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化> 作文> 正文

纪录片《古蜀瑰宝》观后感(古蜀探秘)

  • 为你写诗为你写诗
  • 作文
  • 2023-05-26 10:08:01
  • -
三星堆遗址考古背后有哪些故事 纪录片 古蜀瑰宝 来揭秘

史前人类迁徙简况整理

        (一)

    距今6600万年前,第五次物种大灭绝。距今700-600万年,人与猩猩在非洲分家。距今370-300万年,南方古猿阿法种,人属动物的祖先出现。距今240-160万年,人属能人种出现,是第一个被划为“人属”、肯定具备制造石器能力的物种。距今190-150万年,人属匠人种出现,能够制造复杂石器。

    200万年以来,非洲的原始人类在内部迁徙、取代和交融的基础上,利用约20次冰河期的间冰期不断进入欧亚大陆,比较显著的至少有三次。200-100万年前,第一次走出非洲,如亚洲直立人(与非洲匠人极为相似)。70-50万年前,第二次走出非洲。进入中东、欧洲的是尼安德特人,进入亚洲、东南亚的是丹尼索瓦人(一个支系可能有直立人的基因)。当时,另有罗德西亚人、海德堡人、弗洛里斯人和非洲的其他原始人类存在。10万年前,第三次走出非洲,为现代智人。

    史前时期,有直立人、丹尼索瓦人、现代智人先后在东亚地区生存,可以推测气候变化极大地影响到他们的发展。先到者因寒冷期而处于衰弱残存状态时,后来者已趁着温暖期开始扩张。在竞争甚至战斗中,会有前者的余众成为后者先头的食物,但也存在基因融合,甚至传递到今天, 总体呈现出基本以“完全取代”为主、“多地区进化附带杂交”为辅的特点 。同时,后来者抵达地域的范围大小,受到先到者抵抗势力强弱的影响。

    ——2022年4月30日—5月1日。相关基础资料来自袁越《人类的终极问题》第一部分。

        (二)

    单就现代智人来说,10万年前走出非洲,在中东地区用了3-4万年与尼安德特人竞争,吸收了其1%-4%的基因。之后,一支向西于4万年前抵达欧洲,灭绝了当地的尼安德特人。 向东迁徙的现代智人至少有两波。

    第一波于6万年前从中东沿古海岸线进入东南亚(寒冷期海平面相对低,以下提及的海岛当时可能与亚欧大陆有陆路连接),又消灭了丹尼索瓦人,吸收了其4%-6%的基因。其中,主要包括Y染色体单倍群C、D原始人类(简称C型人、D型人)。

    (1)C型人有一部分抵达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和美拉尼西亚诸岛,即大洋洲原住民(棕色人种)。另一部分到达亚洲东北部,转而向西进入西伯利亚大草原,成为蒙古高原原住民,其中一支穿越白令海峡,成为美洲原住民。

    (2)D型人有一些到达安达曼群岛、马来西亚群岛、吕宋岛、本州岛、北海道和库页岛。一些成为青藏高原羌、藏和川甘交界白马氐的一部分。

    鉴于C型人分布更广,推测是被驱赶到了更边缘的陆地和海岛,而后来的D型人占据了从东南亚到东北亚的沿海地带。丹尼索瓦人可能先与C型人发生竞争,余部退入青藏高原,后来又在D型人打击下融入其中。

    第二波主要是O型人,4-3万年前进入东南亚,3-2万年前进入东亚,取代C、D型人成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体人群。

    推测O型人将D型人赶上了青藏高原、东南亚至东北亚的海岛,在全新世大暖期之前已占据沿海,并进入长江、黄河中游地区。在北方推进到蒙古高原,与当地C型人后裔相遇。

    还有N型人可能经中亚东进(因未见其驱逐O型人的材料),先战胜蒙古高原的C型人,一度成为中国东北的主要人群,之后迫于O型人的压力迁徙到东西伯利亚至北美洲北部一带(N型人与今天的因纽特人非常相似)。

    但C、N型人在中国北方仍有大量分布。Q型则在晚近才经中亚进入中国西北地区。

    ——2022年4月30日—5月1日。相关基础资料来自袁越《人类的终极问题》第一部分等。

        (三)

    距今1万年以来气候转暖,以O型人为主体的东亚各史前文化先后进入新石器农业社会,逐渐转向基本定居,形成北方以黍作为主、南方以稻作为主的局面 ,北方主要有大地湾(甘肃)、裴李岗(黄河中游)、北辛(黄河下游)、磁山(华北)、兴隆洼(内蒙及东北)等文化。南方主要有彭头山(湖南)、城背溪(湖北)、仙人洞(江西)、河姆渡文化(长江三角洲)等。

    当时各史前文化都在向周边辐射扩张。以大地湾文化为例,可看作是O型人在东亚北进的偏西一支,既在当地延续(大地湾二、三、四期文化),又东进关中—中原(仰韶文化),还向西发展(马家窑文化)。后来,马家窑文化的一支由岷江上游进入成都平原。

    再以长江三角洲史前文化为例,则是O型人在东亚北进的偏东一支,除了在本地兴盛(河姆渡文化和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还持续沿古海岸线北上,直至于内蒙古、辽宁地区,融合形成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这种持续北进形成一条弧形玉器兴盛带,大致以近海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带为主要范围,其文化在新地域融合变迁之中,基本保持着薄胎黑陶、猪龙玉器以及重纹饰的特点(龙的造型产生早期应与驯养猪有关)。

    同时,长江三角洲史前文化也向西影响湖北屈家岭文化,甚至及于四川盆地。还向西南发展影响到广东曲江石峡文化。仰韶文化也对长江中游地区造成影响。

    ——2022年4月16日初稿,4月30日—5月1日、5月7日修改。相关基础资料来自袁越《人类的终极问题》第一部分等。

    (四)

    近1万年长江三角洲逐渐扩大,在该区域发现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距今8000年至7000年)等原始文化遗址,为稻作农业背景,会用独木舟。因海平面在距今11000-7000年之间上升,推测以上原始文化湮灭于海侵,遗民迁徙至高地生存。

    之后,以钱塘江为界,在以南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出现河姆渡文化(距今7020-5020年)。在以北的太湖平原出现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使用釜形炊器、玉器。

    海平面在距今6000年后下降,还出现若干寒冷期,继马家浜文化而起的崧泽文化(距今6000-5300年)原始部落逐渐向低处迁徙。具有择高地、筑高台居住的习惯,改釜形炊器为鼎形,崇尚玉器,被称为“良渚文化之源头”。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距今5800-5300年)、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和浙江嘉兴南河浜遗址,是崧泽文化时期的三大聚落核心。

    距今6000年以来,江浙地区原始文化合流,波及淮北—浙南之间。

    距今5300年良渚文化出现,营建王都,刻画神人兽面纹“神徽”,逐渐形成玉礼器文明,在环太湖流域建立了“神王之国”。延续至距今4200年,其核心区湮灭于气候变暖导致的融冰洪水和海平面上升,余众扩散和融合明显。

    之后,有钱山漾文化(距今4200-4000年),处于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之间。还有广富林文化(距今4300-4000年),受到龙山文化强烈影响。

    ——2022年5月6-7日,资料来源于纪录片《良渚文明》等。

    (五)

    全新世大暖期最大的变化是降温和海平面下降的影响,迫使各部族向低海拔地区或南方迁徙,与原住部落发生战争,史前文化开始急剧整合,进入父系社会。

    在新冰期,竞争最激烈是在黄河下游地区,东渐的仰韶文化、南下的红山文化、西延的龙山文化逐鹿中原 。反复较量中,东进部族胜出,主导了华夏融合。

    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受降温的影响,开始反向发展,进一步向西、向南推进,在禹及之后的时代进入中原,是为龙山文化,相当于东夷部落。与华夏部落遭遇后,先臣服于夏,后崛起为商。东夷一些部落并不顺服于商朝,到商朝末期才被平定。嬴作为东夷部落一支,西迁至秦陇地区。

    近一半现代中国人的三位“超级男性祖先”(分别出现在6800年前、6500年前、5300年前)应当都属于O型人,并可能分别属于这三个史前文明,推测是三者分别进入父系社会后的强力首领。

    ——2021年4月25日初稿,2022年5月7日修改,如兰之州。原稿主要为《拙说先夏四千年(补记一)》。

        (六)

    新冰期结束时,中华夏和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的格局基本出现。

    在黄河中游地区,更北方的游牧畜牧部族大量进入,取代齐家文化发展出寺洼文化,在以西地区有辛店、卡约文化(大致是戎、羌、氐等活动范围),以北地区后来有四坝、沙井文化,属于月氏、乌孙范围。大致是西戎部落和北狄部落。

    在黄河下游地区,华夏部落建立夏朝。其东部存在大量东夷部落,其西部和北部受到西戎部落、北狄部落的影响。

    在长江中游地区,以华夏部落从中原南进为主,还包括良渚文化溯长江向西拓展、龙山文化从山东向江汉平原败退等成分,逐渐与当地部落融合形成南蛮部落。在成都平原,属宝墩文化后期,受良渚文化和夏文化、商文化等影响进入三星堆文化时期。

    在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凋零,东夷部落向南发展,影响到广富林文化等。之后华夏部落南下,如大禹后裔建立越国、杞国、缯国、褒国,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吴国,在当地又融合兴起了新的文化。

    因为主要受到中原崛起之后持续南向开拓的压力,这种反向迁徙趋势应当波及到了云南、西藏地区,影响到中南半岛及印度。梵文对中国的称呼及之后的cina和sina应与之有关。

    ——2022年5月7日修改,如兰之州。原稿主要为《拙说先夏四千年(补记一、二)》。

    (七)

    距今5300年,具有马家窑文化背景的氐人先民从陇南、甘南出发,南下岷江河谷地。有茂县营盘山遗址(距今5300-4600年)。之后进入成都平原,有桂圆桥遗址(距今5100-4600年),受到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史前文化影响,引入水稻。随即发展出宝墩文化(距今4500-3750年)。其中,主要有宝墩古城遗址(距今4500-4300年)、高山古城遗址(距今4500-4000年)。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或为传说中的蚕丛时期。

    宝墩文化在发展中,过渡为三星堆文化(距今4800-3100年)。受到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青铜器方面)。同时,通过三峡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交往密切,还受到良渚文化(特别是玉器方面)、石家河文化(特别是人像纹饰方面)的影响。或为传说中的柏灌、鱼凫、杜宇时期。

    三星堆文化后继以金沙文化(距今3200-2600年),或即十二桥文化。此为西周初期的古蜀国,由来自贵州的濮人建立,或为传说中的开明时期。

    战国时期,古蜀国以北有秦、以东有楚进取,发展受到限制。古蜀国末期还在汉中分封了苴国,又与巴国争战颇多。巴国原处于汉水流域,后南迁重庆周边。秦曾与古蜀国争夺汉中未果,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兵攻灭巴蜀。灭国后,古蜀国王子泮率一支蜀人自川西南下云南,抵达越南红河流域建立瓯雒国,其发展阻碍了秦在这个方向的进取。

    史前时期,四川盆地向北进出陇右,向东北进出汉中以至宝鸡、关中和商洛,向东进出江汉平原以及向南进入云贵的道路均已开辟 。西周初年,有北出至宝鸡参与伐商的(弓鱼)国。东向的发展从夏至商,最后在荆南寺文化时期抵达江汉平原。尤其以南向路线为主要,距今4000年前已能经云贵进入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以及中亚。

    ——2022年4月15日初稿,4月25日、5月7日修改,如兰之州。原稿主要为《拙说先夏四千年(补记二)》。相关基础资料来自纪录片《古蜀瑰宝》、杂志《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4月下册)。

[img]

《古蜀瑰宝》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古蜀瑰宝》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pwd=t8id 提取码:t8id

《古蜀瑰宝》

导演: 刘玉龙、梁碧波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2-04-05(中国大陆)

集数: 3

片长: 40分钟

四川广播电视台对于史前古蜀文明的生动梳理和崭新诠释,以四川三星堆为原点,通过4k超高清影像呈现60余位专家的学术观点和最新的研究成果,重走古蜀文明的发展之路,勾勒出距今5100年到2600年间古蜀文明的形成脉络。收起   

纪录片 古蜀瑰宝 亮相央视,揭秘你不知道的古蜀文明

文化纪录片《古蜀瑰宝》杀青!这样的纪录片有何意义?

大型文化纪录片《古蜀瑰宝》共三集,每集25分钟,该片聚焦20世纪人类伟大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宝墩遗址,探究神秘历史,对话上古文明,充分延展记录的触角,拓宽古蜀文明的深度与厚度。在拍摄手段上,该片使用4K超高清影像,全面呈现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这样的纪录片有何意义?

一、这样的纪录片有何意义?

纪录片将通过集中展示古蜀文明,让世界了解四川,吸引更多人走进四川。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古蜀文明独具魅力。 将有力助推古蜀文明文化内涵与价值的挖掘,助推古蜀文明和巴蜀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影像传播方式,进一步弘扬天府文化、延续巴蜀文脉,增强四川文化软实力、影响力、竞争力。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川大杰出教授霍巍还特别建议,川台要抓住现在三星堆正在进行新发掘的契机,记录搜集好素材,为今后创作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纪录片打下基础。而在此次《古蜀瑰宝》中,应该多展示这些宝贝发现的细节,修复的细节,考古学家是怎么发掘的,这些内容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二、这部纪录片意义是什么?

而为了解开巴蜀文化瑰宝中所蕴含着的独特密码,《古蜀瑰宝》摄制组用了一年多时间,调研采访了国内知名专家40多人,吸纳众多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及学术观点,深度挖掘古蜀文明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此外,《古蜀瑰宝》是继《蜀道风流》《三国的世界》《沉银追踪》、“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文化精品力作。主创团队表示,将有力助推古蜀文明文化内涵与价值的挖掘,助推古蜀文明和巴蜀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三、《古蜀瑰宝》是一部怎么样的纪录片?

据悉,大型文化纪录片《古蜀瑰宝》共三集,每集25分钟,该片聚焦20世纪人类伟大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宝墩遗址,探究神秘历史,对话上古文明,充分延展记录的触角,拓宽古蜀文明的深度与厚度。在拍摄手段上,该片使用4K超高清影像,全面呈现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让世界了解四川!文化纪录片《古蜀瑰宝》都讲述了什么?

考古是为了见证历史发现,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有着巨大作用的,当然其中很多文明,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因为没有详细的相关资料,并且没有类似的介绍,所以我们不得而知。这不为了让世界更多的了解四川,于是拍摄了一部文化纪录片,该纪录片叫做古蜀隗宝,而其中主要集焦的是人类考古文明的发现,主要有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宝墩遗址,以动画的方式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读懂四川文明,而明白其中的深度以及其所有的厚度。这样对于大家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对于古老的传统文明已经忘却和遗失,那么在哪里可以让我们重新感受其中的精气神呢。

首先就是对应的书籍和对应的纪录片,所有相关的传统文明精神以及现代发现,都会将其装订成册或者拍摄成一定的纪录片,当我们需要重温经典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寻找其中的书籍资料或者通过相关的视频影像,就能重新了解了,这样对于我们自身的意识以及认识都会有着非常大的提升。

其次是通过去一些博物馆或者遗址近距离现场感受,为了保存这些古老文明,在很多地方对于这些文明的遗址都会有所保留,我们可以到其现场去感受一些,这样就能够更加真切的了解到文明的博大精深,当然可能有些遗址无法保留,那么对于其中的重要文物,则会在一些博物馆之类的里面有所陈设,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渠道博物馆对此进行感受和了解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老一辈的经典和传承之中有着很多可以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是一些好的东西我们也要坚持。

从三星堆出发追溯文明脉络,纪录片 古蜀瑰宝 3月30日起央视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