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历史上真的有血滴子吗()

  • fly划过的星空fly划过的星空
  • 影视
  • 2022-12-25 05:08:24
  • -
 “血滴子”是一种传说始于清朝雍正时期的暗器,能在百步之内敌人毫无防备之下,迅速取下对手的脑袋;此外,还传说是雍正组织的暗杀机构.但是这种暗器的真实性让人怀疑,因为只记载在各类稗官野史与民间传奇中,真实的器物并没有出现过。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8月20日,雍正白天还可以处理政务,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亡。由于死亡非常突然,于是在官场,在民间,便产生了种种猜想和传说。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吕四娘报仇削取了雍正首级。这个吕四娘是谁?为何要取雍正的头颅?原来民间传说雍正皇帝篡改康熙帝的遗诏,登上皇位。雍正登基后在民间流传出真相,雍正组织暗杀队命名为“血滴子”,“血滴子”的成员都是在江湖上非常有名气的剑侠,武功极高,凡是在民间传说或者撒布流言者,杀无赦。
  当时,一个湖南秀才曾静因对清政府不满,上书陕西总督岳钟祺(岳飞的后裔)策动反清。之后,胤禛就此事大做文章,对案犯严加审讯,广肆株连,牵连出浙江文士吕留良文字狱案。曾静、吕留良等人被满门抄斩。吕留良的孙女,年仅十三岁的吕四娘幸免于难。当她得知全家惨遭雍正杀害,悲愤填膺,四处学艺,巧逢高僧甘凤池,四娘拜之为师。甘授吕四娘飞檐走壁及刀剑武艺。
  后来,吕四娘设计潜入干清宫,刺杀雍正,把削下头颅提走。民间盛传雍正大葬时只得以金铸头代之,葬于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宫。这毕竟这是个传说,但是雍正真的组织有一支特种部队:“粘杆处”。“粘杆处”一开始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原来雍正还没登基前,他住的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很多高大的树木,每逢夏季,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雍正就命侍卫操杆捕蝉。 有是有,但不是影视中所表现的那样,真正的血滴子也许会让你惊掉下巴,血滴子组织实际上是清朝宫内专门清除那些啄食花草树木的鸟类的一种机构,所有成员皆是宫内的太监。 其一:

这血滴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或者说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完全没有记录可循,所以也没有人知道,也所以值得研究。
这血滴子是雍正皇帝的特务系统所使用的一种武器,这种武器杀人的方式,是专门把人头从人的脖子上取下来。
可以使人头和脖子分开的武器很多,大刀砍、利斧挥,都可以达到目的。而这个血滴子却不是寻常的武器,从可以看到的记载中,它在使用的时候,是“放出去”的。然而它又不是可以“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的飞剑。
它使用时,和目标的距离不会太远,把血滴子放出去(或者是抛出去),它会把目标的头罩住,然后割下目标的头,再收回来。割下的人头,就在血滴子里面被带了回来,所以被害的目标,就成了无头尸体,十分恐怖。
这血滴子的使用过程如此,可是它的具体形状如何,又如何一下子就可以把脑袋割下来,现在已经没人知道。
由于这些故事都很动人,所以曾不止一次被拍成电影。电影和说故事、写小说不同,是要有具体形象给人看的,于是电影工作者就各凭想像去创造。于是我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有的血滴子像一顶草帽,有的血滴子像一个鸟笼,有的在放出去的时候会“呜呜”怪叫,有的会旋转,有的有许多牙齿一样的利刃,有的有像照相机快门一样的装置——“喀喳”一声,人头分离。

其二:

雍正秘制血滴子其实是毒药

雍正秘制血滴子其实是毒药

年前侠小说及电影盛行,所演者有满清乾隆、雍正间事。尤其是雍正为王子时代,准备夺取王位,罗致侠士剑客供他驱使,又炼就种种毒药暗器。这种异说传闻,衍绎起来自然容易引人入胜。雍正用来诛锄异己的暗器之中,相传有一种名叫血滴子者,小说家说起来最为神异,其物是一革囊,将活人放到裏面,不一会就化成一滩血水。这虽未免过甚其辞,但雍正以身为专制帝王的权势,既然立意实行特务式血腥统治,制造几种新式的杀人武器,自然是极有何能的。据可靠的说载,「血滴子」确有其物,裏面所贮者为一种极毒的毒药,这种毒药系用毒蛇的毒液混合一种毒树的汁液炼成,一滴就令人通身溃烂而死,故称「血滴子」。

炼制这种毒药主要原料的树汁,是一种名为「撒树」的树汁,这种树是出产在广西边境深山中的。苗人所用的毒箭,箭簇上所敷的「见血封喉」的毒药,就是用撒树汁熬成的。苗山并没有撒树,他们要用重金向土人购入。雍正曾有密谕给广西巡抚,要他暗中寻访这种毒药,并研究熬炼和解毒的秘方,可知说雍正用这来炼制血滴子,是有相当根据的。

按雍正就位后,曾下密旨给广西巡抚李绂,要他在广西寻找一种毒树汁。从他的谕旨裏,可以看出雍正本人对这种毒药的性能及用途,已有相当认识。他的密旨这麼说:「近闻贵州诸苗之中,獞苗之弩最毒。药有二种,一种草药,一种蛇药。草药虽毒,熬成两月之后,即出气不灵。蛇药熬成,数年可用。但单用蛇汁,其药只能溃烂,仍有治蛇之药可医。更有一种蛮药,其名曰「撒」,以此配入蛇汁熬箭,其毒遍处周流,始不可治。闻此「撒」药,系毒树之汁,滴在石上凝结而成。其色微红,产於广西泗城土府。其树颇少,得之亦难。彼处猎人暗暗卖入苗地,其价如金,苗人视为至宝。

「尔等可著人密行访问此树,必令认明形状,尽行砍挖,无留遗迹。既有此药,亦应有解治之法。更加密密遍处访询,如有解毒之方,即便写明乘驿奏闻。」

雍正这道密旨是在雍正三年下的。他对於广西的苗人所用毒药,知道得这麼清楚,可知他平日必有注意这类东西。野史说四王子的血滴子如何厉害,杀人不留痕迹,正可证明他对於毒药早已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其三:

血滴子的制作方法

前言
血滴子秘史

"烛影斧声,千古之谜。"这种皇位更替时发生的刀光血影,骨肉相残的事例,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了。传说,清朝的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他在作皇子的时候,交结了一些江湖上的侠客。平时,大家互相切磋武艺,使雍正练就了一身高深莫测的功夫。他还和这些兄弟一起,发明了一种叫血滴子的暗器。据说,这是一种半圆形的东西,内藏一圈锋利无比的快刀,用时就把它扣在对方的头上,开动机关,就把人头轻易地割下了。雍正Kao着这件暗器真是走遍江湖无敌手。康熙皇帝对此极为不满,认为这不是皇子所为。他立下诏书,将皇位传给他最喜欢的十四皇子。但雍正心中早就窥视皇位,又岂容他人占有。于是他与舅舅隆科多合谋,毒死了康熙皇帝,又将诏书上的"十四子"改为"于四子",这样他就成为大清的新天子了

历史上是真的有血滴子的,据传说血滴子是一种让人谈之变色的暗器,它在抛出去之后启动机关就可以轻易地取下敌人的头颅。那么既然是能取下一个人头颅,那么肯定它就得有一个头的那么大。由于这么大的暗器很容易就被人发现了,就达不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了,所以九子夺嫡时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血滴子最早出现在四阿哥手下一个叫粘杆处的部门中。在九子夺嫡这场戏里,有一个非常善于隐忍的人,那就是最后当了皇上的四阿哥。四阿哥平时非常喜欢安静,在他的府里几乎听不到任何一点声音。府里的人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非常安静,这人安静可以理解,毕竟人是可以听懂命令的。

那么一些鸟虫什么的又是怎么保持安静的呢?它们又听不懂人话该怎么办?于是四阿哥就成立了一个叫粘杆处的部门,从此以后粘杆处就专门为四阿哥平时的生活做服务。粘杆处的人们每天拿着一根杆子,到处来粘这这些听不懂话乱叫的动物们。

后来在九子夺嫡的时候,四阿哥招揽了各地的能人异士。把他们也都编入了粘杆处。至此粘杆处从粘不听话动物,变成了粘不听话的人。等到了四阿哥当了皇帝的时候,粘杆处就帮着皇帝粘一些朝堂内外聒噪的声音。只要有粘杆处所到的时候就必然会有血光之灾。人们称之为“血滴子”。

有这个一种武器,但没有小说和电视上的那么厉害。 这个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因为在记录上都有。 历史记载是有的,而且威力惊人,九子夺嫡的时候应该有人使用。 历史上真的有血滴子,而且威力真的是很大。

历史有三层含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扩展资料:

释义

广义狭义

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人类历史在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神人记丑,烧给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发生过的事。

历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自然史。

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对于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历史多半局限于中学的历史课本。以应试为最终目的的历史教育只是强行灌输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推荐看看英国著名史学家卡尔的著作《历史是什么?》,来体会一下更深层次的“历史是什么”。

历史并非经验主义意义下收集材料、提出规律的过程,而是根据经验获得假设、提出解释、并不断修正解释的过程(类似于现代科学),因此历史处于事实和解释的螺旋运动中(“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之间的对话,而是今天的社会跟昨天的社会之间的对话。”)。

历史学家通过了解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而反思自身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对历史进行评价所依赖的目标和价值只能处于历史进程之中而并非绝对和超历史的,而避免相对主义的方式就在于对于其目标而言、解释是否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历史是进步的,不同于生物学意义的进化,进步是无限但并非单一的社会-历史过程;自近代以来,人不断提高了对环境和自身的理解与控制力,并懂得如何避免以此带来的不良后果。

历史事实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历史总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中折射出来的。并非所有的过去的事实都会成为历史事实,历史事实的选择取决于历史学家自己。历史学家的偏好、研究意图、研究方法和偶然因素都会影响历史学家选择历史事实。

所谓“历史”,它包含有三层意思: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对过去的事的记载;人的历史认识。本文论述了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区别,并阐述了历史科学概论课程的结构。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历史。“历史”这个词,在我们口里和笔下不知出现过多少遍。但是,我们真的清楚“历史”这个词的意思吗?我们清楚地想过“历史”是什么吗?

什么是历史?

我们常说、常写、常想的“历史”这个词,实际上不止一种意思,但我们常常不大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随手举几个词典上的例子:英文的History,《牛津大词典》有九种解释;中文的“历史”,《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有四种解释;《辞海》和台湾的《中文大词典》、日本的《大汉和辞典》均有二种,我们不去一一列举了。我们通常的用法中,“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指过去的事,第二种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第三种是人们意识中的过去。

(1) 先说第一种,历史是过去的事。

这种用法,例如: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历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占有一段时间,也就是说都有其历史。不仅限于人类,大至宇宙(现在认为它有120—150亿年),小至基本粒子(10-6—10-23秒),都占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也就是说都有其历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就是人类的历史了(个人、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世界)。

雇佣劳动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说的不是一个事件,或事物,而是一种现象,一种关系。

这座房子的历史不长——物体。

医生要了解病人的病史——某个人某些方面的状况。

历史的经验——从人们对某些历史事实的认识中总结出来的东西。

总之,大大小小,方方面面,各色各样的事物都在时间中占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地位,在时间已经逝去的那一段,就是它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表述形式,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最早解释。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甲骨文中“史”作“”是象形字,象一只手拿着一个东西,和“事” 或不分或略有区别()。史、事相连。甲骨文中有“历”字,作“”,指经历、历法,表示经历的一段时间,下面是一个人脚印,似乎是指人的经历,即今天繁体字的“历”。历、史连用,事再注入时间观念,成了一个词“历史”,指经过的事。历、史合为一辞,似乎晚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和历史,意思一样,但史的意思更宽一些,还包括了写史的人。甲骨文的史,是人名,是记事的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这个记事者,也是人,即史官、史家。

说历史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表述形式,不错,但并没有完全表述“历史”的内涵。“事”通常被看成是“事件”(event),那是历史中有头有尾,轮廓清楚而且是显眼的东西。但历史中的有些东西不好说是事件,例如关系、现象、心态、过程等等。所以说历史是过去的事,应该包括了过去的事件、事物(物体现象)、事态(形态、结构、过程)、事情(包括非物质的心理现象)等等。

但是,这样讲也许还不够,尽管历史的“历”已经显示了时间的因素,但人们往往注意的是“过去的它是什么”,而不一定注意到“过去的它是什么”,即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它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常是从静态的角度如同看照片那样看历史事物,而不是从动态的角度如同看电影那样看历史事物。换言之,历史的事物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活动,而不仅是 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着。因此,我想,比较更确切的提法是:

历史是过去的事物活动的过程。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历史,但我们通常说的历史是人的历史,因此,也许更应当说:

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

这里包括了大至社会形态、国家、民族,小至个人生活的喜怒哀乐的无穷无尽的、各色各样的、此起彼落的事件,事物、事态、事情的形成、发展、转换、变化、结束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或者可以叫做“本来的历史”(历史是不是客观地存在过,是不是仅在我们的意识中存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就这样认定了,也有人会反对,这里先不去讨论)。说它叫“本来的历史”,那就有“非本来的历史”,下边马上就会讲到。“非本来的历史”与“本来的历史”是相对而言,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还要注意,这个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处在过去的时间段上,时间是不可停止,也不可逆转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我们无法使它再现(这也是一个问题,历史会不会重演?这到以后再谈)。换句话说,对我们来说,那个客观存在过的“本来的历史”已经不再存在了。(这又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过程来说,本来的历史不存在了,但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还以这样那样的形式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是我们认识过去历史的一种极重要的资料和手段。这点我们下边再说)。我们必需也只能依据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它的“载体”(不是它本身),或者说,经过一种中介来认识它。这就是有关历史的记述及今天留下来的过去的遗存。这中间最重要的是文字记载下来的过去的历史,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写的历史”。这样,我们就有了不是本来的客观存在的历史的“非本来的历史”。这是“历史”一词的第二种意思。即:

(2) 历史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

或者说,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的记载。

这种用法,例如:

我们读历史。

我们在上历史课。

这里不是指我们在读那一去不复返的客观存在过的历史,它已不存在了,那是没有法子读的。我们读的是记载那一去不复返的“本来的历史”的历史书。或者是听教师讲那一去不复返的本来的历史的历史课。

又如:

《史记》、《宋史》,信史。

这里指的是某一历史著作,有当时人写的,也有后世人乃至现代人写的。被西方人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他的关于希腊波斯战争的著作就叫《历史》,西汉司马迁写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中国通史名字就叫《史记》[2](历史记载)。《孟子·离娄上》:“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即用文字把齐桓晋文之事记载下来,这种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文字记载就是史,象《春秋》之类。前述《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注引《吴书》,“博览书传历史”,这里历史和书传一样,都是“览”的,指的是书,即历史的记载。

在中国,历史和历史记载是一个词,英文也是,都是History。在德文里则是不同的词,称过去发生的事为“Geschichte”(历史),而撰写的历史则为“Historie”(历史记述)。

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就是根据对过去历史的记载来了解那个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的。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过去历史的,是通过别人对历史的认识来认识过去的历史的。这是一种间接的认识,即通过一种载体、中介来认识本来的历史。

说我们是通过历史记载来认识历史,如果仅仅指文字还不够全面、准确,还需要做三点补充。

第一,我们说的历史记载,不仅包括文字,也应包括图象和语言,如口头叙述、录音、图画、照片、电影、电视、光盘、数码等等。

这种历史的记载,除了有目的的以历史为对象的记述外,还应当

包括当时人们并非以传述历史为目的而是应现实生活需要而记录的东西,如档案、帐册、公文、契约、书信、日记,乃至书籍、文章、文学、艺术作品,它们有的以原来的实物形式留存下来,有的以传抄、印刷、复制的形式传留下来,这些东西是当时人作的,而不是后人写的,也没有经过后人意识的加工,与专记历史的书不一样。它们在反映历史的真实程度上,往往超过后来对历史的撰述,即属于所谓的第一手材料。

第二,历史记述之外,还有实物,即留存下来的过去的遗物。如遗址、墓葬、建筑、器物等等。这些东西上有些有文字和图象,那就兼具记述和实物两种作用了。留存的历史实物,不是那活着、运动着的过去历史,但可以反映那活着的过去历史的某些东西,也是认识过去历史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除了上述两类,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还通过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认识能力、认识方法和认识技术,这些知识、能力、方法和技术是历史地积累形成的。这里先不讲它,以后在讲历史认识论时还要提到。在这里要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历史的东西,它们是现实的一部分而不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它们又确是历史在现实中的存留、延续和变形,这是我们可以直接接触、认识和体验的。可是,谈认识历史时常常容易忽略了这点,以为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就只是来自过去历史的东西。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容易讲清楚,我们到讲历史认识论时再说,这里只提一下。

这样,过去历史的“载体”或认识过去的“中介”,就从“写的历史”或“历史记述”扩大到包括过去遗留的实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的东西,即把记载的“载”,不仅理解为文字的记述,而含有“载体”的意思。它们都是认识历史的凭借资料,可以说它们都是“史料”。

我们是生活在历史之中,每个人都有一段历史的经历,这是我们自己记忆中的历史

历史是很难定义的两个字,有很多不同分类方法,从相对的层面来讲,有学术历史与通俗历史,有历史哲学与历史考据,有正史和野史。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说文解字》

历史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我们承续祖先遗志的载体。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马克思主义提出唯物史观,其学说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野史即所谓的与正史相对的民间编纂的历史,其大部分是根据传闻、神话等编写,有的具有真实性,而有的则有待考察。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