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问一下,巴斯特基顿有什么电影他是黑白电影时期的,当时和卓别林其名(巴斯特基顿在车上淋雨图)

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1895年10月4日—1966年2月1日),美国默片时代演员及导演,以“冷面笑匠”著称,主要作品有《福尔摩斯二世》和《将军号》。他同时也是特技演员,被认为是美国独立电影的先驱。巴斯特·基顿被广泛的认为是电影史上影响最大的导演之一。基顿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他扮演的角色,脸部毫无表情,即使在“卿卿我我”之时,也是肃穆凛然的。
创作出来的喜剧电影其实更符合银幕美学,他完全靠动作挑动观众神经,不愿以凄婉的故事博得同情;他在银幕上做观察者,引领观众的目光,观察、等待、思考、探索,在动作中抓住身边一切可利用的东西,抗击对手,脱离险境。而他永远平静,无表情的脸,好似一张空白的银幕,观众可以根据主角的境遇,将自己的希望与害怕敷上去。这个小人物不断向我们宣示着最简单,也最有力量的道理:不论自己被如何巨大的困境围拢,人们总应找准方向,看过去,抓住跳跃的时机,将自己投向风暴中心,靠智慧勇猛地穿越过去,最终迎接风平浪静的胜利时刻。
中文名
巴斯特·基顿
外文名
Buster Keaton
别名
约瑟夫·弗兰克·基顿
国籍
美国
星座
天秤座
早年经历
13张
巴斯特·基顿作品
巴斯特·基顿于1895年10月4日出生于舞台间歇期,当时父母正随一个Medicine Show团(一种靠卖江湖假药为生的剧团)表演,父亲为爱尔兰和苏格兰血统,母亲是英国和德国的后裔。老基顿按照家里的传统给长子取名约瑟夫。巴斯特的名字是1897年他父母和Harry Houdini(哈里·胡迪尼,未来的逃脱术大师)加盟了一个叫Californian Concert Company的Medicine Show。在汽车旅馆里,Houdini目睹基顿从楼梯上一路摔下来却安然无恙,大叫这孩子真是一个“Buster”(结实的孩子)。关于此名字的来历也有不同说法,不过此后,基顿选择它作为自己的艺名却是无疑的。
基顿如他的名字,从小就特别耐摔打。据说1898年7月的一天,小基顿在父母演出的时候自己在后院逛,结果把右手食指插进了拧干衣服用的架子里,当时就被绞断了手指。医生马上为他做了截肢手术,切掉了一节手指。但是基顿醒来后,马上又跑出去用石头打桃子吃,却被石头打破了头,缝了三针。可是到了傍晚,小基顿又跑到窗口看旋风,结果被从二楼卷到了大街上,被路人捡了回来。自此以后老基顿决定不把小基顿留在家里,而是跟他一起上舞台。
不久之后基顿一家告别Medicine Show,开始加盟Vaudiville Show。开始基顿父母搞了一个Two Keatons节目, 不太成功,后来在别人建议下,把小基顿拉进来,取名叫Three Keatons,大获成功。在这个节目里,基顿一家利用小基顿天生的会摔跟头的本事,打造了一个家庭闹剧,高潮是老基顿抓起小基顿,准确的从舞台的一头一路扔到另一头,或者观众席里。为此基顿一家经常受到政府检查,以确认没有虐待儿童的情况。在这个节目里,基顿逐渐培养出了他面无表情(deadpan,或者叫stoneface)的喜剧表演风格。

由于演出的关系,基顿基本没有上过学,他唯一的一次小学经历只维持了一天,因为他用在剧团里学来的俏皮话回答老师,结果被赶出了学校。这也更加重的基顿内向的性格,但是没有上学并没有让基顿成为文盲,他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并且对机械产生巨大的兴趣。据他说如果不能表演,他会选择做土木工程师,这一点也表现在他影片中大量出现的机械装置上。
幼年基顿与父母1906年,基顿的父母加入了一个巡回剧团,只有11岁的基顿开始在Little Lord Fauntleroy剧目中扮演主要角色。1917年,基顿一家的演出因为父亲的不稳定性格散伙,基顿离开了父母,他加入了纽约的Winter Garden剧院准备出演The Passing Show。但是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基顿通过一个过去的杂耍剧团朋友,结识了喜剧演员Fatty Arbuckle(Roscoe Arbuckle),后者邀他试镜。于是基顿放弃了250美元周薪的演出,拿着40美元周薪跟随Fatty加盟了Comiques Films公司,从此结束了他的舞台表演,开始了电影生涯。
演艺经历
早期经历

 巴斯特·基顿
基顿从影后的第一部影片是Butcherboy。在这部影片里,基顿已经展示出招牌的“Stone Face”表演,也能注意到基顿带上了他的招牌“Pork pie hat”。可以说基顿和卓别林一样都是天生的喜剧明星,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属于他们的电影形象。Fatty Arbuckle也很快注意到基顿超凡的喜剧天赋,大力提拔基顿,成为基顿学习电影技术的导师。
时间不长,1918年,基顿应征入伍,参加一战,他被派到欧洲战场,虽然战争在四个月后结束,但他在那里呆了8个月,一场仗也没打成。因为身为译码员的他 注:标有 • 表示有片源的,共计48个。
✂ - - - - - - - - - - - - - - - - - -【1917】
The Butcher Boy (1917)
A Reckless Romeo (1917)
• 红房子 The Rough House (1917)
• 新婚之夜 His Wedding Night (1917)
Oh Doctor! (1917)
• 康尼岛 Coney Island (1917)
A Country Hero (1917)
✂ - - - - - - - - - - - - - - - - - - - -【1918】
Out West (1918)
The Bell Boy (1918)
Moonshine (1918)
• 晚安护士 Good Night, Nurse! (1918)
• 厨师 The Cook (1918)
✂ - - - - - - - - - - - - - - - - - - - - -【1919】
• 后台 Back Stage (1919)
The Hayseed (1919)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0】
The Garage (1920)
• 一周 One Week (1920)
The Round-Up (1920) (uncredited)
The Saphead (1920)
• 13号囚犯 Convict 13 (1920)
The Scarecrow (1920)
• 邻居们 Neighbors (19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1】
• 鬼屋 The Haunted House (1921)
• 倒霉 Hard Luck (1921)
• 暗号 The 'High Sign' (1921)
• 替罪羊 The Goat (1921)
• 剧院 The Play House (1921)
• 船 The Boat (192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2】
• 白面酋长 The Paleface (1922)
• 警察 Cops (1922)
• 我妻子的亲戚 My Wife's Relations (1922)
• 铁匠 The Blacksmith (1922)
The Frozen North (1922)
• 白日梦 Daydreams (1922)
• 电气化屋子 The Electric House (19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3】
• 气球 The Balloonatic (1923)
• 爱巢 The Love Nest (1923)
• 三个时代 Three Ages (1923) [长篇作品]
Our Hospitality (1923) [长篇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4】
Sherlock Jr. (1924) [长篇作品]
• 航海家 The Navigator (1924) [长篇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5】
Seven Chances (1925) [长篇作品]
The Iron Mule (1925) (uncredited)
Go West (1925) [长篇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6】
Battling Butler (1926) [长篇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7】
The General (1927) [长篇作品]
College (1927) [长篇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8】
• 船长二世 Steamboat Bill, Jr. (1928) [长篇作品]
The Cameraman (1928) [长篇作品]

据我所知,因为卓别林的知名度比巴斯特·基顿高。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 影视作品有《谋生》《移民》《安乐街》《巴黎一妇人》《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舞台生涯》《香港女伯爵》等。

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1895年10月4日生于美国,美国默片时代演员及导演,以"冷面笑匠"著称。主要作品有《福尔摩斯二世》和《将军号》,《七次机会》等。

大家对卓别林的印象都是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不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最高峰。



卓别林在电影中的笑点很直白,而基顿电影中的笑点正好相反,这就需要观众把全部注意力倾注在画面之中,留意他精心设计的每个视觉细节。

与卓别林相比,巴斯特•基顿在中国并不是特别著名。他有着自成一派的喜剧风格和独特的魅力,他扮演的角色,大部分都是脸部毫无表情,即使在卿卿我我之时,也是严肃的,因此被当时的美国人称为“冷面笑匠”。

文章结束了,大家都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大家留言点赞转发啊!

卓别林,是精选好莱坞默片时代巨星、表演艺术大师理,最经典喜剧电影、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中流泪。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并被肯定“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喜剧类的题材影视一直都深受大众喜爱,而在喜剧片这个领域十分杰出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不仅仅代表着本国的电影成就,对世界也有着很深的影响。

卓别林,出生在英国伦敦,英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看过他的默片的观众都知道,肥裤子、破礼帽再加一双大头鞋以及一根拐杖,成为了多少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角色形象。

巴斯特·基顿,由他所导演出来的喜剧片其实是十分符合荧幕美学的风格,他在影片中所做出的一系列动作行为都时刻调动着观众的心。而他被认为是电影史上影响最大的导演之一。

巴斯特·基顿他就是“冷面笑匠”。

《公民凯恩》导演奥逊·威尔斯谈到巴斯特·基顿时说,基顿是电影史上最棒的,遗憾的是许多年来他都在卓别林的影子下。威尔斯对基顿代表作《将军号》的推荐语是:它是一种高级的幽默,这种幽默是卓别林所不具备的。

《机器人总动员》导演安德鲁·斯坦顿说,在筹拍《机器人总动员》时,他看遍了所有基顿的作品,包括短片。这也就难怪一脸忧伤的瓦力那么像是基顿附体了。

看来,对巴斯特·基顿的评价都很高,他的名气却远远小于卓别林,可能跟宣传力度有关。

据我所知,因为卓别林的知名度比巴斯特·基顿高。 不知道巴斯特基顿是为什么不太清楚,只是感觉有几点。一,卓别林的作品更能跟大众引起共鸣,二,巴斯特基顿被称为冷面笑匠,虽然作品不错,但是你不能否认他的长相容易让人有种怕的感觉,尤其是黑白片中。所以宣传时卓别林比他更能吸引大众。然后积少成多,卓别林的知名度就超过他了。三,国内都知道卓别林,但是知道查理卓别林的其实也不多。巴斯特基顿的名字不是太好记。 可能是因为卓别林的故事,知道的人更多

卓别林,是精选好莱坞默片时代巨星、表演艺术大师理,最经典喜剧电影、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中流泪。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并被肯定“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喜剧类的题材影视一直都深受大众喜爱,而在喜剧片这个领域十分杰出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不仅仅代表着本国的电影成就,对世界也有着很深的影响。

卓别林,出生在英国伦敦,英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看过他的默片的观众都知道,肥裤子、破礼帽再加一双大头鞋以及一根拐杖,成为了多少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角色形象。

巴斯特·基顿,由他所导演出来的喜剧片其实是十分符合荧幕美学的风格,他在影片中所做出的一系列动作行为都时刻调动着观众的心。而他被认为是电影史上影响最大的导演之一。

巴斯特·基顿他就是“冷面笑匠”。

《公民凯恩》导演奥逊·威尔斯谈到巴斯特·基顿时说,基顿是电影史上最棒的,遗憾的是许多年来他都在卓别林的影子下。威尔斯对基顿代表作《将军号》的推荐语是:它是一种高级的幽默,这种幽默是卓别林所不具备的。

《机器人总动员》导演安德鲁·斯坦顿说,在筹拍《机器人总动员》时,他看遍了所有基顿的作品,包括短片。这也就难怪一脸忧伤的瓦力那么像是基顿附体了。

看来,对巴斯特·基顿的评价都很高,他的名气却远远小于卓别林,可能跟宣传力度有关。

在我个人看来,我一直觉得卓别林与基顿的气质差别,与汪星人和喵星人的气质差别颇为类似:卓别林的气质就像小狗,想要亲近观众的意图都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以至于他的电影有时候会显得有些黏人,而它们给人唤起的感情,总是甜腻而感伤的。基顿的气质则更像猫,他并不在乎你是否喜欢他,因为他总是陷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可自拔,但同时他又有九条命,所以总能在九死一生之际化险为夷。而且他也像猫一样,很喜欢追自己的尾巴——他的电影总是有着很强的自反性。

现在回到正题。为什么卓别林和基顿在国内的知名度存在如此大差异?大概还是和国人讲究「文以载道」的影戏传统,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艺术意识形态化的评判标准有关。对于这种传统和评判标准而言,强调叙事、宣教与煽情,并对下层民众倾注着人文关怀的卓别林,就像会看门的小狗一样,比只是单纯用来观赏的基顿更「有用」一些。

尤其卓别林还在上世纪50年代因为自己较为左倾的政治倾向,遭受过麦卡锡主义者的迫害,而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敌人的敌人当然就是我们的朋友了。不过在对于电影技巧的运用,以及对电影本体的反思这些方面,基顿其实比卓别林要走得更远。基顿电影中的笑点往往不像卓别林电影中的笑点那样直白,这就需要观众把全部注意力倾注在画面之中,留意他精心设计的每个视觉细节。

怎么样?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给我留言点赞哦~

卓别林的知名度高啊。还有,传播方式也占了很大的原因,无声默片还是卓别林的天下卓别林的知名度高啊。还有,传播方式也占了很大的原因,无声默片还是卓别林的天下 因为看过的观众要少点,还有就是搞笑的创新。 在以前的中国,看电影不象现在,在电影院,你想看什么就买什么票,就看什么,以前看的是坝坝电影,不用钱,但是,别人放什么,大家就只能看什么,那时只放了卓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