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编辑部的故事是哪年拍的(编辑部故事全部演员)

  • 师傅又被抓走啦师傅又被抓走啦
  • 影视
  • 2023-04-13 04:02:02
  • -

1991年拍摄,1992年播出。《编辑部的故事》描写6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描写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这是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剧中的调侃、幽默、讽刺、戏谑,开电视系列片之先河,它的出现,拓展了中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BtamZl-KeBcLQo1l3YrPw

?pwd=l61w 提取码:l61w

《编辑部的故事》是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本片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热门话题,以《人间指南》杂志编辑的几位年龄不等,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热心助人的编辑贯穿全剧始终。

故事独立成章,诙谐幽默,妙语连珠,使人捧腹,引人深省,正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东西南北万象难收,一间平平常常的屋,几位忙忙碌碌的人;一本热热闹闹的书,几颗实实在在的心;有意人间指南,无奈人各东本,有意替人分忧,无奈心事难移,说不出是苦是甜,分不清是我是你,生活是辆不停的车,大家都得往上挤,生活是条漫长的路,手携手我们走下去。

编辑部的故事是1991年拍的。

《编辑部的故事》描写6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描写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剧中的调侃、幽默、讽刺、戏谑,开电视系列片之先河,它的出现,拓展了中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

该剧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赵宝刚、金炎执导,王朔、冯小刚编剧,吕齐饰演陈主编、葛优饰演李冬宝、吕丽萍饰演戈玲、侯耀华饰演余德利、张瞳饰演刘书友、童正维饰演牛大姐等。

《编辑部的故事》第一次在电视里把文件语言、报告语言、政治语言倾泻在世俗之事、男女之事、凡人小事上,处处反差和笑料,着实新鲜过瘾。套用一个术语,这叫反讽。《编辑部的故事》在迎合和巩固社会主流话语的同时,又每时每刻都在嘲笑和解构着它。

过去人们闻之肃然的高调、见之心惊的上纲、掏心掏肺的讴歌,在剧中全成了另一种味道,全成了不着调的笑料,全没了杀气和力道。这自然和人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的心态吻合了,自然和“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回”的时代节拍同步了。

1992年完成拍摄的
葛优还因此获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影帝桂冠

编辑部的故事》剧情简介
《编辑部的故事》描写一个叫《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里,6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描写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剧中的调侃、幽默、讽刺、戏谑,开电视系列片之先河,它的出现,拓展了我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

故事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热门话题,以《人间指南》杂志编辑部的几位年龄不等,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热心助人的编辑贯穿全剧始终。故事独立成章,诙谐幽默,妙语连珠,使人捧腹,引人深省。正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东南西北万象难收,一间平平常常的屋,几位忙忙碌碌的人;一本热热闹闹的书,几颗实实在在的心;有意人间指南,无奈人各东西;有意替人分忧,无奈心事难移,说不出是苦是甜,分不清是我是你。

编辑部是社会中最活跃和最善思考的部分,彼此之间的同事关系不但能使角色道出中国的难言之隐,还能展示中国不同阶段知识分子状态。以对话为主的《编》浅入深出,没有因为妥协受众而调整,至此人们很长一段时间将编辑部看成是最有思维、望尘莫及的精神境界,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敢言。

该剧共25集,目录如下:

第1集 谁主沉浮(上)
第2集 谁主沉浮(下)
第3集 我不是坏女孩 (上)
第4集 我不是坏女孩 (上)
第5集 侵权之争 上
第6集 侵权之争 下
第7集 水淹七军
第8集 小保姆
第9集 一朝权在手
第10集 无中生有
第11集 歌星双双(上)
第12集 歌星双双(下)
第13集 甜蜜的腐蚀
第14集 飞来得星星
第15集 吃不消(上)
第16集 吃不消(下)
第17集 谁是谁非 上
第18集 谁是谁非 下
第19集 寻子记
第20集 胖子的烦恼
第21集 有人好办事
第22集 人工智能人
第23集 娶个什么好 上
第24集 娶个什么好 下
第25集 人民帮人民一把 21年

《新编》开播面貌迥异 只因时代变了
“时隔20多年,《新编辑部故事》带着与经典旧作毅然“决裂”的全新面貌与观众见面。已经播出的六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浮夸、颠覆、娱乐化、重口味,有人称赞欢乐新潮,有人则感慨荒腔走板变了味,难以接受……其实,今天再苛求重温王朔式幽默的旧梦已不现实。采访了老版“编辑部”的总策划和新版的导演郑晓龙,发现两个风格样式天壤之别的作品,其实创作初衷、思路、流程都没变。改变的是我们的时代。”
王朔的中短篇小说《谁比谁傻多少》、《修改后发表》、《懵然无知》为一个系列,讲述的是一个编辑部内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塑造了于德利、李东宝、戈玲等几个经典人物形象。这几篇小说可以说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经一度热播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的雏形。几篇小说的故事都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热门话题。
“老编辑部”出炉幕后
“哪里有个编辑部的样子,整天就知道瞎贫”
其实,1991年的《编辑部的故事》从最初策划到最终走红,经历的波折远比《新编辑部故事》“悬”得多。那年《渴望》大火,闲置的摄影棚需要新项目利用起来,有两个方案,一是《皇城根》,一个是郑晓龙提的《编辑部的故事》。最终决定上“编辑部”,一是希望创新,系列喜剧的样式中国电视还没有,二是希望“说一些想说的话”。
“老编”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过审查。郑晓龙先请思想比较开放的北京广电总局的老局长张永经做艺术顾问,有人劝张永经,“不要拍,别晚节不保”,但张永经力排众议,“老编”得以立项开拍。
《编辑部的故事》刚播出时一度争议非常大,特别是老年观众对王朔式的语言幽默不接受,“哪里有个编辑部的样子,整天就知道瞎贫”。但中青年观众却开始街谈巷议,议论纷纷,后来专门出过对话集,争相模仿剧中人物的对白,“最终是中青年观众把这个片子带起来了”,郑晓龙说。后来郑晓龙筹拍《北京人在纽约》,姜文找到他说,“看了《编辑部的故事》,没想到电视剧能拍成这样,你的剧我一定要演。”
“新编辑部”十年难产
如果照着王朔路子写,永远写不出来
《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以王朔为主,冯小刚等人为辅,今天来看堪称中国喜剧的豪华阵容,当年他们也是才华横溢正当年,剧本诞生行云流水非常顺利。先是到友谊宾馆开策划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人物,先说李冬宝,又说有个跟李冬宝若即若离的女孩戈玲,精灵古怪,还有抠门的刘书友和一天到晚老想挣钱的余德利,大家都很想讽刺一下当时无处不在的“马列老太太”,就有了牛大姐……之后讨论要说什么,每一集一个话题,罗列了20多个,各自领几个回去写,最后王朔写的用得最多,冯小刚也有六七集。拍摄的时候剧本已经非常成熟,王朔和冯小刚式的京味调侃很圆熟,演员基本上照着本子演就一气呵成。
有“老编”的成功垫底,“新编”的立项和播出一路绿灯,但它核心的创作过程却要艰难许多。郑晓龙筹备了近十年,编剧换了五六拨都不满意,“十年前开始写‘新编’剧本,周星驰式的无厘头还没出现,喜剧样式的解放程度还没这么大。最初也瞄着‘老编’的风格创作,但一直都不行。后来我跟编剧说,不要再想王朔和冯小刚,如果照着王朔路子写,永远写不出来。喜剧是往前发展的,放开了去想象,之后才有了新的剧本。”从王朔式京味幽默里解放之后,话题的选择又遇到难题,哪些是可以说的,哪些是想说而不能说的,哪些是点到为止即可的。有意思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老编辑部”的话题有的在“新编”里仍然被沿用,比如世界末日。郑晓龙说:“老版有一个话题是‘星星撞地球’,讲不相信科学,但主要是批评唯心主义;新版中的《再见,2012》就不是这样了,我们新的认识是,如果不善待地球,不注重环保,地球早晚要毁灭,比原来又往前走了一步——地球毁灭是有可能的。”
“编辑部”情结不死
这个筐引起社会讨论和思考,对现实有帮助
在当今的市场化环境下,郑晓龙拍情感剧、情节剧可以名利双收稳赚不赔,但《甄嬛传》之后偏偏选择了《新编辑部故事》。他说:“现在做电视剧的人都主动回避现实,远离话题,因为审查是个麻烦事。这就造成现实题材越来越少”。他的编辑部“情结”不死,是因为坚信社会生活不断有新话题新问题产生,编辑部可以当个筐,引起全社会的讨论思考,“这是对现实有帮助的。”
问题是,观众看的是《爱情公寓》之类纯粹为逗乐而逗乐的喜剧,还有《生活大爆炸》这样的重口味美式喜剧。比起当年,笑点变高。另外,现代人议论社会话题的公共渠道已经非常多元快捷,一部电视剧已无法复制当年《编辑部的故事》那种全民发笑和讨论的效果。“老编”靠语言逗乐即可,更多是让人会心一笑;要使出十八般武艺,凡是能够产生喜剧效果的方法都使用了,除了保留语言喜剧的优势,无厘头、荒诞、后现代、黑色幽默、相声贯口、小品、载歌载舞都放进去,这也是“新编”跟“老编”比起来,变得面目全非的根本原因所在。
对于播出后观众的“不适”,郑晓龙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他承认,很多喜剧是为笑而笑,“新编”也有很多。“但我比较放心的是,至少它的内容跟现实结合得很紧,是大家关注的。比如明星过度炒作、麻辣评委、幸福指数、鉴宝收藏、选秀热、上市热、学区房、女人整形等,有了这些有现实讨论性的话题,即便说我们胳肢人,观众仍会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