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电影绿皮书真实人物)

  • 诺文佳头在3900诺文佳头在3900
  • 影视
  • 2023-03-29 21:30:03
  • -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

《绿皮书》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1yquSF1-0GiKu01b7w2bw

?pwd=fv0c

提取码:fv0c

托尼(维果·莫腾森 Viggo Mortensen 饰)是一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的当务之急是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名叫唐雪莉(马赫沙拉·阿里 Mahershala Ali 饰)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

剧情简介:托尼由于夜总会关门装修,也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了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当他到达豪华公寓后,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唐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在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

当然,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很容易身陷麻烦之中,但托尼需要钱,而唐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给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了他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是只限白人。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维果·莫特森饰演托尼,纽约一家夜总会的保镖。托尼是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他不善言谈,内心热爱家庭,有位漂亮的妻子和两个还小的儿子。

2、马赫沙拉·阿里饰演唐,古典乐钢琴家。唐受过高等教育,谈吐不凡,对于吃穿也有极高的要求。他被上层白人欢迎,却从没真正地被平等对待过,同时也与自己的族群有着很大差距。

电影为什么叫做《绿皮书》,是有背景需要普及的。

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对于黑人多有歧视性政策,从联邦到州,都是合法的。(这部分在电影《绿皮书》里有深刻描绘。)

《绿皮书》为这样的歧视而诞生。它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它详细标注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许”,帮助黑人同胞们规避风险。作为年刊,从1936年一直发行到1966年。

它最初的作者叫维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Green作为姓氏叫格林,而Green常用含义是“绿色”。

这是绿皮书含义的由来。

而故事的开始,就是黑人钢琴家唐·谢利要去南方巡演。这是一件有人身危险的事。

为保证巡演顺利进行,唐·谢利雇佣白人托尼·利普做司机,兼职保镖、助理、贴身管家。

一个是从小就跟着母亲学钢琴的天才,坐拥音乐、心理学、宗教艺术博士学位的黑人;一个是没什么文化、写家书都费劲、习惯用拳头解决所有问题的白人;一个是没享受过家庭温暖、孤身一人生活在金碧辉煌大豪宅的黑人;一个是始终和父母长辈兄弟姐妹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为了赚50美元贴补家用,能生吞26个热狗的白人。黑人音乐家VS白人老炮儿,种族、家庭、文化背景、成长经历......

所有差异一起上路,开启矛盾与笑料共存的“人在囧途”之旅。

要走多远的路,两个星球上的人才能从互相瞧不上,到彼此认可珍惜?

他们用了8个星期。

如果说儿时的友谊,是交换彼此的秘密,那么,成年人的情义,大概建立在看到对方的脆弱和软肋。

唐·谢利是人类精英,享誉世界,在白宫给总统弹奏过钢琴,可是,白人绝对不是真的认可他。

但另一方面,从小受到贵族教育的唐·谢利也无法融入黑人的世界。

他不喜欢打牌,不喜欢绕舌流行音乐,甚至不接受黑人钢琴手在演奏的时候,在钢琴上放一杯威士忌。

唐·谢利的孤独在于,在这个世界上,他拥有高贵的自尊,却找不到任何最基本的身份认同。

他像无家可归的浮萍,无所依傍,不知归处。

整个人生就像一场寂寞的独奏。

托尼·利普作为白人世界的loser,在整个公路旅行过程里,一次一次被唐·谢利的才华震惊。

在唐·谢利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一次次伸出援手,因为“这是我的本职工作”。

但事实上,他用尽自己作为小人物生存的伎俩去保护唐·谢利,贿赂、恐吓、暴力……

我喜欢《绿皮书》,因为它没有刻板化处理黑人白人的平权问题,它没有让一切变成纯粹政治的说教。

唐·谢利表面努力靠近“精神白人”,处处模仿白人精英的生活,本质是内心包含的“自我歧视”,以及对真实自我的恐惧。托尼·利普表面大字不识,粗痞、庸俗、笨,但他却拥有着为人最珍贵的品质:真诚、宽容、坦诚、快乐……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而逢时真的非常重要,对抗时代太孤独了。

唐·谢利是幸运的,他的天赋让他跑赢了那个时代,作为黑人他本应该拥有的是很悲催的命运。但他又很高贵,甚至改变了时代。

但是托尼·利普却是幸福的,他用最朴素的方式直接拥有了人生最高奖赏: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家人和朋友的爱。

我们曾经以为是个体选择了时代,后来我们发现,是时代选择了我们。

电影《绿皮书》根据历史上真人真事改编。

很多桥段都还原故事本身。

比如托尼·利普为了赚钱跟人PK吃热狗。

比如唐·谢利学习古典音乐,所以不接受有些人弹钢琴时旁边放一杯威士忌。

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年代,唐·谢利放弃三倍酬劳,选择南下巡演,直面可以预见的羞辱与伤害。

因为他要用自己尊严的方式,迈出第一步。

“因为天才并不够,唯有勇气,才能改变人心。”

“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

《绿皮书》的价值,就是没有用这句话来解释小情小爱,而是隐喻那些改变时代的人,他们张开怀抱去拥抱那些原本想拥抱的人,是放下偏见迈出那一步,为自己赢得尊严,也为自己打破孤独。

尽管这一路,他们披荆斩棘,鲜血淋漓。

这个时代越来越尊重个性,但依然有无数的偏见了,让我们成为异类。

那些30岁没有结婚的女人,那些结婚了选择丁克的女人,那些为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勇于走出婚姻的女人,那些在人生价值排序里,把“自己”放第一的人……好电影注定在讲一个好故事。

它能跨越时间,打破国界,带着温度,靠近你。

而电影《绿皮书》告诉你:你坚持和努力的事,不仅仅为了你自己,而是正帮助更多人扔掉那本隐形“绿皮书”。

所以,这条路,值得。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1870年后,南方各州政府、立法机构及法院通过了以种族隔离为目的的一系列法案,并称之为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

吉姆·克劳法从法律上规定了“公共设施必须依照种族的不同而隔离使用”。吉姆·克劳法对黑人在交通运输、异族结婚、教育、住宅、休闲娱乐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他们连最基本的权利都没办法享受。

如果你是黑人,在60年代以前出现在美国南部,那么你的命运将会是悲惨的。餐厅不能进、酒店不能住、连在街上游荡的资格都没有。如果你是一个黑人孩子,那么你连和白人孩子一起接受教育的资格也没有。

黑人一直承受着歧视、侮辱,这也是后来美国轰轰烈烈的“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的导火索。直到1964年通过《1964年民权法案》及《1965年投票权法案》,禁止法律上有任何形式的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吉姆·克劳法在法律层面上正式退出历史。

这是电影《绿皮书》当时的整体时代背景。

而《绿皮书》是什么呢?

虽然是种族隔离背景,但黑人也需要生活。为了解决黑人在南方的生活问题,纽约市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在1936年,出版了一本名为《黑人旅游绿皮书》(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的旅游指南。

这本指南里面记录了黑人可以进入的餐馆、宾馆、休息区等。消息来源自政府、读者和格林的邮局同事。这本当时黑人专属的旅行攻略,年销量达到了1.5万本。

这些现在人看上去不可思议的歧视,在几十年前却是法律所规定的铁条。《绿皮书》就像是黑人的避难所,为黑人提供旅途中的庇护。

电影《绿皮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展开,讲述黑人钢琴家与白人司机之间的珍贵友谊。两个人因为一趟南方之旅,看到了黑人生活的不幸、也看到了跨越人种的人性光辉。

绿皮书的绝版,是在1964年《民权法案》颁布后。在这个时候,南部的种族隔离制度,已经实施了一个世纪……

其实,关于人种平权的话题还远远没有停止,到今天我们仍然要面对诸多的不平等。电影《绿皮书》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对世界报以温柔。

美国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前由于南北战争留下的传统,南方的种族歧视更多。钢琴家去南方是具有很大风险的行为。
比如绿皮书本身就是种族隔离的标准产物。
今天的美国依然存在种族歧视,奴隶们的后裔在总体经济完全追上白人前这不可避免。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了这么一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小册子的名字“Green Book”中的Green即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采用了绿色象征通畅的含义。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男主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混迹夜总会的白人老炮儿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 肤色和文化修养上的反差,在旅途上自然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