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化> 作文> 正文

人物形象作文250攀登者简短感悟(攀登者打动人的情节)

  • 烧热眼睛的灬黑色|止住灬喉咙的干渴烧热眼睛的灬黑色|止住灬喉咙的干渴
  • 作文
  • 2023-07-04 16:20:01
  • -

攀登者影片观后感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整理的攀登者影片观后感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攀登者影片观后感作文1

冲着吴京去看的点映,看完了在打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平心而论这片子不算烂片,它要是不叫攀登者叫珠峰之恋之类的名字也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议。我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吴京站立于大地之上(人形高达是这样的)。但它是根据饱含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真实故事改编,这片子拍得对不起那些伟大而坚韧的原型人物们。编剧绝对跑偏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这样一个献礼片要加这么多基本无用甚至拖后腿的感情戏。这些感情戏非但没能丰富角色的性格,而且还给人物塑造造成了打击。

在影片中这种严酷的环境下,满脑子粉红泡泡是很不合时宜的,甚至可以说搞不清状况。而这些角色,按理说接受了严格训练和专业培训的角色,不观察周遭就贸然行动导致自己和意中人遭难,攀登至关键地段为了和恋人通信更加清晰擅自离队,通知气象的变化时哪怕自己已经不适合传达了还要在可能误传的情况下和恋人通话到死。我不明白导演和编剧是出于什么考虑让人物形象和剧情设计为了感情戏做出这种牺牲的。整个叙述的重点就是偏的。60年的攀登完全可以加重戏份。现实原型的留氧气瓶最后奇迹生还的事迹不够好吗?不够感人吗?这种情谊和意志不够动人吗?

曲秋林和方五洲两人的嫌隙也没有用心地处理,他们解散了,重聚以后就开始生分。在没有解散前应该就给他们一个因为摄像机冲突的戏份,成品的铺垫我个人觉得不够。这条线如果用心拍了是可以作为影片的骨子的。两个演员都演的很好,应该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但这个矛盾匆匆就结束了。

我觉得很关键的一个部分,人员的选拔导演和编剧居然提都没提。只能说他们根本搞不清重点。训练部分也是沦为了感情戏的背景。70年代3次登峰,第一次的作用仿佛就是刷刷感情戏,让杨光能有个出场场合和退场理由。我无法理解那个烫伤。水在那种地方沸点是不高的。我甚至无法理解杨光这个角色的意义,他在故事里先是一副重点人物的样子上场,然后莫名其妙的下场。请问这个角色是来干嘛的?因为需要把演员塞进去所以设置的角色吗?听说他的原型是夏伯瑜先生,老先生为了帮助一位丢失睡袋的藏族同胞而导致小腿截肢。又是一位辜负了原型的角色。编剧显然缺乏这样的同情心,无法理解这种牺牲精神和动人关怀。要给人物找理由,上珠峰是为了爸爸,让睡袋是因为不小心导致队友受伤。

何必呢!你不能理解,难道就不能接受它,尊重它吗?

第2次登峰明明到了第二台阶,李国梁都说了继续,然后半点没交待他们怎么没有登顶成功。说起李国梁,我怀疑他和编剧有仇。他顶着这么个名字,跟老一辈说该我们接棒了。结果临门一脚突然就牺牲了,还是要方五洲来。太讽刺了。编剧写的时候没觉得哪里不对吗?

另外一个问题是画音不同步,大部分口型是对不上的。这使得我观影时有点出戏,因为并不是所有演员的台词处理得都很好,杨光因为老喜欢说一些偏书面的台词,又不同步,给我一种轻浮感。

唉,一路写下来,我国是多么缺好导演和好编剧啊!这影片的演员不差了,题材也非常好,最后出来的却是这幅样子!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攀登者影片观后感作文2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攀登者》。登世界屋脊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没有坚强意志,是登不上去的。

电影讲述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据说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经过九死一生,终于来到了珠峰峰顶。当时上去的有三人,她们把国旗塞到手电筒里埋了起来,还带回了两块化石,一块是古代的蜗牛,另一块则是三叶虫。

当时他们的摄影机在救一名队员的时候丢失了。所以很多西方的科学家都不认可中国登上了珠峰,但是他们并不在意。他们觉得不需要所有人知道他们登上了珠峰。

他们里有一名队员叫方五洲,他在登山队解散以后去一个锅炉房干活,有时也会去村子里代课。直到有一次,一个是同学质问他我们到底有没有登过珠峰。方五洲感到对他打击很大呀!他就一直呆在锅炉房里干活,一直不愿意出来。

后来中国登山队又重新组对,他们三人被请了过去。一名当副指挥,一名当队长,另一名当后勤队队长。

他们经过了日复一日的训练,每次训练都十分的辛苦。训练差不多了,他们出发了。

他们在第一次冲顶的时候,首先经过一个有许许多多冰柱组成的地方。很像我的世界里的冰刺平原。全国这里到了一个很窄很窄的山脊。上面常年刮着大风,有的时候能把人刮出十几米远。

他们到达2号台阶的时候已经天已经很夜晚了,正准备扎营休息的时候,这时刮来了十级以上的大风,他们的帐篷都被吹飞了。队长方五洲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上第二节梯的梯子拿了出来,拼在一起,然后绑了一块儿石头。便爬到了梯子上,准备借此休息一会。没想到大风还是刮不停,他们人都快被吹飞了。坐在上面一上一下的,简直比过山车还颠簸。随着风吹,他们一上一下的,绳子就在石头上摩擦,不久就被上面的棱角磨断了,他们飞了出去。要不是他们的队长及时跳到另一块岩石上绑住了梯子,那后果不堪设想。不过在这一晚上,有一个人把自己的下半部分的睡袋割给了别人,所以她的腿被冻伤。最后右腿没有保住。

经过和风雪奋斗,但第一次他们登山还是失败了。他们只好等到第二个窗口期。但是第一次失败撤退的时候方五洲队长受伤了。所以第二次登山的时候不是方五洲带队的,是另一位队长带队,他还是一名摄影师。当他们登到第二台阶的时候,刮来了一阵大风,一个队员的氧气瓶被刮掉了,正好砸到了队长的脸上,队长一下就被打了下去了,掉到岩石下。三个人去救他,但他们都往下的滑。终于在队长快掉下悬崖的时候队友抓住了他。这时悬崖上的岩壁快裂了,他就把摄影机交给了其他队员,割断绳子,自己掉下悬崖。队长牺牲了,保住了其他队员生命。但第二次登山又一次的失败了。

他们回去积极准备,第三次登山的时候,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牺牲一名队员的情况下终于登顶了。

三次登山,牺牲了两个人,伤了好多好多人。充分说明登上珠峰很艰难的,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那些登山勇士们没被这些困难吓到,一次又一次向上攀登,最终他们成功了!

我想,我们学习远没有登珠峰艰难,只要具有他们一点点品质,把学习学好,不是太简单了吗!

攀登者影片观后感作文3

《攀登者》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一部电影。1960年,3名中国登山者首次从最艰难、最危险的北坡登上了世界的珠穆朗玛峰。然而,由于某些客观因素,这个“首次”攀登的记录没有被国际社会认可。15年后,1975年,9名中国登山者再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以中国人的行动成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做到了西方人认定做不到的事情!

电影《攀登者》中有一段描写1960年中国登山者在北坡8000米以上的某个路段,靠搭人梯登上悬崖的过程。因为搭人梯不能穿布满钉子的登山靴,所有攀登者就只能光脚踩在同伴的肩背。最终导致攀登者因冻伤失去了十个脚趾和半个脚掌。这是一个真实的细节,这位攀登者名叫屈银华。在观影过程中,我发现他无论身处何处都得拄着根拐杖,经常站不稳。这样一位为了攀登梦而毫不退缩,鼎力前行的追梦人,可想也是激励了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还有一句让我印象颇深的,一位攀登队队长说的话:“攀登对于那些无知的人来说,是地狱,但对于我们这帮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天堂”。它同时也在证明梵高的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过路的人只看到烟。”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在追梦的途中,你得接受他人的`偏见,甚至是冷嘲热讽。

影片中,攀登队在向珠穆朗玛峰进发的时候,也遭受了许许多多灾难性的困难:暴风雪,雪崩,冰裂……每一个都足以致命,前前后后将近牺牲或严重受伤十余人,攀登队前队长甚至为了保存完整的录像证明,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摄像机的存在,尽管如此,中国登山队仍然继续完成祖国任务,在物资短缺,窗口期为时不多的情况下,中国登山队不断地创造奇迹,不但成功登顶,还准确测量出了珠峰高度,也是中国高度!这告诉我们:远大的目标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就算命运不公!

很多人都一直有个疑惑,登山对于那时的中国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说,跟祖国的声誉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的声誉都背负在中国登山队身上了,为什么呢?珠峰不仅仅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它关系到领土归属、国家的国际形象,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攀登精神的体现。据我所知,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与尼泊尔发生了一次争夺战,对象是珠穆朗玛峰,尼泊尔一直不承认珠峰是两国的国界,找了很多的借口,其中一条就是既然珠峰北侧是中国的领土,那你中国人怎么不登上去留下证据,而尼泊尔人已经冲刺了南坡登上了珠峰,因此登上珠峰成为了国家的政治任务,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登山运动,而是为了宣示国家的主权,保卫领土重要事件。为了能够登上珠峰,中国组建了自己的登山队。历时两个多月的艰难险阻终于把国旗插在了地球的点,这一幕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坚强不屈的精神,更加维护了整个国家的威严!这向我们传递的,是要捍卫祖国,捍卫领土的斗志与信念,为了这片领土,我们要把它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攀登者》恰逢祖国成立70周年庆典,它不仅回顾了祖国这70年来走过的一些心路历程,更是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看来,攀登者攀登的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在一步一步向中国在世界的新高度砥砺前行!

攀登者影片观后感作文4

爱情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可能是朝夕相对的甜蜜,也可能是生离死别的不舍,但究其根本,都是彼此认同、相互期盼回应。70后成长到及笄与弱冠之龄时,大多处在中国跨越了艰难时代而欣欣向荣的时刻,遑论在繁荣富强中成长的80后与90后。所以,我们很多人对“奉献”的感受,始于“养儿方知父母恩”,对爱情的认知,来自“陌上少年足风流”。

但是经历过创业以及创业过程中共同承担责任、经历磨难的团队,对于为了追寻共同的理想而奉献自我,一定感同身受——只因都是过来人。不同于军警队伍的纪律、服从,这种源于爱情的奉献精神是无需教导而自发产生,并且支持自身克服各种艰难而矢志不渝勇往直前。徐缨对于方五洲的感情,正是这样:方五洲对于攀登的情结,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对于徐缨的感情,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方五洲没有诉诸于口,但是借着登山笔记,含蓄地表达了心意。这是那个年代爱情的样子,也是最符合以攀登为毕生追求的方五洲的表白。

徐缨是另类的“不爱红妆爱武装“,在那个年代,她不仅接受了方五洲带回的珠峰化石,也足够勇敢地在临去苏联进修时要求方五洲的表白。徐缨对着逃之夭夭的砸窗键盘侠大喊的时候,发泄着最后的不甘,说出了她不忍对方五洲施加压力却满腹委屈的话语。这一点小小情绪化是一个女孩子的人性,但未掩盖徐缨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操——试问有几个人,能够为了支持所爱的人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中继续追寻前途未卜的梦想,放弃朝夕相对而选择远渡重洋到未知的环境与期限中锤炼自己的技能,学成归来不改初心,毅然决然奔赴他身边去共同奋战?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管鲍之交的矢志不渝,在任何时代的洪流中,始终闪耀着知己的光辉——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原来是基于彼此理解与信任支持!

红颜知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小说中的明月心之于公子羽,历史上的武曌之于李治,可遇而不可求。在《攀登者》中,方五洲何其有幸,与气象学家徐缨相识相知。为了这样一位以青春与学识相报的红颜知己,难道他可以无动于衷吗?虽然在爱情与理想需要选择的时刻,方五洲是毫不犹豫的,所以面临必须的抉择时,他放弃了迎接鸿雁传书多年后终于归国的徐缨,因为在那一天他要去重组的登山队报到;但是在徐缨需要帮助的时刻,他孤身一人在雪域中救助她,这诚然是一个血肉之躯的情感选择。虽然这浪漫主义情怀引导了一出雪岭相逢的奇迹,不过鉴于稀有的气象专家组全团失联,经验丰富的登山专家方五洲的采取行动并不违背人性与规律。

虽然徐缨再也无法与她心系十五年的方五洲长相厮守,但她知道方五洲在她的帮助下这次必然登顶,没有枉费她多年在气象学的深耕,那么在临终时必然是感到幸福的。方五洲拿着天线时的求婚,在那一刻已经只是形式——为了同一个理想而共同奋战在一线的两个人,当然是心意相通的,哪还有什么不明白呢?

那块埋在珠峰顶上的化石,是方徐二人的定情信物。方五洲在登顶时带着它,也说明了他对徐缨的认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攀登者观后感范文5篇范文

电影《攀登者》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并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程的精确测量。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攀登者观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攀登者观后感1

首先,《攀登者》不是纪录片,所以,不能用“历史真实”来评判。对于历史素材,剧作有沿用、也有取舍,更有很多虚构,比如历史上1975年那次登顶是比较顺利的,但为了电影的戏剧性,对这次登顶做了一波三折的重新演绎,加入了大量细节和夸张,前后三次冲顶,有挫折,也有牺牲,荡气回肠,这是电影吸引人必须要有的,关键是能否逻辑自恰。

其次,应该说颇为意外的,《攀登者》并不那么刻意煽情!至少,和这个极易煽情的主题相比,电影在大部分时间内的表达都还是内敛的,人物情绪没有故意大幅度夸张,尽管也必然会用到慢镜、配乐等手段,不过大体上还是在以一种骄傲,但不夸耀;凝重,却不卖惨的状态进行讲述。总体来说,电影完成度OK,剧本良好,演员的表演、摄影、服化道都是加分项。

1960年和1975年前后两次登顶珠峰,前一次作为故事背景出现,所以,仅用回忆的方式交代,但短短几分钟,画面信息非常丰富,《攀登者》的开篇完全打五星!在最多20分钟的时间里,就建立了整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无论是细节还原,还是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剪辑迅速、信息量十足!开篇的饱满和跌宕,甚至让人产生“没看够!是不是有点儿太快了”的感觉!不过,这种对比之下,后面第二次登顶的浓墨重彩,就多少显得有些拖沓了……

《攀登者》上映之前,人们的主要期待都是在“演员阵容”上,这一点,确实是“名副其实”,每个人的表演都很出彩。

最出彩的肯定是张译饰演的曲松林!

吴京的方五洲也非常棒,他自己也特别努力,甚至拼命,但这个角色相对于曲松林来说,身上的矛盾冲突没有那么尖锐,人设也更加完美,所以,可能就不如将戏剧冲突集于一身的曲松林那么打眼,让人印象深刻。当然,这种对比不过是毫厘之间,关键是两个角色之间相知相惜、又相爱相杀的兄弟情太耐人琢磨了!

喝酒那场戏里,方五洲一句“你会选择杀了我么?”曲松林一句“完成任务后,我会下去陪你”,将两个人的性格和生死时刻的决断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唏嘘不已,也由此埋下了最后和解的伏笔。如吴京在采访中反复表达过的,两人拍摄时完全沉入了角色中,甚至脱开了剧本,彼此间情绪的对撞和互相成就,让这个片段华彩万丈!

另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片段,是两人最后的和解,只有一个拥抱,只有一句“兄弟”,却让画面产生了极强的冲击力!就像点映当天,张译在回答我提出的关于对“兄弟情”的理解时回答的那样,最简单的动作和语言,反而最有穿透力!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在处理两人关系时,最为激赏的一点,隐忍和克制的表达,力道远胜于煽情!

所以,不得不岔开一笔说下剧中三条明确的感情线——

李国梁黑牡丹:这是处理最到位的一对,微妙的互动、暗生情愫、不知如何表白的羞怯等,都很戳人【插一笔,曲松林那句“我不是针对你,是……珍惜你”,一句话就把曲松林十几年的不甘和期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两人悲剧性的结局相当令人动容,影片也在此时达到了一次情绪释放的高峰,曲松林和方五洲的和解到此也顺理成章。李国梁这个角色很丰满,包括主动要求承担冲顶任务时“我们不能永远生活在你们羽翼之下”的表达,可以说掷地有声!

某种程度上,李国梁这个形象是曲松林在20_年之后的镜像,他用自己的选择回应了曲松林当年对方五洲的心结,算是一次穿越20_年的回答,由此也反证了方五洲当年的选择无误。

杨光赵医生:这一对的表现更为含蓄些,戏份也相对较少,虽然大概率也是悲剧结局,但电影里确实没有明确表达。不知道是不是剧本本身就这么写的,他们之间情感的表达途径,如果以苛刻的眼光考量,多少有点儿问题——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冲顶珠峰的专业性为代价……当然,全片最大的彩蛋也在这里,一定要看电影结尾的字幕哈!

方五洲徐缨:这是电影最着力刻画的一对,全片也是以徐缨的旁白为开篇,最大的煽情点也是在两人之间……但这也是最大的问题!或者扩大点儿说,是香港商业片煽情部分的通病吧。

其实可以感觉到章子怡在努力降低人物情绪表达的烈度,可因为情节设定,还是承担了电影的主要催泪点【很可惜并不怎么成功】。电影中情绪化的表达基本都放在这对身上,特别是冰塔林一段更是浪漫化演绎的极致【已经基本不考虑客观可行性了……】章子怡的表演是交足功课了,但徐缨的人设并不讨喜,因为浪漫和煽情必然影响影片客观和内敛的整体情绪,大概有点儿非战之罪吧!

再次,作为高概念特效大片,冰雪的CG效果是相当不错了,点映那天,北京高达31度,可看着电影画面,还有些瑟瑟发抖。北坳扎营夜遇大风,是很长一段动作+特效的夜景戏,也是徐老怪擅长的……“玄幻”!一瞬间,武功高手既视感,画面漂亮、剪辑凌厉、紧张刺激,但就是和整体的风格有些脱节……作为商业电影,总要让大家看得爽才是,所以也属于避免不了的部分。

一个小细节——方五洲在剧中为了挽救摄影机而被雪崩压在下面,被刨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死了,急救后,他一下子重新苏醒,说“我刚才……歇了一下”。那个场景,看过《战狼1》的朋友们可能都会一秒钟穿到当时冷锋被地雷爆炸波及,几乎死掉的画面里!十几年过去了,冷锋变成了方五洲,而吴京还是那个吴京,有心的话,可以做叠画,相当有穿越感。

极少部分画面的剪辑有点儿问题,转场突兀,甚至感觉跳画面;服化道的年代感加分,配乐也恰到好处,最后随着字幕响起的同名主题曲,非常有感染力!所以说,电影主题音乐,该大气的时候就得大气磅礴,技巧再好、再创新,但和电影的整体调性不搭,那也是费力不讨好!正道而行不代表不会技巧,而是不需要使用技巧,因为“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说两句导演。

虽然看到过不止一次对李仁港过往出品影片的争议,但我其实根本没看过他以前的电影,所以完全没有相关认知,也就谈不上先入为主。仅以《攀登者》而言,李仁港交出答卷不仅是及格的,而且是可以达到良好的。他能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把稍不注意就会滑向煽情深渊的主题,以相对克制的状态表达出来,这一点是挺不容易的。要知道,深入人心的理念,不是靠声嘶力竭的叫喊、口号式的重复,而是在不动声色间扎根内心的。

总之,《攀登者》整体流畅,该有的对峙、浪漫、情绪爆点、一波三折、反转、加分的小细节、最后的升华,一样不缺,总体可以打四颗星!最后一颗星,给我的粉丝滤镜!对,就是这么任性~~~

很庆幸自己在参与此次超前点映前,就已经买好了《攀登者》从点映到正式公映的四刷电影票,这部电影何止值得看,它是值得一看再看!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英雄的崇敬、对信仰的执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也许就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感觉不到,却无时不在!

此生无悔入华夏 千古高风说到今。

攀登者观后感2

今年国庆档三部国产大片《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将在9月30同时上映。距离国庆节还有一个星期,喜欢看电影的朋友们早早就买好了预售票,因为9月30日首映当日票价通常只是国庆期间票价的一半。三部电影题材特色鲜明,主创团队均集结了中国当今影坛最优秀的一批导演和演员,有些演员还同时参与了两部电影的制作。

《攀登者》——为国登顶、寸土不让

根据大众点评网今日统计,《攀登者》有45万人“想看”,观众预期排名第一。

登山是一项勇敢者的游戏,每一个登山人都有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世界屋脊珠穆拉玛峰。和普通的登山爱好者活动不同,攀登珠穆拉玛峰,不但是对登山者体质、耐力和意志的多重考验,还需要队员之间密切的团结合作,这项伟大的运动绝不可能一个人单打独斗。

在今年的《开学第一课》,1975年中国登山队亲历者之一、共和国的同龄人夏伯渝,给同学们讲述了当年“中国梯”的故事。北大7名学子也分享了他们成功登顶珠峰的好消息,成为从北坡登顶珠峰平均年龄最小的登山队。《攀登者》在西藏各地实地取景,真实记录和还原了中国登山队9位队员1975年第一次从北坡登顶世界之巅的历史创举。

《中国机长》——中国民航英雄机组见证奇迹

《中国机长》根据20_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该事件被称为航空史上的奇迹。

20_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从重庆出发飞往拉萨,万米高空中驾驶舱右侧挡风玻璃突然脱落,瞬间副驾驶半个身体被吸出窗外。气温骤降为零下40度,驾驶舱失压,设备多处出现故障,巨大的噪音导致无法接听无线电,只能靠目视水平仪进行操作。在机长刘传健沉着冷静的指挥下,全体机组人员临危不乱,按照标准程序完成了应急处置,最后航班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确保了机上119名乘客的安全。

9月20日,《中国机长》剧组在北京飞往重庆的航班上举办了万米高空首映礼,导演刘伟强、机长的扮演者张涵予带领机组人员和乘客们亲切互动、合影。

《我和我的祖国》——新中国成立后的7个历史瞬间为国庆献礼

《我和我的祖国》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间,人民和祖国息息相关的7个历史大事件,牵起了全民的共同回忆,预告片非常燃。

7个历史大事件由7位导演分别执导完成,全片拥有55位演员的强大豪华阵容,全员零片酬出演。相信影迷们都希望能够在这部巨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演员。

攀登者观后感3

地点珠峰,海拔8800多米,没有补给,氧气消耗殆尽,有人艰难攀爬,最后登顶珠穆朗玛峰。 你一定会觉得这种剧情只会在好莱坞电影里出现:“氧气瓶都不够续命的,居然还带那么多累赘,嫌自己命长吗?太扯了。” 但如果说这是史实呢? 这就是史实,真的有那么几个人在体力,补给,氧气都消耗殆尽的情况下,带着一大堆非补给品登顶珠峰,他们是中国第一支珠峰登山队,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登山队。 只存在于电影中的剧情却早在几十年前就被前辈们实现。而且登顶珠峰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挑战人类的极限,更在于他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也必须是中国国土。

珠穆朗玛峰差点不属于中国,珠峰的主权是争来的,只因五星红曾旗飘扬在珠峰8844.43米的巅峰,中国才拿到珠峰北坡的归属权。 这便是《攀登者》的故事背景,《攀登者》国内定档9月30日,第二天便是建国70周年庆典,与《建国大业》,《建军大业》这类致敬英雄、致敬时代的电影不同,《攀登者》像一道杠杆,用一群“小人物”的故事,撬动了一个大时代,更重要的是,它的故事本身就足够精彩,堪称国民级“免检电影”。

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20_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换言之,登顶珠峰,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任务。 1961年10月5日,边界谈判结束,中国得到了珠穆朗玛峰北坡的归属权。 这几年来,国内的电影市场开始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多的商业大片遭遇滑铁卢,甚至投资多少钱,亏本多少钱,时代终于站在了愿意用心拍电影的人的身边。

主演阵容中,有拍出《战狼》和《流浪地球》的吴京,有影后章子怡,有《红海行动》的张译,有实力演员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甚至连成龙大哥都来友情出演,有这么多愿意用心拍电影的演员背书,加之厚重的故事背景,对于《攀登者》这部电影,或许我们可以期待它将成为又一个爆款作品。 更让我心中为之一暖的是,《攀登者》关机仪式已经在珠峰大本营成功落幕,特别邀请了1975年第二次登顶珠峰的登山英雄桑珠,两代“攀登者”合影,一起讲起了过去的故事。

20_年,同时也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对于我们来说,《攀登者》或许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它是一次国民精神和商业大片的完整重合,因为这个故事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能够从积贫积弱再度走向强大。 既然已经知道那些近乎泯灭在历史中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又怎能忘记呢?

攀登者观后感4

距离10月1日还剩十天左右,准备在国庆档上映的三部大片《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也都分别开始了各自的宣传。每一部影片都是大咖云集,每一部影片都让人期待不已,这个时候比较艰难的就是观众们了,究竟是该选择哪一部好呢?

这三部影片中,关注度最高的应该要属由吴京领衔主演的《攀登者》了,中国电影票房第一人带领着中国十几位实力派演员征战珠峰,这个看点就已经足够吸引无数的影迷去期待了。最近,《攀登者》中的主演们也是到处在宣传着自己的新片,也都分享了一些各自在拍摄时候的趣事。主演之一的王景春最近就透露,自己与《攀登者》中的另一位主演井柏然之间特别的缘分。

说到井柏然,年轻一些的朋友们应该都认识,是当前国内最炙手可热的演技派小生之一。出演了不少影视剧作品,《捉妖记》、《后来的我们》等等,很多作品都是叫好又叫座。而王景春大家可能就会有些陌生了,相信很多人都是看过他的作品,但叫出来名字,要知道人家可是柏林电影节的影帝哦!

那么王景春与井柏然究竟有着怎样的缘分呢?这个缘分还要说到十年前的一部电视剧《女孩冲冲冲》,这是二人的第一次合作,二人在剧中饰演的是同学。然后二人的第二次合作就要追溯到20_年的电影版《盗墓笔记》了,二人在电影中,井柏然饰演的是闷油瓶,王景春饰演的则是吴三省。

熟悉《盗墓笔记》原著的都知道,闷油瓶的真实年龄是比较大的,但是现实中,还是跟另一位男主吴邪称兄道弟,算是平辈吧!吴邪要叫吴三省三叔,虽然闷油瓶不会这么叫,不过吴三省要比闷油瓶长得老已经成为了大家认定的事实。

所以,王景春与井柏然算是从同学辈经过了八年之后变成了现在的叔侄辈,这个落差还真的有点大呀!这次《攀登者》已经是二人的第三次合作了,目前二人饰演的身份还没有公布出来,所以这次在《攀登者》中二人又会是什么样的辈分还不得而知。

其实生活中的王景春也确实比井柏然要大个16岁,叫叔的话,确实有点过了,叫声老大哥绝对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落差,主要还是以前饰演过同学这个经历给闹的。这样说来,既然有这样一位实力派的老大哥,井宝可要多跟老大哥取取经,请教请教如何成为一名影帝。毕竟像影帝这样的殊荣,是对于一个演员演技方面最大的认可。井宝未来可期哦!

攀登者观后感5

最近吴京又上了热搜,与其他的艺人不同,他这次上热搜跟结婚、走红毯之类的活动都没有关系,他是因为自己的拍戏过程上了热搜,为了拍好即将上映的这部片子,他戴上了夹板拍戏。吴老师算不上什么小鲜肉,但是却永远有一批自己的"死忠粉",毕竟他的演艺实力让人不得不佩服。

最近他正在忙一部九月底就要上映的大片《攀登者》,这部片子讲述的是一个为国攀登珠峰的故事,为了可以还原出电影最真实的感觉,拍摄过程中他甚至戴夹板拍戏,这些小小的细节让更多人开始期待起了这部片子的上映。

不过这些年里,吴老师的作品一直都不算特别多,但是只要是他的片子,都是精品。曾经很多人以为他会像很多从影多年的老演员一样,慢慢的就转型了幕后,不再像以前一样在荧幕前那么拼,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实力像大家证明,只要自己有能力,那么就可以得到认可。为了拍摄到自己想要的片子,他敢倾家荡产地投入,就凭这一点,他也比别人更配得上如今的这份荣誉。

很多观众都在吐槽,太多的流量型艺人在拍戏时候让人感觉看了十分麻木,根本没有代入感。而且很多片子的剧情也是越来越相似,让人感觉一点新意都没有。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局势之下,吴老师抓住了观众的心。大家觉得没有新意,他就自己导演选择剧本;大家觉得演员不行,他就亲自上场自导自演。

正是因为可以把握住观众的需求,所以他的抗票房能力越来越强,只要演员表里有他,观众们都很愿意买单,因为大家都很信任他的实力。比起那些从一开始就泡在演艺圈大染缸的演员们不同,吴老师原来居然是武术班出身,他的家庭氛围也离不开武术的影响,所以他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武术了,后来还参加了很多与武术相关的活动,甚至还拿过不少在国际上都很有名气的大奖。

后来还进入了市区里的武术队。本以为他的人生应该是成为一个武术界的奇才,为国家的武术行业注入新血液,可是没想到最后兜兜转转他却意外进入了演艺圈。那个时候的他在师傅的推荐下,第一次参演了一部电影。正是这次神奇的体验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其实武术和影视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在当时很多武打类的片子,很多导演都一直在寻求合适的替身演员,毕竟演员们都是没有武打的功底的,所以只要跟武打有关的片子,一般都需要寻找合适的武打替身。

吴老师那个时候就是利用了这个市场需求,得到了很多的片子的参演机会,虽然别人觉得他那个时候很顺利,但是其实他背后的心酸却很少有人知道。那个时候的他作为替身,虽然说薪酬的确是不低,但是他每天都在受伤,为了拍出片子里最真实的搏斗的各种高难度场面,他都是一点不含糊亲自上阵,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甚至为了拍好一个镜头,他可以一直被别人用木板打,最后自己动都动不了。

很多人觉得他的成功似乎来得有些突然,可是一切鲜花掌声哪里会来得那么容易。那些年受过的伤,全身上下的医院证明,都是他一路走来不容易得最好的见证了。虽然说早期他的粉丝群体真的不够强大,数量也不够多,但是近几年按照他的热度来说,他可以说是已经拥有全民粉丝团了。作为一个男人,他拥有自己的妻子的支持,在家庭上,义无反顾的付出;在事业上,他从不屈服。这样的男艺人,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人。比起那些利用自己的黑料以及各种花边炒作的艺人来说,他的确是不一样的,也的确是一个正能量的楷模。

希望吴老师可以一直坚持下去,一直用自己的正能量来影响更多后生演员,这样观众们才可以源源不断地看到更多优秀的国产好片子,才可以让国产的片子在国际舞台上收获更多的好评。不过这次的片子也是吴老师的大作,所以这个九月,相信吴老师一定不会让喜欢他的观众们失望。期待吴老师在这个九月让我们感受属于他的深厚爱国情怀以及独特的登珠峰经历的奇幻之处!让我们相约九月底,拭目以待!

攀登者观后感范文精选范文

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 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攀登者观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攀登者观后感1

和《战狼2》、《流浪地球》一样,《攀登者》中的大风暴、雪崩、向上攀登的勇士姿态等的确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恢弘格调下掩盖的,却是故事的本身苍白无力。多线叙事能力不成熟、人物形象的荒诞化与边缘化、不合时宜的抒情等等都让影片蒙上逻辑不清、主次难分的阴影。整部影片就好像笼罩在一个巨大无边的苍穹之下,看上去气势排场都够了,实则内里摇摇欲坠,分崩离析。

《攀登者》选取的题材是有新意的。1960年,三位攀登队员曲松林、方五洲、杰布登上珠峰,但受制于影像材料的缺失,这场登顶并不被世界所承认。时隔十五年,当年的三人成为重组队伍中的核心人员,誓带领一批新的攀登队员,在珠穆朗玛峰上留下中国足迹。可以说,这场攀登关乎的不仅仅是攀登队员的热望,更是中国形象与中国尊严。

但倘若完全沿主线叙事,这算不上一个好故事,因为这种带有一定政治倾向的故事通常易流于空泛与说教。所以影片选择在主线之外,铺开多条叙事辅线,意在通过辅线的矛盾冲突,加重主线的深度和价值。多线叙事的写法并非不可,但辅线叙事似乎过于繁琐,且以一种混乱的方式来回穿梭于影片之中,以至于搅乱了主线的叙事全局。

譬如方五洲和徐缨、李国梁和黑牡丹之间的男女情感线。李国梁和黑牡丹之间的情感戏完全可以删去。或许导演本意在于表现英雄人物的复杂人性,即李国梁不仅有为国捐躯的豪情,也有青春男女的悸动,他是立体的、多面的。但这种复杂反而冲淡了攀登队员本身的信念,这和全篇的“攀登精神”隔得太远,只给观众留下黑牡丹给李国梁找麻烦的负面印象。

再说方五洲和徐缨两人的奇特情愫。不管是方五洲准备给徐缨表白时突然被领导叫走,徐缨目睹方五洲深夜玻璃被砸的意外,还是方五洲英雄救美徒手扛冰山,关键冲顶时刻两人竟还在闲话叙旧情,一切的情节安排都显得太过刻意和奇幻。一次次错过尚且能理解为世事无常,但不合科学、没有逻辑的徒手扛冰山、闲话叙旧情简直让两人变成了“超人”。既不用遵循物质世界的科学原理,也不用考虑登顶关键时刻关乎的国家利益和形象,简直超出尘世之外。可偏偏两人又如此为尘世的世情所困,这条情感线刻意荒谬,对主题的冲击较李国梁的情感线更甚。

再谈谈本片人物塑造的弱点。方五洲的超人能力、徐缨的无脑选择、曲松林前后性格转变过大,再加上胡歌扮演的杨光一角的可有可无让人物塑造成了影片的硬伤。比如张译扮演的曲松林,1960年登顶的三人之一,因纠结于方五洲当年舍物救己的行为而对对方心生怨气。方五洲的行为虽保全了曲松林的性命,但三人登顶的伟绩却因被舍弃的摄影机器而落入空茫的历史长河,不为世人接受承认。在影片中,曲松林再见方五洲时,直言“我恨你”。这种情感的冲动实则来源于曲对方五洲行为的一种激进解读,即方五洲虽然救了自己,但也意味着他选择了曲所认为的“舍大家而顾小家”,是一种狭隘的、偷生的人生观。可等到李国梁牺牲自我、保全摄像仪后,曲松林的态度180度大转弯,开始将“责任”挂在嘴边,一改原先的狂飙突进式的领导态度,给了观众一个措手不及,十分滑稽。私以为,影片若在此处,能多展现一点曲松林遭遇冲击后的自我质疑、羞愧、纠结、徘徊的情绪,反而能更展现人性的深度,这相较于大书特书李国梁的青春情动,更有价值。

当然,除却叙事、人物、抒情等弱项,影片的动作设计、音效、演员演技都是在线的。吴京流畅的动作戏,配上章子怡细腻深刻的表演,都是全片的亮点。无论如何,作为献礼国庆的大片,影片如果能在突出主题上更加用心,则于观众更是一重幸运了。

攀登者观后感2

都在说吴京、章子怡和张译,但是我想谈一谈胡歌和成龙饰演的杨光。

这是一个有遗憾也有希望的支线故事。

《攀登者》里主线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九七五年,是杨光第一次作为国家登山队成员攀登珠峰,把睡袋让给了丢失行李的藏族队友,结果却牺牲了自己的双腿。而他之所以对于登上珠峰满怀执念,是因为他可能有不适宜登山的遗传疾病,为此他的父亲对他满怀愧疚。

所以,他想证明给天上的父亲看,父亲给他的,是一个健康完整的躯体。

从世俗角度来看,杨光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只要希望还在。

像方五洲说的那样,攀登是“登山者的天堂,普通人的地狱”,但普通人遭遇登顶失败和截肢,意味着人生就此沉寂。

反过来,普通人和攀登者的区别就在于此。杨光最终不仅和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还付出了更多艰辛努力,最终登顶成功。

于是,他也成了《攀登者》里最好的注脚。

我在微博上看到说,胡歌在接到进组的邀请时,离开机只有半个月。

尽管如此,但是他依然毅然决然接下了这出戏。

因为他曾经有过一次海拔6000米以上的登山经历,那是在青藏高原的启孜雪峰。在4900海拔的高度,看到一块写着“继续走”的石碑,那是下山过程中不幸遇难者的临终遗言,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他的话刻在了石头上。

毫无疑问,胡歌一直想将生命里的这段体验融入自己作品里。直到《攀登者》的出现,才真正圆梦。

从最终成片效果来看,胡歌真的有用心琢磨,将那个年代的人的精神与他们身上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他在谈论关于攀登的话题里,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眼神里都闪耀着光芒。

他的表演更像是从内心出发,再发散出来。我觉得,在胡歌的定义里,杨光不是“失败的英雄”,而是“永不言败的英雄”。

在悲壮、艰苦之外,我想,胡歌演绎出了《攀登者》里最宝贵的东西,乐观与希望。

为了同伴登顶而做出自我牺牲的杨光,尽管当时没有登上珠峰,但是他登上了自己精神上的峰顶。

片中的主角方五洲,是在十五年后再次登顶;但杨光的原型夏伯渝却足足等了四十三年才真正登上珠峰。

夏伯渝因为当年和杨光一样的遭遇而截肢,但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件事——登顶珠峰,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在20_年5月成为了第一个靠双腿假肢登上峰顶的攀登者。

影片开头的蓑羽鹤,是世界上最小的鹤,体长只有76厘米,但是它们是唯一能够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鸟类。

最渺小的,往往也最伟大。

其实对于出品方上影集团来说,《攀登者》也有更高维度上的期望。

曾经的上海电影,可以说是国产电影最开始起步的地方,许多上世纪的香港电影人,履历都少不了“上海”二字。

但是,有些东西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比如责任,比如担当,如果这次能够找回来,真的挺好。

希望以后,国产电影能够有更多的“攀登者”。

攀登者观后感3

今年国庆节的电影市场非常火爆,值得关注的就是国庆献礼片,今天我们来说说说《攀登者》。这部电影的参演者很多,最让我们熟悉的就是吴京、章子怡、胡歌等人。9月30号影片就将全国上映,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口碑爆棚。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时隔59年,由徐克监制、李仁港执导、阿来编剧,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陈龙、刘小锋、曲尼次仁、拉旺罗布、多布杰主演,成龙友情出演的电影《攀登者》袭来。在致敬海报中,五位演员神情坚毅、目光坚定,传递出一往无前的信念和决心。

电影《攀登者》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并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程的精确测量。电影《攀登者》剧组为了真实还原这段历史故事,影片的主创团队在前期筹备阶段做了大量的史料收集工作,无论是影片中富有历史年代感的场景搭建,还是1960年、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所使用的冰镐、冰爪、氧气瓶以及登山服等装备与服装道具,都遵循史料记载,做到真实还原。据了解,为了让演员表演更加真实,剧组的每一位主演都要背着重达17公斤的登山装备进行训练和拍摄。为体验高海拔和极寒环境下的真实感受,主演吴京还在去年年底最冷的时节到海拔5200多米的青海岗什卡雪峰,足足体验了半个月的攀登生活。

在此之前,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中国一段几乎尘封了60年的历史,一个关于民族尊严与捍卫家国的故事。在刚解放时期,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境,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世纪50年代,中尼双方因为珠峰的归属问题起了争议。尼方认为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与中国无关。当时中方提议给山峰起一个友好的名字“友谊峰”,尼方也拒绝接受,尼方坚持认为“中国人从来都没有登上过珠峰,何谈珠峰是你们的领土”。为此,国家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登山队,我们要为了国家的荣誉而战!攀登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态度,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攀登者,但攀登的精神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攀登者。14亿中华儿女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细碎的生活里,传承攀登的精神,追求美好的生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攀登者观后感4

同在9月30日上映的《攀登者》、《中国机长》以及《我和我的祖国》被称为国庆三巨头,因为这三部电影除了质量和题材都非常能打之外,演员阵容也都相当豪华。

不少大v在网上设置投票,让网友预测看究竟谁能成为最终爆款,但和大家热闹成反比的是,《攀登者》既没有路演也没有点映,相比其他两部电影的宣传来说并没有很积极,如果不是一直吴京超强国民度在扛着,恐怕大家都不知道这部电影要上了……

众所周知,一部电影上映后宣发是重中之重。

同档期的《我和我的祖国》,早早的就开始了宣传活动,网上各路当红明星吴亦凡、肖战、王一博、tfboys等在线清唱《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主创们更是分好几队在各地展开宣传路演:徐峥宁浩领北大千人大合唱,张译成都高校为大一新生上开学第一课,霍思燕、杜江和嗯哼一家深圳首映礼一齐合唱,还有机器人舞蹈助阵等等。

不仅如此,更声势浩大的是整部戏7个导演外加所有主创演员在9月19日晚上集体亮相《我和我的祖国》全阵容盛典,整场晚会下来赚了不少观众眼泪,也让很多原本并没有打算看电影的网友积极想要去买票。

现在不少网友表示“最近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总在脑袋嘴上萦绕”,可见电影的宣传有多到位。

《中国机长》这部戏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事情的发生的时间就是去年5月14日,所有人包括广大吃瓜群众也都还印象深刻,这使得电影本身便自带一波热度。

而片方除了常规的宣传路演之外,更是脑洞大开将首站宣传的地点选在了万米高空的飞机上,主演张涵予、欧豪、杜江、袁泉、李沁等穿着制服川航航班上举办了“万米高空首映礼”!9800米的高空云端,其他电影根本想都想不到!

和以上两部电影花式宣传不同,《攀登者》到现在为止除了官微每天日常更新之外,其余没有任何相关消息和宣传,不过,即便如此,该作品的预售也达到了三千万!

能有这样的成绩,这和吴京分不开关系,因为其他两部电影举办了各种宣传活动,场面一个比一个大,《攀登者》没有路演,没有点映,甚至没有主演活动还能成为国庆档第一,如果不是吴京百亿影帝以及之前《战狼2》和《流浪地球》打下的国民度撑着,肯定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按道理《攀登者》定档日期是9月30日,那么在此之前,相关的物料宣传就应该走起来,但遗憾的是,宣传方似乎并没有将其当回事儿,想来若不是仗着吴京在,肯定不会这么任性的!

攀登者观后感5

由吴京主演的电影《攀登者》将在9月30号上映,距离上映已经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了,那么预售票你买了吗?你会在国庆当天去电影院看《攀登者》吗?我要说我会去!

《攀登者》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从开拍以来就倍受关注,而三个月前的预告片也是燃爆网络,播放量数十亿次,观看者无不热血澎湃,热泪盈眶,而该片一直在传播就是将语文课本中《攀登第一高峰》搬上了大荧幕,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先烈的英雄事迹!

而该片的主演吴京也是备受观众瞩目的演员,导演,他的战狼系列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也让他从一个功夫小子顺利转型导演,可谓是如今国内含金量最高的一个演员,而今年贺岁片中的成功逆袭的《流浪地球》,也再一次证明作为演员和投资人的吴京的眼光!

而《攀登者》这部电影作为新中国70周年的献礼,演员阵容自然是群星闪耀,除了吴京还有被誉为拥有教科书般演技的演员张译,国际著名女星章子怡,实力派男演员胡歌,以及华语功夫巨星成龙。

这些人都是娱乐圈备受瞩目的演员,更是集口碑和演技于一身的演员,他们无论是哪一个提出来都可以撑起一个影片,可是如今汇聚在一部电影内,那么这部电影的质量就毋庸置疑了!

历年来的国庆档都是各类影片厮杀的主战场,而今年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应景的影片也不在少数,而和《攀登者》能够相提并论的唯有《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从三部影片的预售上来看,《攀登者》以6500万的预售位列第一,而《攀登者》想看人数也超过了30万人,这就是《攀登者》已经预定了爆款大片的席位!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于祖国有着深沉的爱意对于革命先烈更是怀着无比的崇敬之情,在1960年那个装备落后的时代,中国三人登山队完成冲刺,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拉玛峰,足以振奋国人,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楷模!

而如今被搬上荧屏自然值得每个人观看,也值得我们学习攀登精神,可是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更值得我们每个人观看!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