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兰花花原名姬青芳的故事(兰花花原型)

  • 丶Club_*丶Club_*
  • 影视
  • 2023-04-09 05:18:01
  • -
13年前真实事件改编的剧,让女孩子不敢 低嫁 ,现实比剧还要惨

兰花花是谁

陕北传统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这个被称为普天下最聪明、最美丽的好姑娘,竟被强行嫁给一个“好像一座坟”的周家“猴老子”。但是蓝花花并没有屈服,为了追求幸福,她不惜拚上性命,坚决反抗封建礼教。民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形象。

真实故事是:

兰花花原名姬青芳,小名叫叶子,1919年出生于延安南川临镇街一个农民家庭。她从小就心灵手巧,长的俊秀,到十六岁的时已出脱得端正水灵,亭亭玉立,如出水芙蓉,像雨后马兰花一样惹人喜爱,人们给她送了个绰号码叫“兰花花”。红军中有个战士,他与兰花花一见钟情,偷偷相爱,发誓要死死活活相伴终身,不久两个便发生了关系。因红军奉命过山西东征,红军战士只得和兰花花难分难舍地暂时告别 。

兰花花的父母认为女儿败坏了自己的门风,便托媒人把17岁的兰花花许给临镇后街富户任老五的的小儿子任小喜,兰花花不从,在父母的威迫下响吹细打抬进了任家。任小喜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后因在宜川抢劫杀人被处决。第二年,兰花花又被父母强迫嫁给了临镇一个姓石的富户人家。石家用的小子生得十分丑陋,满脸大麻子,他看上了兰花花的美貌,不惜花钱把兰花花买去妻。兰花花在石家受尽折磨,她日思念自己的红军情人。因精神过于苦闷,终于在1942年正月病死,死时24岁,留下一女一男两个孩子。

红军战士东征胜利后回到陕北,得知兰花花被迫嫁人,非常难过,但又怕给兰花花带来麻烦,故也没敢去看望兰花花,只有苦在自己心里。以后又听到兰花花病亡,悲痛欲绝,一病不起。在医院治疗中暗自构思怀念兰花花的相思之歌。出院后,他恰好又转业到固临县(今延安市临镇)文教科当科员。不久又调到固临县小学任教导主任。他还朝思暮想兰花花,便把在住院时编的兰花花歌曲整理出来(全长84句),把任家改为周家。教学生娃娃和村民演唱、传诵。《兰花花》很快在固临、延安、宜川、绥德等地传唱开来。后经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迅速传遍了陕甘宁边区和大江南北。全国解放后,唱遍了新中国,也传到了海外。

希望能帮上你~望采纳~

什么是民歌调兰花花?

《兰花花》是中国陕北地区的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讴歌

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兰花花(蓝花花)。

[img]百年前,震惊上海滩的名妓被杀案

蓝花花的故事是什么?

蓝花花确有其人故乡在延安

带着对蓝花花故事的憧憬,记者来到距延安市区85公里的临镇,探访蓝花花其人其事。

“我活了80多岁,也走过很多地方,再没有见过比蓝花花长得俊俏的。她不是一般人,她是仙女下 凡。”这是现居临镇,小时候曾与蓝花花一起上学的84岁的老八路路瀛对蓝花花的评价。谈起蓝花花,老人神采飞扬,“她生得漂亮,桃花色,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蓝花花是‘盖临真’,就是临真数她好”。歌里说的一十三省数她好,其实是指全国,因为当时红军共走过全国13个省。

路瀛说,蓝花花名叫姬青芳,小名叶子,祖籍榆林米脂县姬家峁姬家岔,清朝时姬家逃荒至临真村,定居下来。1919年5月4日,姬青芳就诞生在这里的姬家大院土窑洞里。“我年龄比姬青芳小好几岁,两家还沾点亲戚,平时对她以姐姐称呼。”在他的记忆里,蓝花花不仅长得天仙般漂亮,而且绣得一手好花,说话声音动听。当时蓝花花在固临县(当时临真村隶属固临县)女子学校上学。

“姐姐平时穿粗布衣服,耳朵上戴着耳坠,梳着长长的单辫子,辫梢系上铃铛,再加上裤脚的铃铛,缠的小脚,走起路来叮叮响,她走路很好看。”路瀛老汉说,当时临真的小伙子们都非常迷恋蓝花花,但都没机会与蓝花花说话,反而是比蓝花花小好几岁的他倒是能搭上话。“她是个很正派的人,和男同志说话都一本正经。所以一些说她不好的传言都是胡说的。”

路瀛老人说,1935年冬天,红25军部分部队驻扎在临真,当时著名作家周扬也随军来做调查工作,曾见过蓝花花。蓝花花去世后,就是周扬编撰出来的民歌《蓝花花》。

随后,在路瀛老人的带领下,记者分别找到了蓝花花曾经居住过的土窑洞、学校和蓝花花与丈夫石志英的合葬墓地,那些旧址已经破败不堪。“这些地方现在都已经卖给个人了,可能很快就要拆了。”说这些话的时候,老人很失落。

后人忌谈蓝花花

据了解,蓝花花和石志英婚后生下一子,取名石彩,石彩共养育了6个儿子。

记者辗转找到蓝花花的长孙石天仑夫妇,在一个稍显阔气的院落里,摆放着4张台球桌子,夫妇二人带着4岁的外孙女坐在一张台球桌上吃饭。见有人来访,石天仑笑了,他说,近年来,他已经记不得有多少人为了奶奶的事情来找他了。记者表示想要看看保存在他手中的奶奶的照片,“你们来的目的我很清楚,但不好意思,照片被我弄丢了,你们什么也不要问,我什么都不会说。”

据石天仑夫妇介绍,他们兄弟6人共生了10个儿女。谈到兄弟6人的生存现状,石天仑淡淡地说:“我们6兄弟生活得很好,老六现在已经在延安买了房子,家里也供出了几个大学生。”

“我现在靠这几张台球桌挣点零花钱。”石天仑指着几张台球桌笑着说。近年来,他专心供正在山西上大学的儿子念书,另外帮女儿带外孙女。

当记者再次提到当年他爷爷和奶奶的事情时,石天仑缄默不言。但石天仑的妻子却在一边说,提起他们爷爷,别说丈夫心里难过,就连她都想掉泪。爷爷生前不许别人在他面前唱《蓝花花》,因为他认为歌词里一些内容与当年事实不符,是对奶奶的不敬。“奶奶去世后,爷爷一直没有再娶,他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抚养儿子石彩,然后又一手将6个孙子教育成人,直到1995年去世。爷爷可是个好人,不信你们去打听。”即便如此,夫妇二人始终不愿提及奶奶一个字。

当地欲为蓝花花申遗

郭海军介绍,近几年,国内外媒体聚集宝塔区,对“蓝花花”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提升了临镇的知名度,全国有关“蓝花花”的各种版本的影视剧、舞台剧和话剧多达百余部,尤其是东北作家何苦在延安、榆林驻扎3个月,写出30万字的20集电视剧本,据称此剧目前正在筹拍中。

“相比之下,留存在我们本土上的‘蓝花花’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岌岌可危。”郭海军表示,目前,“蓝花花”仅存的几处故居,因为没有引起后人的重视,即将被拆迁,特别是蓝花花早年曾上学的固临县女子学校校舍,至今原貌保存完整,还有埋葬“蓝花花”的墓穴等。现存的有关“蓝花花”的知情人仅不足5人,并都已经进入老年状态,应该尽快搜集口头资料。“作为宝塔区文化瑰宝和人文资源的蓝花花故居,应该尽快加以保护和利用,否则,后人只能从小说和戏剧里了解蓝花花了。目前,我们已着手准备‘蓝花花’的申遗工作。”

尽管“蓝花花”的后人对“蓝花花”的故事讳莫如深,尽管有关“蓝花花”当年的遗物、遗迹等越来越少,但文化部门及有关文艺界人士,仍然对蓝花花的故事饶有兴趣,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为“蓝花花”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努力着……

蓝花花的故事是怎样的?

蓝花花确有其人故乡在延安

带着对蓝花花故事的憧憬,记者来到距延安市区85公里的临镇,探访蓝花花其人其事。

“我活了80多岁,也走过很多地方,再没有见过比蓝花花长得俊俏的。她不是一般人,她是仙女下 凡。”这是现居临镇,小时候曾与蓝花花一起上学的84岁的老八路路瀛对蓝花花的评价。谈起蓝花花,老人神采飞扬,“她生得漂亮,桃花色,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蓝花花是‘盖临真’,就是临真数她好”。歌里说的一十三省数她好,其实是指全国,因为当时红军共走过全国13个省。

路瀛说,蓝花花名叫姬青芳,小名叶子,祖籍榆林米脂县姬家峁姬家岔,清朝时姬家逃荒至临真村,定居下来。1919年5月4日,姬青芳就诞生在这里的姬家大院土窑洞里。“我年龄比姬青芳小好几岁,两家还沾点亲戚,平时对她以姐姐称呼。”在他的记忆里,蓝花花不仅长得天仙般漂亮,而且绣得一手好花,说话声音动听。当时蓝花花在固临县(当时临真村隶属固临县)女子学校上学。

“姐姐平时穿粗布衣服,耳朵上戴着耳坠,梳着长长的单辫子,辫梢系上铃铛,再加上裤脚的铃铛,缠的小脚,走起路来叮叮响,她走路很好看。”路瀛老汉说,当时临真的小伙子们都非常迷恋蓝花花,但都没机会与蓝花花说话,反而是比蓝花花小好几岁的他倒是能搭上话。“她是个很正派的人,和男同志说话都一本正经。所以一些说她不好的传言都是胡说的。”

路瀛老人说,1935年冬天,红25军部分部队驻扎在临真,当时著名作家周扬也随军来做调查工作,曾见过蓝花花。蓝花花去世后,就是周扬编撰出来的民歌《蓝花花》。

随后,在路瀛老人的带领下,记者分别找到了蓝花花曾经居住过的土窑洞、学校和蓝花花与丈夫石志英的合葬墓地,那些旧址已经破败不堪。“这些地方现在都已经卖给个人了,可能很快就要拆了。”说这些话的时候,老人很失落。

后人忌谈蓝花花

据了解,蓝花花和石志英婚后生下一子,取名石彩,石彩共养育了6个儿子。

记者辗转找到蓝花花的长孙石天仑夫妇,在一个稍显阔气的院落里,摆放着4张台球桌子,夫妇二人带着4岁的外孙女坐在一张台球桌上吃饭。见有人来访,石天仑笑了,他说,近年来,他已经记不得有多少人为了奶奶的事情来找他了。记者表示想要看看保存在他手中的奶奶的照片,“你们来的目的我很清楚,但不好意思,照片被我弄丢了,你们什么也不要问,我什么都不会说。”

据石天仑夫妇介绍,他们兄弟6人共生了10个儿女。谈到兄弟6人的生存现状,石天仑淡淡地说:“我们6兄弟生活得很好,老六现在已经在延安买了房子,家里也供出了几个大学生。”

“我现在靠这几张台球桌挣点零花钱。”石天仑指着几张台球桌笑着说。近年来,他专心供正在山西上大学的儿子念书,另外帮女儿带外孙女。

当记者再次提到当年他爷爷和奶奶的事情时,石天仑缄默不言。但石天仑的妻子却在一边说,提起他们爷爷,别说丈夫心里难过,就连她都想掉泪。爷爷生前不许别人在他面前唱《蓝花花》,因为他认为歌词里一些内容与当年事实不符,是对奶奶的不敬。“奶奶去世后,爷爷一直没有再娶,他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抚养儿子石彩,然后又一手将6个孙子教育成人,直到1995年去世。爷爷可是个好人,不信你们去打听。”即便如此,夫妇二人始终不愿提及奶奶一个字。

当地欲为蓝花花申遗

郭海军介绍,近几年,国内外媒体聚集宝塔区,对“蓝花花”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提升了临镇的知名度,全国有关“蓝花花”的各种版本的影视剧、舞台剧和话剧多达百余部,尤其是东北作家何苦在延安、榆林驻扎3个月,写出30万字的20集电视剧本,据称此剧目前正在筹拍中。

“相比之下,留存在我们本土上的‘蓝花花’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岌岌可危。”郭海军表示,目前,“蓝花花”仅存的几处故居,因为没有引起后人的重视,即将被拆迁,特别是蓝花花早年曾上学的固临县女子学校校舍,至今原貌保存完整,还有埋葬“蓝花花”的墓穴等。现存的有关“蓝花花”的知情人仅不足5人,并都已经进入老年状态,应该尽快搜集口头资料。“作为宝塔区文化瑰宝和人文资源的蓝花花故居,应该尽快加以保护和利用,否则,后人只能从小说和戏剧里了解蓝花花了。目前,我们已着手准备‘蓝花花’的申遗工作。”

尽管“蓝花花”的后人对“蓝花花”的故事讳莫如深,尽管有关“蓝花花”当年的遗物、遗迹等越来越少,但文化部门及有关文艺界人士,仍然对蓝花花的故事饶有兴趣,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为“蓝花花”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努力着……

电子科技大学 成电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