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泉州南音歌曲大全三千两金(泉州南音三千两金原唱)

  • 情有毒盅。情有毒盅。
  • 影视
  • 2023-09-05 03:48:01
  • -
南音三千两金歌词

南音三千两金歌词

歌曲《三千两金》(泉州南音版)

歌手:戏剧版

填词:戏剧

谱曲:戏剧

歌词

三千两金费去尽空,今旦流落只苏州

元和为乜一身来落泊,千辛万苦

朝思暮想,只都是咱为着风流即行来

十年窗前,十年守窗前勤苦读

三年一望,三年一望我爱卜京都去赴试

所望,所望求功名

去到苏州遇亚仙,因只上我贪恋伊新鲜

即将只许多钱银尽都花了一尽空,心念念念念思想我有日返家乡

我厝爹妈那知,打骂一场来往不得

思量无计,姑将且忍住卑田院

今旦读书怎无志,沿街沿巷

但得来求乞,李妈起侥心

甜言蜜语百般奉承,钱银花了起毒心

记得当初,记得当初时遇亚仙

花容月貌,朱唇云鬓恰似西施来再世

惹动惹动割调人,只都是如醉痴

双人做卜天长地久,我谁想今旦来拆散

钱散银散盘缠空,我袂得去上京

今卜值时返去家乡,见我兄弟父母

一家通来再团圆

扩展资料:

南音《三千两金》的音乐,起源于泉州古老剧种“梨园戏”所保留的传统宋元古南戏剧目《郑元和》中的“莲花落”一折,表现主人公郑元和上京赴试,途中因迷恋歌伎李亚仙,至三千两金盘缠用尽,被迫流落街头与众乞丐为伍,沿街沿巷边演唱自诉身世的《三千两金》,边踏跳“拍胸舞”的情景。

该舞蹈与音乐后来流入民间,广为传播,至如今各地凡跳“拍胸舞”大多配以《三千两金》音乐,“乞丐舞”因此也成为“拍胸舞”又一别称。而“拍胸舞源于宋元南戏《郑元和》”的传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认为就是“拍胸舞”的源头。

《三千两金》也是南音起手板的第五节,起手板本曲分为五节,首节“小蓬莱”,次节“均天奏”,三节“霓裳咏”,四节“花玉兰”,五节“绵搭絮”,即“三千两金”。全曲由舒缓的三撩拍以简洁的音符展现寂静的大地,蕴藏无限的生命力,二节起以高亢激昂的情绪,加上南管特殊的打法,呈现万物蓬勃景象,最后绵答絮在紧迭拍的节奏中,加上打击乐器,使整个曲子充满活泼欢乐的气氛。

请问谁手里有丰富的泉州南音歌曲资源,比如元宵十五什么的。最好有MP3的格式。

有哦,你可以直接查南音名字如 直入花园 一身爱到我君乡里 三千两金...呵呵,这些我都会唱

碟片可以到南音社里卖哦

我爷爷有好多碟片呢

[img]南音 三千两金

有没有谁知道关于泉州拍胸舞的传说或由来啊?

拍胸舞"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等,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浮桥、江南一带及泉州、金门等地。尤其在泉州地区,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单位的集会庆典、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为泉州乃至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拍胸舞形式比较简单,仅一二人便可随时随地随意起舞。泉州拍胸舞是泉州地区原住民闽越族舞蹈的历史遗迹,是闽越人蛇图腾崇拜的一种历史见证,是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闽南民间舞蹈活化石,被国外称为"东方迪斯科"。

一、历史溯源

拍胸舞的记载始于宋代。宋代南戏(即今闽南的梨园戏)剧目《郑元和》中的《莲花闹》一场,就有"拍胸"出现。后来戏曲艺人为了剧情的需要,对"拍胸"进行艺术加工,赋予舞台上的规范动作,充实其表演内容。相传拍胸舞出自园戏名剧《李亚仙》:富家公子郑元和上京赴考,途识名妓李亚灿,郑落入烟花院,三千两黄金散尽后,被鸨母赶了出来,与叫花子为伍,他苦中作乐以卖唱为生,自编出拍胸这一亦唱亦舞的独特艺

二、艺术特色

拍胸舞传统的舞者为男性,头戴草箍,上身裸露,赤足,他们头上戴着一个形制特殊的草箍,其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将一条红布条与稻草混合编织,围成一个草圈,并于草圈接头前留出一段10多厘米长的向上翘起的顶端,有如蛇之吐信。舞者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主要动作组合有"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等。。动作以趋于单一节奏的击、拍、夹、跺为主,部位集中在胸、肘、腿、掌等处,基本体态呈拔腰挺胸之势,全身跳跃,并辅以雄健的蹲步和怡然自得的颤头动作,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构成粗犷、古朴、诙谐、热烈的风格。

拍胸舞基本动作为"打七响",即双手首先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依次拍打左右胸部,双臂内侧依次夹打左右肋部,双手再依次拍打左右腿部,共得七响,时值合七拍;与此同时配合双脚的蹲裆步有节奏地跳跃,身体随之左右晃动,配以颤头动作,产生别具一格的摇晃动律,使舞蹈洒脱自然,显露出机灵轻巧、诙谐爽朗的特性,如此循环往复,连续表演。

"打七响"最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色。当今舞蹈工作者为拍胸舞配上音乐,使得表演场面热烈欢快,整齐有序,"打七响"变为"打八响"(即双手在胸前合击掌二次),这就发展了拍胸舞的基本动作,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

由于"拍胸舞"者多几近裸身,遇冷天常需借酒驱寒,酒酣耳热之间所跳的舞蹈则多夸张,久而久之形成"酒醉拍胸"别具韵味的舞风。"拍胸舞"强调以身体拍击出声响节奏,一方面体现舞蹈本身的动律特色,一方面也用来协调群体动作,渲染舞蹈气氛,较好地保留了远古闽越舞蹈粗犷、古朴的民族舞蹈遗风。

三、传承意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一批代表性艺人的不断总结、丰富创新,"拍胸舞"动作已从最初始的基础动作"打七响",发展到拍击肩、臂、胸、胁、肘、腿、足等部位。闽南地区解放以来最具代表性的"拍胸舞"艺人主要有郭金锁、尤金满、邱剑英等。

1959年,泉州地区舞蹈工作者首次以"拍胸舞"为素材,创作舞蹈《田间乐》参加省、全国文艺会演。近年来,泉州拍胸舞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并多次获奖。去年,泉州鲤城拍胸舞队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中华情---纪念台湾光复六十周年文艺晚会"演出。鲤城拍胸舞队以激昂的舞蹈,生动表现出光复之际台湾民众欢欣鼓舞的情景。

巾帼不让须眉。近年来,泉州组织女子拍胸舞队,参加首届"海峡巾帼健身大赛"、海丝文化节等活动。她们踏着南乐伴奏,双手交错拍击,动作整齐划一。尤其是那腾挪翻飞的白龙夺珠表演,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

拍胸舞表演者所戴草箍上的蛇形头饰保留了秦汉闽越族原住民蛇图腾崇拜的遗风,其表演形式也保留了古闽越族原始舞蹈的遗风。拍胸舞的内在动律与土家族舞蹈"肉连响"极其相似,从舞种分布的角度看,它与黎族、高山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舞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泉州古老剧种梨园戏《郑元和》中保留了"莲花落"乞丐拍胸一折,当今民间拍胸舞又使用、保留了泉州南音的《三千两金》,这种文化的传承关系也极具研究价值。

泉州南音有什么名曲啊?

泉州南音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等名曲。

1、《荆钗记》

古代中国南戏剧本。其作者说法不一。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王十朋荆钗记》为无名氏作,明初有李景云改编本。歌颂了“义夫节妇”,生死不渝的夫妇之爱。

2、《白兔记》

《白兔记》又称《刘知远白兔记》,元代南戏作品,永嘉书会才人编,写刘知远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与《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记》并称”四大南戏“。

3、《拜月记》

《拜月记》,是由张天赐执导,徐绍清、彭俐侬等人主演的湘剧。

4、《杀狗记》

《杀狗记》,中国戏曲剧本,传为明初徐据宋元旧本改编。

5、《琵琶记》

高则诚古典戏曲名著《琵琶记》写的是汉代名士蔡伯喈赴京应考,招婚牛相府3年不归,父母死于灾荒,妻赵五娘卖发葬亲,身背琵琶,上京寻夫。终于夫妻相逢书馆,归宗祭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泉州南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琵琶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杀狗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拜月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兔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荆钗记

南音 三千两金 演奏 福建南音网艺术团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