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化> 作文> 正文

论语注释杨伯峻(论语注释杨伯峻读书思考)

  • 最佳寂寞奖最佳寂寞奖
  • 作文
  • 2023-08-03 09:04:02
  • -
国民阅读经典 论语译注 杨伯峻

《论语译注》内容 特点 影响 评价

《论语译注》内容 特点 影响 评价如下:

【摘 要】《论语》一直都是学子们必修的文本,因此对《论语》的诠释也从未间断。杨伯峻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古文献学家,尤以《论语译注》一书影响最大。本文试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该书的注释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古籍整理方面的新体例。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论语》;注释方法;注释特点;古籍整理

自汉代儒家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以来,《论语》一直都是学子们必修的文本,因此对《论语》的诠释也从未间断。如西汉郑玄《论语郑氏注》、魏晋何晏《论语集解》等等。《论语译注》(以下简称《译注》)是杨伯峻先生在吸收前人诠释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运用新的注释方法著成的著作。

杨伯峻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古文献学家。他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皆有突出贡献。尤以《论语译注》一书影响最大,该书译文明白流畅,注释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考证,并且在集古今学者之大成基础上颇多个人新见。

《论语译注》的注释最明显一个特点便是用白话文进行书写。纵观整个论语学史,对《论语》作诠释的著作都是用文言文写作的,造成了阅读的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文言文著作便不适应广大人民的需求,运用白话文进行注释便提上日程。《论语译注》便是白话文注释经典的典型范例。《译注》运用白话文进行注释具有众多优势。首先,译文言简意赅,能够准确表达出原文含义。其次,能够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的读懂《论语》,并给有志于研究的人提供若干线索。

《译注》注释第二大特点是在翻译技巧上运用了新的方法。例如: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译注》: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译文按照原文的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这就是对译法的运用。它准确地表达出了原文的内容而且又简单易于理解,这也是古文今译方法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移位法是对古汉语中的某些特殊语序与表达方式,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的方法。《论语・宪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起不能也。”《译注》:“不着急别人不知道我,只着急自己没有能力。”原文的“不己知”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式,这是古文常用的语法,现代翻译时必须转换为“不知己”,即“不知道我”。否则,便不通顺。对于增补法,我们知道古人写文章喜好简略,为了使语句完整必须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论语・公冶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译注》:“子贡说:‘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 我们听得到; 老师关于天性和天道的言论, 我们听不到。’”在原文中没有主语,但是是子贡说的,因此可知省略了“吾”字,翻译时要补充出来。但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看来,这个省略的“吾”,并不是指某一人,所以将这个“吾”字翻译成“我们”则更加合理。与增补法相反, 删减法指的是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特别是古汉语中某些常出现的虚词,如“之、乎、者、也”等,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第三,运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论语》中的名物典制、地理山川等进行考证,并且对于不同的诠释,作者在进行辨析后再作择取。如《论语?颜渊》:“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译注》:“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朱熹《集注》把它做两句读:‘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便应该这样翻译:‘先生的话,是出自君子之口,可惜说错了。’我则以为‘夫子之说君子也’为主语,‘惜乎’为谓语,此为倒装句。”这里即解释了棘子成为卫国大夫的官职名,又对不同的注释见解进行分辨。此类注释考证参考多种文献,使读者的认知范围得到大大拓展。

在开篇的《序言》里,杨先生论述了六个问题:(一)孔子身世;(二)孔子思想体系的渊源;(三)孔子论天、命、鬼神和卜筮;(四)孔子的政治观和人生观;(五)关于忠恕仁;(六)孔子对后代的贡献。这六个问题是孔子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对于深入了解《论语》的内涵具有重要作用。《导言》集中论述了四个问题:(一)“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二)“论语”的作者和编著年代;(三)论语”的版本和真伪;(四)略谈古今“论语”注释书籍。这些从文献学的角度介绍了与《论语》有关的一些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例言》共分为十五条,分别说明了著者著书宗旨,章节分合依据,校勘问题,译文注释,对朱注的取舍,断章取义问题,以及“词典”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列举了书中所引前贤《论语》著作。《词典》附录在著作的最后,这是整本书的体例中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它对《论语》中经常出现的以及特殊的字词进行分门别类的解释,并标明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和所在篇章的序号,这样的词典不仅仅是一个附载性查阅系统,也为其他古文的诠释提供了方便。这个“词典”在文献整理上具有创新作用,标志着一种新的古籍整理方式的出现。

总之,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内容通俗易懂,著书体例全面系统且新颖别致。整部著作内容丰富,不仅是广大群众的普及性著作,其开创的新的古籍整理体例,更是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胡湘荣.《论语译注》献疑[J].古汉语研究,1996(01).

[2]张杨.从《论语译注》看古文今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4).

[3]王浩然,曾光平.《论语译注》词语训释札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03).

[4]孔飞祥.杨伯峻《论语译注》今译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姚辉.杨树达、杨伯峻叔侄《论语》注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下面是《论语译注》的读后感,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中有一句话我甚为喜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话的原句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在人与人关系中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在人与人关系中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我们遇见不会做的事情想做的时候,总会要求自己的父母去完成,然而当父母没有办好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责怪。总是责怪父母这个做的不好,那个做的不好。

再向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男孩,脾气很暴躁,整天都喜欢生气,怨天尤人。后来有一天,父亲对小男孩说,从今天开始,你每生一次气就在墙上顶一颗钉子,只要保持一天不生气,就拔下一颗钉。一开始,墙上钉了好多钉子,后来渐渐地,男孩开始克制自己的情绪,每天拔一颗钉,一颗两颗……,钉子终于拔光了,男孩也逐渐变得开朗了。

我想说的是:面对一切的事物,我们都应该学会宽容和体谅,而不是一味的责怪与抱怨。

篇二: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现代化社会,论语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义。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我们变得浮躁,尤其是对于金钱名利的追求,有时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对话讲的是子贡认为境界,重在”克制“二字,克制内心的欲望而达到清心寡欲,实则可取。然而其危险万分,稍一动摇,便至于不仁不义之地,实在不够坚定。而孔子所谓的君子,则将德行化为自发之道,由内心顺乎自然地感到快乐与敬礼,则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欲望功名如何进攻,都不可动摇,才是正道。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以为做到子贡所说的就好了,其实孔子所指的自发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独到见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人不庄重,就无威严可讲,品行浮滑,学问的根基也不能稳固。作为君子,应该有忠信的品德,不要轻教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放弃对德行的追求,不要害怕悔改。人谁无过。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坚持过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气。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随时把自己的行为努力向好的一方矫正。君子,不过是内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篇三: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作为圣人孔子精华的浓缩,从早时的科举,到如今的考试,都会有所涉及,由此可以看出《论语》的珍贵,与古往今来的人对它的重视。《论语》被许多人所注释过,而其中较为认可的,是 杨伯峻的 《 论语译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精髓之所在,我们 逐渐 开始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开始 不断 审查自己,开始以义作为准则,凡事则需尽仁。

孔子的中心思想与 最高的道德原则 是”仁,“ 仁包括着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而孔子尤为喜爱的弟子颜回,也是因为:”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在”仁“中费了许多笔墨,如:”当仁,不让于师。“ 等,仁,为人之本。是最适合当作标准,审视自己的。

在《论语》中,我对君子感受颇深,所谓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是最能体现儒家风范的代表。《论语》中曾多次阐述、 并用详细的比喻告诉我们 君子的标准,如”君子不器。“ 并以小人为最低等次来进行对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由此看来,想要达到君子的境界,还有待努力。不过,这并不能使 我们的 理想降低层次,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论语 》 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作,《论语》拨开人生的层层迷雾,指明了方向,剩下的需要我们去实践。它给予给我们的淳淳教导,是我们一生所要谨记的,是一生所要学习的,是一生所要领悟的。 我们应按照《论语》,去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境界获得更大的提升。

篇四:论语译注读后感

我一直以为所谓儒学不过是表面上推崇中庸、仁义、 礼教等虚有的东西,做作的让人厌恶。 他和他的弟子连种稻插秧都不会还自居君子圣贤,所有的人民在他们眼里都是低微贫贱的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可见孔子有歧视妇女的嫌疑,另外 我至今还记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鼓励他的同乡努力刻苦学习,尊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承认,宋濂真的很尊师。可是正是这种方式让中国由盛转衰,不敢出一言以复就没有新观点新态度,就没有创新。

苏格拉底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主张学生勇于创新,所以出了一个柏拉图,柏拉图同样没有”架子“,又出了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在哲学物理学都有很好的建树!

儒学,是该让人唾弃,放在脚底踩的东西!!!

我甚至觉得古代封建的黑暗落后都是独尊儒术的结果, 没有了”百家争鸣“,那就是剩下了专制。它至今仍旧影响着政治、教育、法律!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

读完《论语译注》我发现了我自己的目光短浅,相反,我觉得孔子不该出现在那个时代,那个黑暗的时代!孔儒的思想很超前,他说推崇的大同社会就是我们现在初级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我们至今也没法做到,古代黑暗帝国怎么可能实现呢?古代君王扭曲了儒家思想,他们黑着心红着眼把儒学当成统治的工具,他们过河拆桥却同样自称君子,因此,”打倒孔家店“不是推翻儒学,而是保护真正的儒学不为小人所用。

孔子推崇的学而思丢失了,人们只学不思,只为应付考试,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

孔子崇尚的中庸仁义也缺失了,人们自私自利,见人不扶,食物以次充好。真的愧对礼仪之邦!

孔子希望人忠义孝顺,谦虚真诚。可是现在的我们多么肤浅做作!

……

没错,他的想法是无法治国的.,至少不适合现在的国情。可是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儒学。政治课里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发扬”扬弃“,我们却把坏的继承了,好的遗忘了:

我们该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骄傲自满怎么进步,应该不耻下问,谦虚谨慎!

我们该真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该做伪君子,应该真心待客。

我们该反省:”吾日三省“,孔子这样的圣贤都反思,我们也该反省自己,知错认错改错。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孔子,但是不得不说他的想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该做的还有很多,那怕双手递物,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等琐事,都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兴我礼仪之邦!

篇五:《论语译注》读后感

以前是不喜欢读《论语》之类的”古董“经典书籍的,觉得生涩难懂,也不符合时代潮流。而这个寒假,却对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爱不释手,不仅是因为他把《论语》很好的诠释出来,也因此让我改变之前错误的想法,对中华名著产生了浓厚兴趣。

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孝道方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它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而之所以是中国人,《论语》是我们的根。

社会文化 阿波波波的书摊 孔夫子旧书网

《论语译注杨伯峻》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论语译注杨伯峻》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pwd=goem 提取码:goem

简介:《论语译注》内容包括:试论孔子、导言、例言、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等。

仁者无敌静能生慧——再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几遍,经过张老师的领读、大家分享,加深了对《论语》的认识。它是一套丰富的知识体系。它包含着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有人统计,《论语》包含有有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所以,《论语》应该成为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圣经。

读《论语》,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人生信仰,树立人生理想。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教会我们价值判断,提升价值判断能力,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是我们一生进退选择的依据。

一、核心思想是“仁”——仁者无敌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从造字法来讲,“仁”,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表示:(1).代表数目字,复数。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二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

“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接下来我们一起思考,如何认识“仁者无敌”?首先,我们一起来走进《论语》看看孔子眼中的仁是什么?《论语》一书中,“仁”字一共出现了109次,58条。对于仁的概念,孔子并没有具体的定义,但是却写出了仁与不仁的表现,下面摘录重要的章节和大家分享:

1、“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意思是仁的基础是“孝顺爹娘、敬爱兄长”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意思是:“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3、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只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10)意思是: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 ,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4、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意思是:只要自己站得住脚,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5、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

意思: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6、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12-3)意思是: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说话慎重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的要求之一。

7、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3-19)意思是:孔子认为“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内涵。

8、子曰:“刚、毅、木、讷近仁。”(13-27)意思是:孔子把刚毅果断、言行谨慎、朴实无华做为“仁”人要具备的气质。

9、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17-6)意思是:孔子说:“能够将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五种品德推行到社会上的,就是仁人了。”

10、樊迟问仁。 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2)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边全不计较,便可以说是"仁"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那么,从《论语》中对仁的描述,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仁”是什么:

第一、仁的基础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第二、有正确的爱和恨。

第三、面对困难迎难而上,舍己为人,不居功自傲。

第四、只要自己站得住脚,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第五、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第六、说话慎重。

第七、“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内涵。

第八、刚毅果断、言行谨慎、朴实无华

第九:恭、宽、信、敏、惠(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第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知道了什么是仁,还要知道什么是不仁?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不仁)(1-3)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心理不平衡的人,肯定是不仁德的人。(4-2 )

3、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通过上面三段话,我们看出,孔子认为,首先,不孝是不仁,巧言令色是不仁。还有,没有积极乐观、平稳的心态,是不仁。这三种不仁的表现,只要有其中一样品质,就是不仁了。而仁则相反,需要具备很多的条件才是仁,但是只要有不孝、巧言令色、心理不健康或没有积极平和的心态,三个里面有一条,就是不仁。

所以,要做到仁是太难了!那么,最高境界的仁是什么?

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是仁,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一个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得稳,才能够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一定要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够更好地周济众人,博施济众。如果一个人真的在能力上、精神上和人格上站得稳,那这个人就是真正的仁者了,仁者是无敌的。

其实,不仁的表现很多,《论语》中没有很直白地说出来,但在很多章节中都有暗示

依据我们对仁者的判断标准,三者之中,最关键的应该是一个人精神上能站得稳了。而人的内心是最容易被外物所困扰和诱惑的。

因为如果一个人内心真的仁慈、无私,必然守其纯朴,不被外物所牵,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生命就会返回到初始的状态,即回归到人的本性。

在浮躁的世界中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不受外界的干扰。这时,他就会不出门户,也能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也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这时人就会生出大智慧来,生出大智慧了;仁者的心就安定了,知道生死是因为什么而引发的,内心就会生出凛然正气,生出凛然正气,人就会勇武双至,勇往无前。静能生慧,悟出大道。

因为“仁”而聚集人的智慧和勇武,这就是儒家所说的智、仁、勇“三达德”,这样的人通达生命之道就达到了最高境界,也就最容易走向成功。所以说仁者无敌。仁者一定是大智大勇之人,一定是内心强大之人,一定也是感悟到生命智

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和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哪个好

程树德的《论语集释》,这一部书成书于清末民初,堪称论语学的集大成之作。里面遍采历代论语注疏,从汉代包咸、孔安国等,魏晋六朝何晏皇侃,宋代刑邴大小程子和朱熹,再到元明清诸多儒者如焦闳方东树等,几乎都有采纳。每一条注解都会历数其学术研究的焦点和成功果,凡典章制度必有考证。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这是今世对于《论语》的官方注解,目前官方承认的中文《论语》注解就是杨伯峻的了,而英文则取理雅各的。杨伯峻和近代小学(文字考据学)大家杨树达先生渊源颇深,其师法颇据于此。他的《论语译注》更为直观易懂,但又不失于考证精准。是普及《论语》的非常好的著作。不过杨伯峻先生的著作相比较前两者而言,不是很利于学术研究,仅可用作入门之选。

作者:李温仁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论语译注的作者信息

杨伯峻(1909~1992),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著名语言学家。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历任中学教员、冯玉祥将军研究室成员、广东中山大学讲师、湖南《民主报》社社长、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秘书处处长、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兰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华书局编辑、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

[img]论语译注 繁体字本 杨伯峻作品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杨伯峻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