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水旱煌汤是哪四灾(河南旱灾1942档案)

  • zgltlzgltl
  • 影视
  • 2023-08-19 09:36:01
  • -
抗日时期河南的四大害“水、旱、蝗、汤”。徐州会战失利后国军遭日军一路追击,为了阻止日军继续追击,1938年6月,第一战区在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迫使日军停止了追击。决堤后形成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据河南档案馆的资料记载:河南民宅被冲毁140万余家,淹没耕地800余万亩,死亡人数为89万人,受灾人口的高达1,200万人,逃难途中又死去200多万。国民政府虽然实行了一系列的善后救助,但因国家贫弱及人为性弊端,灾民受益面十分有限。1942年春夏,河南又遭遇了大旱灾,偏偏祸不单行,夏秋之交,又闹起了蝗灾。冯小刚导演的作品《1942》实为良心之作
然而,在遭遇了如此天灾之后,河南人又遭遇了想象不到的“人祸”,1942年汤恩伯四十万军队驻扎河南,在河南接连遭遇天灾,庄稼颗粒无收的情况下依旧强征军粮,强征壮丁。可是,四十万军队对战5万日军还是溃败了,就是这一场战争让河南遭了灭顶之灾,国军抢夺粮食,途有饿莩,被逼急的老百姓走投无路,传说,其中一些意志不坚定的老百姓被别有用心的日军间谍组织起来替日军带路抢武器,那时候老百姓没有太高的觉悟。后来,根据村中老人的讲述,《1942》中的惨景并没有表现出当时惨景的一半。 河南四害,水指水灾黄河开口雨连天,旱指久干数月不见雨浇灌,蝗指蝗虫灾,飞过之后苗不见,全部化为乌有,饿死人了。汤指汤恩伯部队,搜刮走副连一切民逃慌要饭。 这四灾指的是解放前在河南地区为祸百姓的,水灾、旱灾、蝗灾、兵灾(汤恩伯部) 在古代水灾、旱灾、蝗灾并称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   我说的那年也就是43年冬至44年春。那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频频失利,从日本本土到东南亚一带的海上运输线随时有被盟军切断的可能。为此,日军于1944年1月24日发动了“1号作战”(即豫湘桂战役),以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同年4月中旬,日军集结六个师团、4个旅团、共6万兵力分三路进攻豫中。

  此时,豫中中国守军为第一战区副司令汤恩伯部,共有8个集团军40多万人。没想到这些看似强壮的国军在日军面前竟不堪一击,一溃千里。于是,“豫中战役”历时38天便结束了。国军损兵折将达20万之多,失城38座,河南省几乎全部陷落日军手里。

  “这么不经打?40万国军居然损失过半,难道全是吃白饭的?”

  此话问得好!我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在国军损失的20万人数中,大约有5万名军人是被当地的河南百姓缴械而失去战斗力的。在国军与日军交战时,老百姓个个忙个不停。国军的伤员撤下阵来没人抬,日军的伤员撤下阵来老百姓却抢着抬担架。这还不算,老百姓还亲自带路,帮着日军四处去追击那些走投无路的国军散兵。

  这是真实的历史吗?是的!一点不假!确实有为数不少的河南百姓在帮着日军打国军。他们为何要这么做,不怕背上“汉奸”与“卖国”的罪名?理由只有一个:国军没法让他们活下去,日军想法让他们活下去。

  要说这段历史应该再往前推二年。“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灾民500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水旱蝗汤,袭击全省110个县。灾民吃草根树皮,饿殍遍野。妇女售价跌至过去的十分之一,壮丁售价也跌了三分之一。辽阔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300万人之多。”(摘自当年《大公报》)

  老百姓痛恨国军,水旱蝗汤,“汤”就是指汤恩伯的部队。这些部队还要以抗日名义强行征用农民的耕牛以补充运输工具。对于种田的农民来说,耕牛就是他们的主要生产资料。他们忍无可忍,开始用猎枪、大刀和铁耙把自己武装起来。开始时他们还只是缴单个国军士兵的武器,后来发展到整连整连地解除国军的武装。

  这时,日军打过来了!日军过来第一件事就是向百姓发放军粮,以收拢民心。国军不管百姓死活,日军为百姓打开生存之路,他们不听日军的话还会听谁的话?在“国家如此积贫积弱,军队如此杂色林立,社会如此危如悬卵”之刻,为了生存,老百姓在宁可饿死当中国鬼,还是不饿死当亡国奴这两条路上选择了后者。

  河南灾情严重,《大公报》派遣张高峰记者到中原地区去采访。1943年1月17日,张高峰寄回了一篇题为《饥饿的河南》的通讯。通讯中说:“记者首先告诉读者,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上万的人正以树皮(树叶吃光了)与野草维持那可怜的生命。‘兵役第一’的光荣再没有人提起,‘哀鸿遍野’不过是吃饱穿暖了的人们形容豫灾的凄楚字眼……”报道还详尽记述了河南水、旱、蝗、风、雹等天灾,并揭露当局向灾民执行征兵、征粮等不管百姓死活的政策。

  《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看到这篇通讯后深感事关重大,改题为《豫灾实录》,发表在2月1日《大公报》重庆版上。 2日,《大公报》王芸生又写了新闻述评:《看重庆,念中原》。当晚,国民党新闻检查所即刻派人送来人,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勒令《大公报》停刊3天(3、4、5日),以示惩戒。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Theodore&S226;H&S226;White)得知此事挺身而出。 1943年2月,他同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自重庆飞抵宝鸡,乘陇海线到西安,过潼关进入河南。在洛阳,白修德“不时看见血肉模糊的僵尸从过往列车上掉下来”。在骑马从洛阳到郑州的路途中,“绝大多数村庄都荒无人烟,即使那些有人的地方,白修德听到的也是弃婴临死前的哭声,看见的也只是野狗从沙堆里掏出尸体并撕咬着上面的肉”。

  白修德在后来出版的《风暴遍中国》一书中这样描述着河南的灾荒:

  “1942年,冬小麦因为缺少雨水而歉收,但政府还是照常征收实物税。这就意味着,在整个歉收季节里,冬小麦几乎全部被政府征收掉了,省政府当局向农民保证,雨是肯定会下的,农民会有足够的小麦和玉米来填充他们饥饿的肚子。但是,雨没有下,1942年的整个夏天都没有下雨,谷物的秸秆全都枯萎了。到了秋天,河南省饥荒开始蔓延。尽管重庆作出了很好听的减税决定,但每个军事机关和地方当局还是要求千方百计地勒索赋税。各县政府要求农民交纳的粮食比农民田里实际生产的粮食还要多,而且毫无宽容可言,吃着榆树皮和干树叶的农民,被迫把他们最后一点粮食种子交给税收机关。身体虚弱得几乎走不动路的农民还必须给军队交纳军马饲料.那些无力交税纳赋的农民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得卖掉他们的牲畜、家具甚至土地,换钱来购买粮食,交纳赋税。”

  1943年10月,河南灾情报告送到了重庆,国民政府派出两名官员去河南实查。当确知此事为真时,蒋介石这才同意拨2亿元纸币作为灾荒救济款,同时令河南省政府下达减轻赋税的命令。

  救济款送到河南是次年3月,2亿元纸币实际到帐只有8000万。当地政府官员又为如何分配这笔巨款吵个没完,最后干脆将这笔钱的大部分存入银行,让它养息增值。小部分发放下去,发放时还要扣除农民往年的欠税款。

  对于国军在战争中的大败,白修德采访了一位国民党军官,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军的横征暴敛。可这位军官却认真地回答说:“百姓可以饿死,士兵不能饿死。百姓死了,土地还是中国人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那么日本人就会来接管这个国家。”

  悲!这是中国人的悲惨一页历史!这也是民族耻辱的一页写真,而制造这场耻辱的除了天灾,更多的是国民政府的腐败而导致的。我觉得不是河南百姓的错。 :“河南人民叫土匪为‘老汤’,不知是什么意思,他们提起了‘老汤’,就谈虎色变。” 由此看来,上述民谣中的“汤”字,其实很可能就是“老汤”,原意指的是土匪,而且早在抗战以前,这一民谣大概就已经广泛流传,它所揭示的本是水、旱、蝗等自然灾害与土匪活动之间的关联。
-------------《中国农村经济关系及其特质》

生活是生存使活命、指恤养活人、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的经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境况、生长、指家产,生计、活儿、工作、生活费用、指用品,器物。美事美好的时光。笔的别称。出自《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

生活可以解释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层面的一种状态。



扩展资料:

生活真正的意义

在生活中遭受不幸的人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而即便那些成功者也时常会迷茫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探讨的不是价值观是什么,而是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显然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不允许涉及宗教的,这将是一个迷人的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不可说的哲学问题,任何直面这个问题的答案都难以服众,我们只能绕个弯子,我只告诉你人性的原理和规律,然后由你亲自去找到符合你情景的答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活



生活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
生活概念:对于这个简单而又复杂、平凡而又特殊的问题,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解说,一种简单的解说是生活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同时也有人说,生活就是人类这种生命的所有的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生活是对人生旅途的考验与经历,充满着悲伤和喜悦,充满着自信和激情,更面临着极大的人生挑战。那就是好好地生存下去,维持真正的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活动的总和。有人说,生活是不断需求的过程,也是不断创造的过程,而非简单享乐的过程;有人说,生活像果盘中盛着的收获与失落;有人说,生活有时就像洋葱会让你落泪;还有人说,生活有时是由无数烦恼组成的念珠…… 不同的人对生活有不同看法,不同的人生观,对生活的感悟也不同。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人们都猜:这是一面镜子!但有一个人却不动声色地回了这么一句:这是生活。 所以说:愁眉苦脸的生活倒不如爽朗乐观地看生活,这样生活肯定阳光灿烂!
你可以去百度中搜索!! 生活就是平平淡淡,像一杯白开水,你喝了没味,但是你不喝还不行;偶尔你的喝的时候还可能呛你一下;但是你闲时细细品味,可能你还感觉到一丝丝的甜味! 我认为,生活是哲学向世界的回归路径。
哲学是人类生活和进步的反映,生活是哲学走向世界的通道和方法路径。哲学在研究内容上也关注着现实,生活看似充满矛盾,却福祸相依,哲学看似万物具有两面性,却也面面相扣。
生活充满了哲学,它贯穿于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独特解释原则和概念框架。它体现了关心人与世界关系的哲学家的价值观,审美意义和终极关怀。因此,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是黑格尔所说的“思想控制下的时代”。那么,哲学所把握到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来源于何处?我相信这个精神时代的本质来自对哲学对“生命世界”的“意义”的理论把握。
即从世界规律中提炼出的哲学,当它再回到世界中去时,便就是生活。
胡塞尔在他的关于欧洲科学的危机问题和现象学概论中提出了“生命世界”的概念。他相信生命世界是一个永远提前并永远存在的世界。另一位哲学家Gadama认为,生命世界是一个与主体性相关的世界,一个被直接经验所包围的世界,以及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和根源。海德格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自然本质和诗意的“世界世界”。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有三个有机成分。也就是说,“客观世界”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的,而“社会世界”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的。而“主观世界”则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形成。他认为这三者对应于自然事物的知识及其对人的意义。一方面,国内学者倪良康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自然态度的世界。张祥龙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并不是指“社会环境”,“人文背景”或“历史条件”的最前沿。相反,它是故意结构中的组合域的结果,绝对是不言而喻的。可以看出,“生活”的概念并不意味着“环境”,也不意味着“自然”和“社会”。它指的是一个对生命有意义并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生活世界”既是物质世界,也是关系世界。人是活跃的主体,人们不依赖于自然,社会,他人或其他外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回归生活世界是回归“人”。哲学所依赖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人类意义的世界,一个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世界。作为时代精神的精髓,哲学是对生命世界“意义”的把握。“意义”包括时代主题,生活目的,意义,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那么生活与哲学有什么关系?一方面,哲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它诞生之日起,它就试图找到由他组成的东西。便致力于揭示世界的真理,“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所有知识的基础。“与此同时,哲学是一门无所不包的学科,但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各种门的特定科学逐渐与哲学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世界变得透明和简单。“科学主义趋势”尝试用经验科学理论和方法改变哲学。哲学从科学的“科学的科学”转向科学的“科学哲学”,意味着将哲学转化为科学的附庸。
但是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思维方式和语言系统是不同的,哲学不可能是科学的,这个根本原因是因为哲学来自生活。
另一方面,任何哲学的基础都存在于人类生活中。旧哲学提取人类的某些属性,并将其转化为这个世界的规律概念,可这将哲学与其真实的基础-生活分开。因此,克服旧哲学缺点的唯一途径就是恢复人民的外在力量,将哲学从概念性的晦涩理论恢复到生活的世界。这种古老而不切实际的哲学正在远离现实,远离现实,远离人们生活的世界,所以,那种旧哲学最终也定是被淘汰了的,因而便有了现在的新哲学,以生活为根基的哲学,既生活是哲学向世界的回归路径。
第三,哲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归生活世界:
首先,哲学不仅解释了世界理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以达到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因此,哲学应该建立一个不那么抽象的思辨哲学体系,更加关注时代和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实际问题,并着重研究实践问题,以促进和促进哲学理论的创新。面对威胁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全球性问题,如不公正和不平等,贫富悬殊,当今世界的文化矛盾和道德危机,哲学应该关注这些问题,克服和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相互合作,理性,正义和理性的新世界秩序提供新的理论智慧和创造力的新含义,这是哲学的历史使命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哲学界开始尝试建立应用哲学。更具代表性的是经济哲学,强调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并倡导对社会经济运动的哲学研究。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哲学不是提供日常生活技能的科学。它寻求的智慧是所有人的“伟大智慧”。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意义”支持,为人们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