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儿(山西人走西口的原因)

  • 梦之缘文化梦之缘文化
  • 影视
  • 2023-04-09 02:18:02
  • -

从山西中部、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题主所说走西口应该是第一条线路。西口泛指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人们背井离乡的目的就是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叫走西口。

杀虎口原名杀胡口,在山西右玉县。其地势险要,是一个天然关口。胡的本意就不多做解释,但为缓和矛盾后来改名叫杀虎口。

走西口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原因是山西部分地区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无数山西人、陕西人背井离乡,加快了与蒙古草原的各项交流,带动这一地区的发展。

欢迎打开 历史 宝藏,一起来读山西那些事儿。 (约400字,阅读需2分)

一曲走西口,让我们忆起一段特殊的 历史 。

在 晋北、 陕北 地区,夫妻之间和恋人之间,多以哥哥妹妹相称。

这首名为《走西口》的民歌,在妹妹对哥哥一声声、一句句的叮嘱里,浸透着女子对丈夫和恋人离家远行“走西口”的无尽关怀与悲苦。

特别是经由陕北姑娘王二妮的真情演绎,这首悠远悲怆的《走西口》更成为特有的文化记忆,表达出晋陕民众对艰辛生活的深深倾诉。

什么是“西口”?

在传统时代,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多在北方长城险要地点设置防卫要塞。特别是在明代,中原王朝先后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而“口”则专指长城沿线的关口。借助于军事关口,明清以来很多关口逐渐演化为贸易场所,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杀虎口等。

历史 上的“走西口”,是中国移民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人口迁徙过程。

明清的长城之内民众之所以要“走西口”,跑到关外不适宜农耕之地求生,主要是为了逃避关内的天灾,如旱灾等。除此之外还有山陕商人,不畏严寒酷暑,行走于长城内外。

就性质而言,“走西口”是明清时期长城以内 晋北 、 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到长城以外谋生的 社会 活动,也是成千上万口内百姓涌入今天内蒙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的移民活动。同时,“走西口”也是明清以来逐渐孕育的一种经济现象,一种移民文化现象。

历史 上的走西囗是指山东,山西和河北以及华北平原的人口大迁移,而西囗是指河北的张家口。古时通常人们说口里口外,而口外就是指山西至内蒙古一路向西直到河西走廊,再向西就是新疆地区,还有一部分人到甘肃和陕西定居。

古时到民国时期都有人走西口,所以走西口的人非常的艰苦,一路向西。大部分人在内蒙就定居下来,再向西就是现在的新疆。而走新疆要走十八站沙漠戈壁滩,极为艰苦,听说要是几个人上新疆你如不随鸵队的话。是很难到达新疆的,通常人们送别在阳关。有诗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人说:过了嘉峪关,两眼泪汪汪或者说眼泪擦不干。歌词中唱到: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花流。不见哥哥我心忧愁等等,让人着实辛酸流泪。本人观点,谢谢阅读。

西口就是山西杀虎口。在今天右玉县右卫镇的西北角,出了杀虎口就是内蒙了。前些日子因为培训的因素去这里看了一下,塞北高原,神清气爽。 1、右卫镇的由来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在这里设置大同右卫。后来随着边防线南迁,玉林卫就迁移到这里,两个卫在一块,为了方便就合称 右玉林卫。

(明代大同镇)

在明朝灭亡后,到了清朝军户开始一体纳税。到了雍正时期,直接废卫为县,右玉林卫就改为了右卫县。

(右卫镇)

在70年代,因为风沙的缘故,县城南迁。上次去了这里,发现在土城内,还有农田,都没有明代繁华。

2、杀虎口

在边防线上,“虏”“鲁”一般都会改成“鲁”,“胡”一般会改为“虎”。

杀胡口最初是见证游牧与农耕民族厮杀的地方。在隆庆议和后,这里成为边境互市的场所,“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

(杀虎口)

到了康熙年间,因为族群因素,这里改为了“杀虎口”。

3、走西口

山西整体而言土地贫瘠,在煤炭没法大规模外运的年代,只能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开启对草原的贸易。杀虎口是山西内地距离绥远最近的路,自然比较繁华。

(杀虎口长城)

在今天,学界对此也有很多研究。

(杀虎口关)

随着高速、高铁的开通,杀虎口在今天的地位下降。整体而言比较苍凉,登高有种悲秋风的感觉。

这一首《走西口》的山西民歌,唱出了晋商数百年的悲凉和希望。

狭义的西口是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是晋商与蒙古贸易的交通关口。

1,明代的西口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把长城外的玉林卫并入大同右卫,改称右玉林卫,属大同府。清朝时改称右玉县。

为了防御鞑靼和瓦剌的南下,明朝修建长城,分设九边重镇,在长城的关隘设置城口。

正统三年(1438年),置大同互市口,杀胡堡互市口。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为忌讳而改成杀虎口。

但因为与蒙古的关系时好时坏,这些互市口也经常关闭。

隆庆和议开始于隆庆四年(1570年),到隆庆五年,明朝给鞑靼俺答汗封王号,开辟十一个长城口通商互市。史称俺答封贡。

隆庆和议之后,明朝与蒙古互市,设有多个互市口。

狭义的走西口,就是指经过杀虎口到蒙古进行商贸活动。

蒙古向内地输入牛羊驼马和皮革,内地向蒙古输的商品就是五花八门了,比如布匹、丝绸、棉花、粮食、盐、糖、果等等。

2,清代的走西口

康熙、乾隆年间相继击败、消灭准格尔汗国,清朝最终统一了蒙古草原。

内地与蒙古连为一体,双方的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

晋商把大同东边的张家口称为东口,大同西边右玉县的杀虎口称为西口。

广义上来说,大同以西的长城关口都可叫西口。

走西口的路线主要有四条:

1)从杀虎口,经过土默特,沿黄河向西到包头;

2)从陕北经榆林,过鄂尔多斯到包头;

3)从宁夏到包头或鄂尔多斯;

4)从张家口,经过土默特,沿黄河向西到包头,这一条路线称为走东口。

这几条路线的总汇集点是包头。

3,晋商的崛起

清朝时期晋商与蒙古的贸易,产生了大盛魁、乔家等著名的晋商。

明清时期,黄土高原的环境恶化,几乎没有森林覆盖,荒漠化严重。再加上明末小冰河的影响,山西农民生活困苦,不得不走西口,出去打工经商。

清朝康乾时期,人口激增,造成了山西巨大的人口压力,部分人口向内蒙迁徙。

击败准格尔汗国后,清朝积极鼓励向内蒙古移民、放牧开垦。

在清朝时期,晋商通过蒙古贸易发展了起来。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走西口是从山西到内蒙,包头一带作买卖挣钱养家胡口。

一曲二人台《走西口》唱出一个个辛酸泪。走走西口指的是山西灾民一路北上,途经右玉县的“杀虎口“一路到内蒙古和河北省坝上地区,主要分布区域是包头,土左,土右旗,达茂,四子王旗,乌兰察布的察右前,后旗及商都,化德等地区。河北省坝上地区主要指张家口地区的尚义,沽源,张北,康保一带,俗称坝上高原。因这里多是草原 ,且地广人稀,适合逃难的人开荒或打工生存。慢慢地山西的居民与本地的居民融合,形成了新的居民。走西口是一部苦难史,与二人台的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二人台现在主要分布在晋冀蒙陕四省交界地 ,辐射人口3000万,是二人台的发源地和拓展地 。二人台 属地方性剧种 ,以方言为主,这几个地方方言基本一致 ,走西口的过程 也就是这四个省居民交互融合的过程。

《走西口》的时间从光绪年间开始,但时间主要在民国初年,也与张库大道的贸易发展有关,一部分流浪的西口人,迫于生计,与驼队为伍,离家别口,做起了生意,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勉强糊口,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这是广义的走西口。也有以张家口之分一说,俗称“出口外”,坝下和山西的逃难人群 纷纷离家到坝上地区谋生,开荒或打工 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我的故乡康巴诺儿草原,这里汇聚的人口正是走西口来的人口。具体地说,我的爷爷,姥爷分别来源于坝下万全地区,我们这里的爷爷辈多数来自于山西天镇,浑源、灵丘等地,典型的是二号卜乡西土城现有居民,来于民国初年 成分以上四省十三县。这里正是走西口来的人的目的地或栖息地,多数人的老家还在山西或口里,直到现在还和老家的亲人互通有无 有的走口的山西老人还健在。所以这里的人常唱二人台,也被称为二人台的故乡。

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这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口迁徙移动的现象。其中,走西口是清代以来陕西、山西人迁徙到西口地区谋生的代名词。



西口最初是指大同以西的杀虎口,后来变为以归化城为中心的绥远地区。

在清朝以前,这里都是蒙古游牧民的地盘。在清朝以后,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民,来到此地佣耕、贸易和定居,使得原本的游牧 社会 ,逐渐演变成半农半牧 社会 ,甚至在有些地区,例如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右翼、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几乎都成为了农业的世界。

随着人口组成的调整,原本以蒙古盟旗为主的口外行政建制,逐渐演变为旗厅并存、蒙汉分治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走西口也催生了一些文化的现象。清代以来,民间涌现出大量歌颂走西口的歌谣、故事。例如:

从歌词中,我们可以当时的生计艰难是迫使老百姓走西口的原因,西口以外的世界已经成为拥有好收成的乐土。




以上就是走西口的 历史 简介。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 历史 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我们要尊重史实,既是对 历史 的负责,也是对后人的负责。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 社会 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从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看,山西人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走出山西杀虎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 历史 。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区,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的内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 社会 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 多元化 社会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真正的走西口就是从河曲县的水旱码头西口古渡到内蒙,杀虎口出关的只是右玉县一带的当人,经大同县张家口出关的人主要还是大同县本地人,通过河曲县水旱码头西口古出的人有,河曲县,偏关县,保德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宁武县,原平县,忻州,一直到太原,晋中,吕梁等地都走河曲西口古渡去内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