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化> 作文> 正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视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视频)

  • 梳着中分去约会梳着中分去约会
  • 作文
  • 2023-09-26 15:54:01
  • -
同益空气能官网 空气能热水器 空气能采暖 空气能烘干 热泵养殖 专业19年,空气能十大品牌

卢麒元对中国的改革开放40年的评价有他的视频吗

暂时还没有有关卢麒元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评价的视频。不过2016年10月,卢麒元曾就中国改革开放40年作出了评价,他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一个改变了广大人民生活并使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宏伟成就,应该被永久纪念。”

[img]

激荡四十年纪录片多少集

《激荡四十年》是一部超大规模的作品,大型财经纪录片共20集,每集30分钟。《激荡四十年》不仅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经济史,同时也是社会变化、国家变迁的荣光史。纪录片采访了200位改革见证者和改革亲历者。在还原四十年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纪录片试图回答中国人四十年来不断创新奋斗、坚持改革的意义,也以此激励人们不忘初心、共同发展。纪录片将在东方卫视和第一财经播出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聚青春更担当

岁岁年年柿柿红免费全集

链接:

提取码: 4yse

《岁岁年年柿柿红》是由沈航执导,王茜华领衔主演,沈航、荆浩、于震、王挺、李翠翠等联袂主演的农村情感剧。该剧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背景,讲述了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杨柿红从结婚成家到遭遇困境,最终儿孙满堂收获幸福的感人故事。该剧于2018年7月4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并在爱奇艺、腾讯和优酷等网络同步播出。 

外国人拍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网友热泪盈眶

最近,一部讲述中国改革开放故事的纪录片火了!

纪录片的预告片,观看人数就已超过1亿人次。

网友评价最多的就是:热泪盈眶!

什么样的纪录片,让那么多中国网友看流泪了?

这部纪录片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担纲纪录片撰稿、主持人的是西方纪录片界鼎鼎大名的 历史 学家、纪录片制作人迈克尔·伍德。

他拍摄的《印度的故事》,至今被誉为印度 历史 题材纪录片的巅峰之作。

拍起自己国家的 历史 ,迈克尔·伍德也毫不含糊,获得了豆瓣8.0分的高分。

近年来,迈克尔·伍德开始将镜头转向中国。

2007年,在《印度的故事》播出并广受好评后,BBC和PBS都希望迈克尔•伍德拍摄一部讲述中国 历史 的纪录片。

迈克尔•伍德一鼓作气,写了50多页《中国故事》拍摄提案,但是因为其他项目的拖延,这部记录片真正启动拍摄已是2013年。

迈克尔•伍德认为,这样的“拖延”反而成了一种幸运。2008年前后,因为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认识中国。

2016年,纪录片《中国故事》(又名:中华的故事)在BBC二台黄金时间段开播,收视率是其他片子的两倍。

看过这个纪录片的网友给出评价:时至今日,他大概是硕果仅存的不黑中国的BBC主持人了。

2018年12月,迈克尔·伍德联合解读中国工作室,共同策划推出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

有网友惊呼:原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还可以这样讲!

没有无下限黑中国,没有喋喋不休讲人权、一党执政,客观理性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成就,从中国高铁、上海新能源电厂讲到阿里巴巴电商、南方 科技 大学、西湖大学.......

作为 历史 学家,迈克尔·伍德还希望追根溯源,揭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功秘密。

正如他在节目中所说:中国如今已是全球经济大国,四十年前,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四十年间,中国又发生了什么?

他想搞清楚西方一直搞不清楚的一件事:短短四十年,中国怎么就一下子冒出来了?

迈克尔·伍德给整个节目定的基调很有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看到什么讲什么,好好说话。

整个纪录片,四个小故事串起了迈克尔·伍德的节目线索。

迈克尔·伍德来到小岗村当年村民居住的茅草房子

第一个是小岗村的故事。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告诉迈克尔·伍德:“如果不这样干,我们就被饿死,如果这样干,我们担风险,最后我们就选择了这条路,我们宁愿去坐牢,去杀头,我们还要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

迈克尔·伍德不理解:“你们不怕被政府发现吗?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包产到户,为什么?”

另一位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回答他:“我那时候四个孩子都出去逃荒了,最小的都出去了,粮食肯定是不够吃,生活困难,所以我们才摁这个手印,来解决温饱。”

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不再挨饿。这说服了迈克尔·伍德。

他感叹:“什么是民心所向?这就是民心所向。”

第二个故事是“百鬼湾” 。

站在深圳湾,迈克尔·伍德讲述了他听到的这个故事:

1977年底,邓小平在广东调研期间,当地官员汇报了当地情况。他们告诉邓,有七十万人试图偷渡到香港,以年轻人为主。许多人直接游过去。十四万人成功了,大多数人返回了,但也有许多人溺亡。这里有一个海湾因此得名“百鬼湾”。

原广东省委副秘书长陈开枝告诉迈克尔·伍德,深圳“偷渡”香港的情况极大震动了主政广东的习仲勋,直接推动了深圳对外开放的步伐。

第三个故事是中国高铁。

张国芹是中车集团一位普通工程师。

这是迈克尔·伍德和她的采访对话。

张国芹告诉迈克尔·伍德:“复兴号动车组所有的关键的系统,包括牵引系统、制动系统和网络系统,都是由中国完全自主生产制造的。现在最高的实验速度是420公里,是2016年7月15号在郑徐客专创造的。”

迈克尔•伍德惊讶不已:“了不起,太了不起了!那现在高铁网络怎么样?”

张国芹说:“到2017年底,中国高铁里程是2.5万公里,加起来是占全世界从第二名到第十名国家总和。是属于世界第一。”

迈克尔•伍德来到中国复兴号制造车间,探访中国高铁之谜

迈克尔•伍德追问:“难以置信,25000公里的高铁网络!高铁还在继续修,对于未来,中国有怎样的设想?”

张国芹这样回答:“到2025年应该全国的高铁线是到3.8万公里。我们时刻准备着,走到国外去!”

第四个故事有关中国未来。

迈克尔•伍德认为,决定中国未来的关键因素有两点:

一是能否实现绿色和创新发展,二是教育水平能否超过西方。

关于第一点,迈克尔•伍德想问:“环境搞得那样差,当年为什么不重视?”

迈克尔•伍德说,傅莹让他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官员的直率和坦诚。

迈克尔•伍德来到南方 科技 大学实验室,他想了解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于教育问题,施—公直指问题所在:“中国有大概3000所高校。宏观上看,这些高校大同小异,也就是说高校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课程模式差不多。所以,国内外都认为,这是中国在创新上难以与西方匹敌的关键原因。”

迈克尔•伍德说,正是这些尖锐的观点,让他感受到中国的未来不可估量。

拍摄延续了2018年整个夏天,采访了近50位改革开放的重要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采访地涉及英国、美国以及中国的广东、吉林、北京、安徽、江苏、上海等近十个省市。

对于这位70多岁的 历史 学家,拍摄过程有些过于紧张了。

从小岗村到杭州的路上,迈克尔·伍德疲惫坐在高铁车厢地面睡着了

2018年12月25日,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在腾讯纪录片频道播出,点击原文链接可以观看。

2019年2月,这部纪录片还将登陆BBC播出。

迈克尔·伍德说,今天所有人都想了解中国,中国的故事他会一直讲下去。西方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就必须了解中国过去四十年发生了什么。拍摄这一系列纪录片是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探险,对今天的中国,我们求知若渴。

来源/解读中国

编辑/鹤鸣

改革开放40年 看家乡巨变锦州人杜亚光的《大美锦州》

文/记者张虹砚 图/杜亚光

诠释家乡的方式有千万种:杜亚光,一个普通“70后”城市打工族,年少时爱上了摄影,他背着照相机、摄像机,走遍了锦州的大街小巷。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他用多年来积攒下来的照片和视频资料,通过相同地点的新旧对比和市民关注的“锦州地标”、“锦州话题”等有代表性的锦州元素,制作了“改革开放四十年 看锦州巨变”系列短片——《锦绣之州——大美锦州》(以下称《大美锦州》),记录了时代洪流中家乡的变化,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不变的深情。

镜头里的“老锦州”

前不久,朋友圈中流传这样一段视频:“你知道你现在所处的地点,十几年前是什么样子吗?”带着好奇心,我打开视频,里面展现的正是锦州日报社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中央南街和市府路交叉路口附近曾经的模样:没有现在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有的是土路黄沙,匆匆骑行的稀少行人——视频制作得用心且有情怀,时光穿梭,带着观者回到了十多年前……我因此联系上了视频的制作者——杜亚光。

杜亚光说:“我是一个普通的锦州市民,‘70后’,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每天啃着窝窝头上学,亲眼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辉煌的40年,见证了锦州的巨大变化。”杜亚光出身工人家庭,在酷爱美术的父亲支持下,初二那年他拥有了人生第一台“120照相机”,从此喜欢上了摄影;1990年,杜亚光有了一台“M7摄像机”,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婚礼摄像,这在当时算是新兴职业;2003年,他购买了数码相机,因为数码相机较以往的摄像机携带更加方便,他可以随时记录百姓的日常生活;2004年,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杜亚光,拍起了街景,突发奇想地搭建了中国首个街景网站——“全景锦州”,虽然网站在2007年经营不善关闭了,但留下了数千张宝贵照片。

快手展示“新锦州”

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贯穿着杜亚光的成长,2018年时,当他打开电脑,翻看一幅幅老照片时,被震撼了:“相同地点的新老街景一对比,锦州变化太大了!”。10年没有摸过的相机,已经陌生,过往时光中的酸甜苦辣起涌上杜亚光心头……他下定决心利用他音像特效编辑的技能,再拿起相机,拍一部反映“改革开放40年 看锦州巨变”系列短片——《大美锦州》,以数千张改革开放过程中、各个时期锦州老街景照片与现在的景色做对比,展现40年来锦州巨大变化,也引领着他们这些“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寻找儿时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会记得:曾经的桥南小凌河,破旧的平房,黑臭的河水,随后,城市南扩,楼宇大厦拔地而起,通过两河治理,如今碧水蓝天已经融入到锦州人的生活里;曾经一群群冒雨骑车的上班族、路边顶着阳光的等车族以及 “神牛”,改革开放40年的锦州,已是满街的私家车,路边有崭新的公交车站,旧式的公共汽车也换成了环保电动公交车;公园广场、运动场所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在《大美锦州》中,伴着恢弘的配乐,杜亚光用镜头展现了锦州街头的巨变,回首过往的一幕幕,深深地印刻着时代的烙印。

《大美锦州》会更好

在《大美锦州》的第四集,杜亚光拍了“锦州的风”。视频一开始,杜亚光采访了正在放风筝的中年人和一位晒太阳的老奶奶:现在有风没土,风沙小多了——锦州市民七嘴八舌地热议家乡的风。谈起选题初衷,作为“70后”的杜亚光说:从我记事起,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锦州开春就刮风,一刮就是一年。视频中,真实的老街景带入:呼啸的风声,路上处处可见艰难骑车的人,女人裹纱巾,男人戴风镜。通过防沙治沙工程和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黄沙天变成了蓝天,狂风变成了柔和微风,人们开始愿意走进大自然,进行休闲活动。曾经肆虐的狂风变成了柔和的微风,成了锦州的一张新名片,在杜亚光短片的最后展示了在锦州举行的“国际帆船比赛”——来自世界各地的帆船运动员和爱好者齐聚锦州,参加高水准的比赛和训练。

杜亚光的老照片也在寻找、汇集着懂它们的人。因为拍摄家乡的街景制作短视频,并每周坚持更新一到两集,杜亚光在“快手”平台上拥有了16000余名粉丝,他们中有身在海外的锦州人、有曾经在锦州工作学习过的人,也有咨询制片技巧的人……为了《大美锦州》,杜亚光也有了苦恼:近10年来,他没有从事视频制作工作,如今出现了很多新平台和新技术,他要投入更多时间进行学习;在《大美锦州》制作过程中,他越做越想做得更好,深感自己在文字功底和解说方面的不足,急于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大家的建议。

为了拍一个延迟镜头,经常会在烈日、寒风中蹲几个小时,杜亚光就是这样东奔西走,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一个变化接一个变化,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地记录着发展变化中的家乡,以一个普通锦州人的视角讲述着“锦州故事”。杜亚光的《大美锦州》还将继续下去,正如他对摄影、对家乡的情感延绵不息。(大家可以在“快手”平台搜索“全景锦州”观看杜亚光的《大美锦州》)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