙
编剧:成龙、邓景生
武术指导:成龙
特技演员:冯克安、元奎

《奇谋妙计五福星》(1983)
主演:洪金宝、成龙、元彪、吴耀汉、岑建勋、秦祥林
导演:洪金宝
监制:何冠昌
编剧:洪金宝、黄炳耀
武术指导:元彪、陈会毅、林正英

《炮弹飞车续集》(1983)
主演:多位好莱坞明星+成龙
导演:哈尔.尼达姆

《A计划》(1984)
主演:成龙、洪金宝、元彪、陈慧敏、狄威、Mars
导演:成龙
监制:何冠昌
编剧:成龙
武术指导:成龙

《快餐车》(1984)
主演:成龙、洪金宝、元彪
导演:洪金宝
监制:何冠昌
编剧:邓景生、洪金宝
武术指导:洪金宝

《福星高照》(1985)
主演:成龙、洪金宝、元彪、曾志伟、冯淬帆、秦祥林
导演:洪金宝
监制:何冠昌
武术指导:洪金宝、元华、元彪 《警察故事》,《A计划》,《新警察故事》 警察的故事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扩展资料: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屈原作品篇数问题,可以把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问题:汉代人所说屈原作品篇数问题和屈原真正的作品篇数问题。希望学者、读书人、采用者可以尊重知识产权。敬请记住,作者是我稔山人。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于古祯州之荣超大帝国。
(一)汉代人所说屈原作品“二十五篇”问题
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里有两处提到屈原的作品是“二十五篇”。一处是《楚辞章句·离骚后叙》:
屈原履忠被谗,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
另一处是《楚辞章句·天问后叙》:
昔屈原所作,凡二十五篇。
显然,王逸明白说屈原的作品是“二十五篇”。
今本《楚辞章句》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的序都说该作品是“屈原之所作也”。《大招序》则说:
《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屈原放流九年,忧思烦乱,精神越散,与形离别,恐命将终,所行不遂,故愤然大招其魂,盛称楚国之乐,崇怀、襄之德,以比三王,能任用贤,公卿明察,能荐举人。宜辅佐之,以兴至治,因以风谏,达己之志也。
再对比《惜誓序》所说的:
《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
显然,王逸在《大招序》中虽然说“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但是他毕竟是把《大招》定为屈原的作品,该序即是从认为屈原作《大招》以自招其魂的角度立说。那么,由今本《楚辞章句》来看,《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共六篇,《九章》是九篇,再加上《九歌》十一篇,则总共二十六篇。这与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后叙》和《天问后叙》都说的“二十五篇”不符。
根据我稔山人的论文《九歌篇目考证》对九歌篇目问题的考证,原本《九歌》只有《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以及一个没有篇名的乱辞,而不包括《国殇》。则《九歌》就是九篇。并且,《国殇》是一篇。《国殇》也是屈原的作品,它应该是在唐末五代时期窜入了《九歌》。今本《礼魂》的篇名“礼魂”二字,也应该是在这个时期由在文本的开头讹误成了篇名。那么,王逸所见到的屈原的作品,就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国殇》,总共二十五篇,与《楚辞章句·离骚后叙》、《天问后叙》所说的相符。
王逸《楚辞章句》根据刘向、歆父子所编订的《楚辞》,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根据刘向、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所以《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以及具体何所指应当与王逸的说法具有一致性。
(二)屈原真正的作品篇数问题
《离骚》《九歌》《国殇》《天问》等无疑义。《招魂》则是屈原作品,分析随后附上。《渔父》、《卜居》难以定论。《九章》当中可能有伪作,现在没空,容后待考。《远游》《大招》是汉代人的仿作。《远游》模仿《离骚》,《大招》模仿《招魂》。
关于《招魂》与《大招》的作者问题
——《招魂》的作者是屈原,而不是宋玉
一、《大招》原来的篇名也是《招魂》。绝对没有用“大招”作题目的道理。《李善注文选》卷六左太冲《魏都赋》注:“《楚辞·小招魂》。”皮日休《反招魂·序》:“屈原作《大招魂》,宋玉作《招魂》。”洪兴祖《楚辞补注》:“李善以《招魂》为《小招》,以有《大招》故也。”所以说有两篇《招魂》。汉代人为区分两篇《招魂》,把其中一篇称为《大招》。这种情况类似于《诗经·郑风·叔于田》与《大叔于田》,以及《诗经·小雅·小明》与《大雅·大明》。
二、王逸《楚辞章句·大招序》把《大招》定为屈原的作品,由此可知汉代人认为屈原写有一篇《招魂》。并且把其中一篇他们认为是屈原写作的《招魂》称为《大招》。(也可以这样说:之所以称《大招》为“大”,是因为汉代人认为该篇是屈原的作品。)
三、但其实原先只有一篇《招魂》,即是《楚辞章句》中作者标为宋玉的《招魂》。《大招》则是汉代人模仿《招魂》的作品。《大招》语句中有“代秦郑卫,鸣竽张只。伏戏《驾辩》,楚《劳商》只。讴和《扬阿》,赵箫倡只”、“投诗赋只”、“北至幽陵,南交阯只”、“三公穆穆”、“立九卿只”。(1)《汉书·礼乐志》:“有赵代秦楚之讴。”《汉书·艺文志》:“代赵之讴,秦楚之风。”并言代秦郑卫楚赵各地的音乐歌谣,是汉代一统以后的情况。(2)诗与赋在先秦时似乎没有并称的。(3)《淮南子·主术训》:“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阯,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史记·五帝本纪》:“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这些都是顾颉刚所谓的层累的古史。这两句话反映的是西汉前期人们的地理认识情况。《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台刻石)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可见,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即统一中国后两年)中国领土最南边也只到北户,还没到交阯。交阯是南越国的领土,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和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南越国先后两次成为汉朝的外藩属国。交阯纳入中国的版图则是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征服南越国之后。(4)三公九卿制是秦汉的制度,不是先秦时的楚国的制度。所以《大招》是南越国成为汉朝的外藩属国之后的汉代人的拟骚之作。
四、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赞:“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司马迁的话,可证明屈原写作了《招魂》(即《楚辞章句》中作者标为宋玉的《招魂》)。(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赞全段:“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虽然“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这句话并没有在《离骚》之前明说屈原,但后面“读《服鸟赋》”这句话也没有在《服鸟赋》之前明说贾谊。这是因为司马迁在前文中已明确说了贾谊写了《服鸟赋》,同样的,司马迁在前文中也已明确说了屈原写了《离骚》,所以在这句话中的《离骚》之前就省称屈原,并且在《离骚》之后,连带提到《天问》、《招魂》、《哀郢》。(2)司马迁的《史记》中除了《孟子荀卿列传》这一篇同一时期的多个人物的合传之外,其他的关于文人学士、诸子百家的传记,如果提到书籍的话,只可能提到传主(或托名传主)的著作或编著,以及传主前代的书籍,而绝没有提及传主同时人或后世人的著作。这是《史记》的一个通例。如《孔子世家》、《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司马穰苴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商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吕不韦列传》、《郦生陆贾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当不会是例外。(3)《管晏列传》赞:“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前称管仲的著作(托名),后称晏子的著作(托名)。《孙子吴起列传》赞:“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前称孙武的著作,后称吴起的著作。《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子两个人物的合传。《孙子吴起列传》是孙武、孙膑、吴起三个人物的合传。《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物的合传。以此例之,《屈原贾生列传》赞中前称的即是屈原的著作,后称的是贾谊的著作。由此可判定,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赞:“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即是说屈原写作了一篇《招魂》。而且,“悲其志”三个字很关键,是说《招魂》使人读了有“悲其志”之感,由此可判定司马迁所说的《招魂》是指《楚辞章句》中作者标为宋玉的《招魂》,而不是《大招》。
五、由汉代人,如司马迁、王逸,认为屈原写有一篇《招魂》,以及《大招》是汉代人的仿作,而司马迁的说法在他之前必有所传承,即是说在《大招》这篇仿作问世之前必有人肯定屈原写作了《招魂》,可推知屈原的《招魂》只能是《楚辞章句》中作者标为宋玉的《招魂》。
六、汉代人之所以误认标记为《大招》的一篇《招魂》是屈原的作品,是因为汉代人以经释骚的思维,认为《招魂》的内容风格严重不符合儒家诗教,而《大招》还没那么严重,再对比宋玉赋,故误认是宋玉作。(以作者风格论作品著作权归属是很不可靠的,因为一个作家可以有多样的风格。如屈原完全可能写出《招魂》这样风格的作品。)《大招》的作者之所以“或曰景差”,恐怕是在儒家诗教下连《大招》也不认是屈原的作品。
七、王逸《楚辞章句·大招序》:“大招其魂”,此说望文生义,由此可知《大招》的定名在王逸之前,由刘向、歆父子定名的可能性较大。由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赞中只是称屈原的《招魂》为《招魂》,可知在司马迁的时代纵使有《大招》这篇仿作,但也没有《大招》的定名。否则,称《大招》为“大”,即是认为它是屈原所作的《招魂》,司马迁称屈原的《招魂》就不能只是称作《招魂》,而应该称作《大招》。所以,《大招》的定名,在司马迁写作《史记》之后,最晚在王逸写作《楚辞章句》之前。
八、《汉书·艺文志》所本是刘歆的《七略》,《七略》所本是刘向的《别录》。刘向、歆父子编订《楚辞》。王逸作《楚辞章句》以刘向、歆父子编订的《楚辞》为底本。《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与《楚辞章句》“昔屈原所作,凡二十五篇”当同所指。王逸《楚辞章句·大招序》把《大招》定为屈原的作品,即使在刘氏父子看来,《大招》也只能是屈原作,而不能是景差作,以符《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之数。况且《汉书·艺文志》不见著录景差赋。
综上可以列出这样一个脉络:屈原作《招魂》——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赞提到屈原的《招魂》——南越国成为汉朝的外藩属国之后有人模仿屈原的《招魂》写作了另一篇《招魂》——儒家诗教下,汉代人误认仿作的《招魂》是屈原作,屈原的《招魂》是宋玉作——为区分两篇《招魂》,把仿作标为《大招》,这个定名在司马迁写作《史记》之后,很可能是刘向、歆父子编订《楚辞》时所为,最晚在王逸写作《楚辞章句》之前——因儒家诗教,更有甚者,连《大招》也不认是屈原作,而认是景差作,但刘向、歆父子不可能认为是景差作,因为本于《别录》、《七略》的《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景差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