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国际歌全篇(国际歌全本)

  • ☆じ☆ve爱☆じ☆ve爱
  • 影视
  • 2023-04-30 03:58:01
  • -
中说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三全本

关于海岛的文艺诗句

1.形容海岛的诗句

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送别舒员外,兼 寄宗正李卿考功崔郎 唐 白居易 樱桃岛前春,去春花万枝。

忽忆与宗卿闲饮日,又忆与考功狂醉时。岁晚无花空有叶,风吹满地乾重叠。

蹋叶悲秋复忆春,池边树下重殷勤。今朝一酌临寒水,此地三回别故人。

樱桃花,来春千万朵,来春共谁花下坐。不论崔李上青云,明日舒三亦抛我。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花岛 唐 韩愈 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

镜中别业二首(一作镜湖西岛闲居) 唐 方干 寒山压镜心,此处是家林。梁燕窥春醉,岩猿学夜吟。

云连平地起,月向白波沈。犹自闻钟角,栖身可在深。

世人如不容,吾自纵天慵。落叶凭风扫,香粳倩水舂。

花期连郭雾,雪夜隔湖钟。身外无能事,头宜白此峰。

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 唐 柳宗元 隐忧倦永夜,凌雾临江津。猿鸣稍已疏,登石娱清沦。

日出洲渚静,澄明皛无垠。浮晖翻高禽,沉景照文鳞。

双江汇西奔,诡怪潜坤珍。孤山乃北峙,森爽栖灵神。

洄潭或动容,岛屿疑摇振。陶埴兹择土,蒲鱼相与邻。

信美非所安,羁心屡逡巡。纠结良可解,纡郁亦已伸。

高歌返故室,自罔非所欣。 宿江叟岛居 唐 张乔 一家烟岛隈,竹里夜窗开。

数派分潮去,千樯聚月来。石楼云断续,涧渚雁徘徊。

了得平生志,还归筑钓台。 咏岛 唐 薛能 孤岛如江上,诗家犹闭门。

一池分倒影,空舸系荒根。烟湿高吟石,云生偶坐痕。

登临有新句,公退与谁论。题红云岛 宋 喻良能 红云覆绝岛,望之心神开。

弱水不负舟,何由至蓬莱。吾欲烦巨鳌,为载三山来。

不然骑鲸去,一醉流霞杯。方干岛 宋 徐天佑 平生心事白鸥知,一卷云庵处士诗。

占得镜中奇绝处,只缘身值广明时。徐凫岛 宋 王时会 绝壑搀空云与平,横飞寒瀑万年声。

杖藜平过人间险,独向千山顶上行。沙门岛 宋 宋无 孤屿压沧海,风涛直下危。

蛟人依蜃市,鱼女祭龙祠。月黑悄牛财,波红蝶蝀垂。

登临有奇观,感慨但言诗。蓬岛山 宋 刘?? 轧轧笋舆过翠微,路经蓬岛锁云霏。

雨从半岭岩窝出,云在行人脚下飞。岛夷行 唐 施肩吾 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

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 宿岛径夷山舍 唐 陈陶 百里遵岛径,蓬征信?回。

暝依渔樵宿,似过黄金台。缺啮心未理,寥寥夜猿哀。

山深石床冷,海近腥气来。主人意不浅,屡献流霞杯。

对月抚长剑,愁襟纷莫开。九衢平如水,胡为涉崔嵬。

一饭未遑饱,鹏图信悠哉。山涛谑细君,吾岂厌蓬莱。

明发又驱马,客思一裴回。和刘?西湖十洲·松岛 宋 舒坦 亭亭古干对沧浪,雨洗风飘老吹香。

晚岁何人同寂寞,水西我有读书堂。和刘?西湖十洲·月岛 宋 舒坦 何人骑鹤上瀛洲,清影明波正九秋。

吹罢玉笙端不见,满空桂子有谁收。游李少师园十题·松岛 宋 范祖禹 孤屿何亭亭,苍松郁相对。

池中蛟龙起,天际风雨会。和刘太守十州诗·松岛 宋 陈? 影参岸柏童童绿,叶蔽汀兰澹澹香。

斤斧不来人迹远,养成千尺势堂堂。和刘太守十州诗·月岛 宋 陈? 月明偏照海边洲,绿水回环漾素秋。

斗转参横群动息,桂花零落遣谁收。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宋 苏轼 山苍苍,江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题战岛僧居(在江之心) 唐 杜荀鹤 师爱无尘地,江心岛上居。

接船求化惯,登陆赴斋疏。载土春栽树,抛生日餧鱼。

入云萧帝寺,毕竟欲何如? 陕下厉玄侍御宅五题·吟诗岛 唐 姚合 幽岛藓层层,诗人日日登。坐危石是榻,吟冷唾成冰。

静对唯秋水,同来但老僧。竹枝题字处,小篆复谁能。

偕诸将游海岛 明 袁崇焕 战守逶迤不自由,偏因胜地重深愁。荣华我已知庄梦,忠愤人将谓杞忧。

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片云孤月应肠断,桩树凋零又一秋。 游秦皇岛 现代 老舍 青山西北净无埃,风自东南远海来。

天外舟归烟一缕,滩头浪卷雪千堆。潮连国际歌声起,水绕田园诗境回。

灯塔长明不冻港,层楼今为海员开。松岛湾(诗人芭蕉游此未敢题诗) 现代 老舍 一湾三百岛,岛岛锁春烟。

碧浪连沧海,横云遮远帆。松涛香雨后,鸥影乱风前。

未敢题只字,芭蕉尊自然。

2.描写海岛的诗句

《宿贾岛原居》

年代: 唐 作者: 马戴

寒雁过原急,渚边秋色深。

烟霞向海岛,风雨宿园林。

俱住明时愿,同怀故国心。

未能先隐迹,聊此一相寻。

《送道友人天台山作》

年代: 唐 作者: 马戴

却忆天台去,移居海岛空。

观寒琪树碧,雪浅石桥通。

漱齿飞泉外,餐霞早境中。

终期赤城里,披氅与君同。

《送州人孙沅自本州却归句章新营所居》

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

故里归成客,新家去未安。诗书满蜗舍,征税及渔竿。

火种山田薄,星居海岛寒。怜君不得已,步步别离难。

《渔家傲·臂上萸囊悬已满》

年代: 宋 作者: 洪皓

臂上萸囊悬已满。杯中菊蕊浮无限。纵使登高宁忍看。昏复旦。心肠似铁还须断。岁月川流难把玩。平生万事思量遍。但对割愁山似剑。聊自劝。东坡海岛犹三见。

《水调歌头·仙掌下驰道》

年代: 宋 作者: 刘辰翁

仙掌下驰道,清露滴芙蓉。无憀似酒初醒,身世笑颦中。万朵花灯夜宴,一叶扁舟海岛,寂寂五更风。误赏明妆靓,愁思满青铜。陂六六,三十六,渺何穷。江南曲曲烟雨,谁是醉施翁。但恨才情都老,无复风流曾梦,缥缈赋惊鸿。寄语清净社,小饮合相容。

3.赞美海岛的诗句

润州显济阁晓望

韦庄

清晓水如镜,隔江人似鸥。

远烟藏海岛,初日照扬州。

地壮孙权气,云凝庾信愁。

一篷何处客,吟凭钓鱼舟。

新燕

成彦雄

才离海岛宿江滨,应梦笙歌作近邻。

减省雕梁并头语,画堂中有未归人。

临江仙

元代山

南洋海岛观音住,清凉迥出尘寰。

迢迢幽邈隔关山。

潺潺急溜,无路见慈颜。

月照漫漫生瑞彩,风吹浩浩波旋。

洪流千里远人间。

浪漂云际。

4.描写海岛古诗词

1.

《鲛人歌》

年代: 唐 作者: 李颀

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

轻绡文彩不可识,夜夜澄波连月色。

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

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

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牖。

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

2.

《赠徐山人》

年代: 唐 作者: 李洞

徐生何代降坤维,曾伴园公采紫芝。

瓦砾变黄忧世换,髭须放白怕人疑。

山房古竹粗于树,海岛灵童寿等龟。

知叹有唐三百载,光阴未抵一先棋。

3.

《润州显济阁晓望》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清晓水如镜,隔江人似鸥。

远烟藏海岛,初日照扬州。

地壮孙权气,云凝庾信愁。

一篷何处客,吟凭钓鱼舟。

5.描写海岛景色的诗句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扩展资料: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沧海

6.包含 海岛的诗句

1、烟霞向海岛

马戴

《宿贾岛原居》

2、移居海岛空

马戴

《送道友人天台山作》

3、田横海岛边

李白

《奔亡道中其一》

4、挂席穷海岛

杜甫

《奉赠射洪李四丈》

5、海岛田横住

李端

《杂曲歌辞·千里思》

6、海岛青冥无极已

李颀

《鲛人歌》

7、星居海岛寒

刘长卿

《送州人孙沅自本州却归句章新营所居》

8、远山积翠横海岛

李白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9、翕若长鲸泼剌动海岛

任华

《怀素上人草书歌》

10、孤猿啼海岛

崔峒

《送丘二十二之苏州》

11、十里神仙迷海岛

苏轼

《木兰花令》

12、江滨海岛

贺铸

《蕙清风》

13、东坡海岛犹三见

洪皓

《渔家傲·臂上萸囊悬已满》

14、一叶扁舟海岛

刘辰翁

《水调歌头·仙掌下驰道》

15、不知海岛桃熟

俞国宝

《念奴娇·云收雾敛》

16、远烟藏海岛

韦庄

《润州显济阁晓望》

17、海岛灵童寿等龟

李洞

《赠徐山人》

18、才离海岛宿江滨

成彦雄

《新燕》

19、闯蜀眉嚬游海岛

贯休

《偶作五首》

20、南洋海岛观音住

山主

《临江仙·南洋海岛观音住》

21、海岛丘刘谭马

马钰

《西江月·海岛丘刘谭马》

22、东历海岛三州

谭处端

《神仙灿》

23、龙去想应回海岛

文天祥

《夜起》

24、海岛畴人奉大师

龚自珍

《已亥杂诗 180》

25、献策海岛计亦穷

杨维桢

《青虫》

26、化作海岛二十金芙蓉

杨维桢

《太山篇》

27、海岛旌旗殉野鸥

近代

宁调元

《秋兴,三叠前韵》

28、幽韵萧深海岛风

曹仙家

《赠邹葆光道士》

29、日在徐仙海岛红

戴表元

《辛丑岁十一月二十六日东归舟中示三子》

30、海岛蟠桃生子迟

何梦桂

《贺中斋黄大卿得子》

31、海岛五百士

刘克庄

《石竺山二十咏》

32、壮士死海岛

陆文圭

《京口访郭议山示陆丞相遗墨》

33、鸟迹疑从海岛居

吕声之

《题南岩寺》

34、无由归海岛

罗公升

《闷》

35、他年海岛无归处

罗公升

《自沟河乃旧日南北分界之地》

36、海岛和涛望

释尚颜

《句》

37、海岛金沙合效颦

舒岳祥

《咏佛见笑》

38、间关海岛岂谋身

汤炳龙

《陆君实挽诗》

39、朝游岩廊暮海岛

张耒

《江南曲》

7.描写“海岛景色”的诗句有哪些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出处:两汉曹操的《观沧海》

翻译: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2、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出处:南北朝萧纲的《蜀道难》

翻译:巫山之长有七百里,巴水的水流弯曲,曲折颇多。行在巴水之上,不断有阵阵悠扬的笛声传来,声调时高时低,两岸的猿啼不断,断了还续。

3、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出处:唐代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

翻译: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唐代杜甫的《望岳》

翻译: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翻译: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都德 最后一课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磨坊文札》以都德故乡普罗旺斯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描写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的苦恼和不幸,抒发作者对家乡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怀恋之情。《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1873年,他发表的又一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就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都德一生写过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

普法战争以后是都德长篇小说的多产时期,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罗蒙与长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划巧于钻营的资产阶级政客形象的《努马.卢梅斯当1881)等。

都德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纯客观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正像他在《小东西》里所说的那样,“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经历加进去罢了。”都德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和眼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磨坊书简》是一本优美的小书。远离巴黎的喧闹浮华,在美丽的普罗斯旺乡间,作者用谦卑而静默的心灵感受着这块土地上的一切:纯朴、美丽、贫困、忧伤……。下面是《磨坊书简》中的部分摘要:

“在我们的四周,群星依然静静地运行着,驯服得宛如一个庞大的羊群;

此刻我不禁想象着群星中的一颗星星,它是最美丽的,是最明亮的,只因迷失了路,来到这儿枕着我的肩膀睡熟了……

每当西北风或北风刮得不太厉害的时候,我就置身于几乎与海水相平

的两堆岩石之间,与海鸥、河鸟、海燕为伍。在那里,我几乎整天都沉溺在一种因凝望大海而产生的麻木和妙不可言的沉默状态中。你是否理解这种神秘的灵魂的陶醉?一个人无须思考,也无须幻想。你的整个心灵都同你分离了,它在飞翔,它在扩散。仿佛就是潜水的海鸥,是阳光下荡漾于两堆巨浪之间的泡沫,是渐渐远去的巨轮上的一缕白烟,是挂着红色风帆的采集珊瑚的小船,是一粒水珠,是一抹烟雾,万物俱在,唯独没有自己……”

战士新歌 88首诗歌有全球响彻国际歌,我是长城一块砖,小钢炮等等

急~!就求读书笔记

冰心《繁星》、《春水》中的诗歌大多小巧玲珑,构思新颖奇特,充满诗情画意,语言明丽清新,富含生活哲理。诗集中,以青年为话题的诗共有8首,《繁星》3首,《春水》5首。读这些诗,你会为它的新颖构思所叹服,你会为它的深刻哲理所感动。

《繁星》之十六:

青年人呵!

为着未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图画。

[赏析]

这首诗很通俗,一读就懂。诗人劝诫我们要把握好现在,勤奋努力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工作。只有“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将来的事业才辉煌,人生之路才宽广。在你“回忆往事的时候”才“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你才能够自豪地说:我的这一生是过得丰盈充实的,是有意义的。一个“小心”,用词精妙、无限关爱、叮咛之情力透纸背。

《繁星》之九十八:

青年人!

相信自己罢!

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

也只有你能创造自己。

[赏析]

这首诗重在劝诫青年人要树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不怕人生路上的艰难坎坷,不畏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鸣金收兵,不要受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要经受一点委屈就意志消沉,不要遭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还是《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朋友,“相信自己罢”,“只有你能创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在世人面前亮出自己亮丽的风采,展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繁星》之一一零:

青年人啊!

你要和老年人比起来,

就知道你的烦闷,

是温柔的。

[赏析]

这是劝勉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处世观的哲理诗。青年人要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也就是要正确地去对待生活中的“烦闷”。人生在世,要生活,要学习,要工作,就必定要与人相处。在与人相处中,就一定会遭遇困难和挫折,因此,就一定会产生“烦闷”。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只有从容豁达地去面对,勇敢乐观地去迎接。古人就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只有在困难和挫折中你才能增长智慧,增长才干。有圣人说:“困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真是精辟精彩。青年人不像老年人那样饱经沧桑,饱经忧患,有时一回想往事,就难免心有余悸,痛苦不堪。青年人面对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青年人没有生活负担,没有家庭拖累,没有太多的杂事羁绊,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生存危机。因此,即使有一点“烦闷”,比起老年人来,也是“温柔的”。

《春水》之三:

青年人!

你不能像风般飞扬,

便应当像山般静止,

浮云似的,

无力的生涯,

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

[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哲理诗。诗人以风儿飞扬、云儿飘浮和高山静止巧妙设喻,对比比照,告诉我们立身养性的真谛。诸葛亮曾在《诚子书》中谆谆告诫其子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可见神静气定,戒除浮躁,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是多么重要啊!

《春水》之三十四:

青年人!

从白茫茫的地上,

找出同情来罢。

[赏析]

这是一首告诫青年人如何待人处事的抒情诗。言简意赅,情深意长。诗人要青年人“从白茫茫的地上找出同情来”,就是要青年人对别人充满关爱,对社会充满爱心。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暗”。说得多么好啊!可见同情和关爱对别人、对社会是多么重要。正如那首歌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春水》之八十七:

青年人!

只是回顾么?

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

[赏析]

什么是诗?艾青说:“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什么是好诗?艾青说:它“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还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冰心的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她将自己“心灵的活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青年人面前,她不但让我们从诗中“感触了它所包含的”,而且还让我们“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诗歌告诫青年人不要取得了一点成绩,有了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停步不前,不要老是沉浸在幸福的“回顾”中,要戒骄戒躁,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因为“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诗歌真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

《春水》之一三一:

青年人!

觉悟后的悲哀,

只深深的将自己葬了。

原也是微小的人类呵!

[赏析]

这首诗和《繁星》之一一零一样,也是告诫青年人要正确对待错误和挫折的抒情诗。这首诗写得稍微难于理解些。但只要我们懂得了读诗要注意其跳跃和省略的特点,那么这首诗就容易理解了。这里,我们只要稍稍将诗人的思路作一个梳理,它就成了:青年人!要正确对待错误和挫折,觉悟后还悲哀,就只会深深地将自己葬了。这原本是微小的人类的致命弱点呵!

诗歌精短而警策,如醍醐灌顶,足以使那些昏聩的头颅猛醒。

《春水》之一七四: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赏析]

这是一首极富哲理的劝勉诗。诗歌开篇用呼告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去“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不要懈怠,不要蹉跎。然后,用一拟人兼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原因,催人上进;因为“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啊!诗歌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到此,我们耳畔会油然响起古代那位哲人震聋发聩的警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而扬鞭催马自奋蹄,勤勉地去抒写辉煌的人生。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1

读了《爱的教育》前几篇故事,就想到我们现在的学生让他写身边的人和事时觉得没什么好写的,要么就是些陈词滥调,甚至对无微不至关怀自己的父母也没什么可说的,更没有几分感动与感恩了。那是我们的学生不善于观察所致,有的看了说了,也就过了,如若能让他们及时记下身边的小事,日积月累,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了他的故事,从那一个个故事里也定会走出一个个活脱脱的人来。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们要让学生能讲出自己学校、自己班级的故事,这样的班集体也才更具有凝聚力。

儿子每天坐我车后面,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述班上当天发生的事情,时常能引起我的思考,心里暗暗赞叹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可有时老师布置的关于同学、老师话题的作文,她却总无处下笔,最后只能带编带撰了,也曾鼓励她将自己说出来的写下来,可等她说完了,也就没有了那股激情。今天就想趁着她也在读这本书,鼓励她在发现感兴趣的事情时及时记录下来,尽管她“恩恩”的点头,可还是很担心她会做到吗?

《卡拉布里亚的孩子》是讲的班级新转来了一位外省的学生,老师这样对学生们说:“今天你们应当感到高兴。我们学校来了一位出生于列佐.卡拉布里亚市的意大利男孩,那个城市离我们这里有500多英里远。你们要爱这位远道而来的兄弟。他出生在一个意大利人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地区。那里哺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强壮的劳动者和骁勇善战的军人。那里有广袤的森林,高大的山川,那里生活着勤劳、聪明和勇敢的人民,那里有我们祖国最美丽的土地。你们要爱他,别让他感到自己在这里是一个异乡人。你们应该让他看到:不管来到哪一所意大利的学校,一个意大利孩子都能找到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接着老师还让班上那个总是得一等奖的学生以全班的名义拥抱新同学,指给新学生座位并陪他到课桌旁继续说:“你们应该牢记我刚才说的话,我们要让卡拉布里亚的孩子感到,在都灵就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而一个都灵的孩子到了卡拉布里亚市,也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我们每个人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如果因为这个男孩儿不是出生在我们这个省,你们中有人去伤害他,干出对不起他的事,这种人就不配在我们美丽的国土上仰望三色旗。”读了这位老师的做法,我深深赞赏,也深深汗颜!在新学期开始时,班级转来学生是常有的事,我们也会发现,对于一位新生的介入,学生起初多少都有点不融洽,甚至有的学生还会有欺生的现象,但我从未做个细心人,在他还没有正式进入我的班级,就能沐浴在我融融的爱里面——在将他介绍给全班时,就让班级所有同学都先喜欢上他。真的好惭愧。

2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让肇事者站起来,并没给他处罚,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这里就表现了卡隆他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这是难得的一种为人处事。

读到这里,我想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社会上,使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那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已经渐渐淡漠,在社会加强精神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学校家庭上学习这关爱他人,让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3.我们的老师

当捧起这本《爱的教育》,读完第一章节十月份之后,内心布满了感慨与激动。这是百年之前的意大利教育。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同学们的那种爱心、同情心;家长的那份责任心,通过一个个出色的小故事表现的淋漓尽致。

新学期刚刚开始,学生面对着不熟悉的老师,而老师面对的是不熟悉的学生。学生期待着一个所谓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而老师却积极的思考着如何带领新的班级创造出新的辉煌。然而,佩尔博尼先生在短短的半天时间内,就让这帮调皮的孩子们乖乖的听话了,他靠的不是打,不是发脾气而是一种爱心奉献展开新学期教育的篇章。

“他看到一个孩子满脸长着水泡,便停下听写,把那孩子的脸捧在他的双手里查看,然后问他怎么不舒适,并且把一只手放到他的额头上,感觉一下是否在发热,正在那时,老师身后的一个学生忽然站到课桌上,开始扮成木偶……”

佩尔博尼先生看到学生满脸长满水泡,能够停下听写,捧着孩子的脸观看,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当他不留意的时候,一个孩子站到了课桌上,开始扮成木偶,被猛然转身的他逮个正着。假如这件事发生在我们的课堂,我们又将如何处理?体罚他、批评他,还是向佩尔博尼先生那样用真情打动他。我想前后的做法都很少,因为这是在新学期一个学生在向老师示威,我们会很严重的批评他。然而,佩尔博尼先生:把一只手放在他的头上,对他说:“以后别再这样做了,在没说别的什么话。”并且顺势利导,对孩子们进行了耐心的教育。孩子们感动了,犯错误的学生放学后留下来承认错误。这就是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的老师佩尔博尼先生。

4.卡拉布里亚男孩

一个出生在勒佐•卡拉布里亚的意大利新生,紧张胆怯的他受到了师生最热烈的欢迎。老师总是让全班最优秀的学生——的头奖的埃内斯托•德罗西以全班的名义欢迎新同学、拥抱新同学。

我想作为任何一个任何一个新生,受到如此隆重的接风,都会感到骄傲、自豪。在一个新的班集体里,卡拉布里亚男孩一定不会感到孤独寂寞,一定会努力学习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的。

慷慨大方的举止

故事主人公加罗内一个挺身而出,保护弱者的英雄。克罗西——长着红头发、一直胳膊折了、母亲卖菜的孩子。他们用尺子戳他,朝他脸上仍栗子皮,模拟他的一条胳膊挂在脖子上,把他比作跛子和丑八怪。面对同学们的欺侮,克罗西激励的忍耐着,然而当他们嘲笑他的妈妈的时候,将一瓶墨水向弗兰蒂投去,恰恰仍在了刚进门的老师的身上。面对发怒的老师没有一个人站起来,而加罗内由于同情克罗西斩钉截铁的站起来,承认了错误。面对弱者,加罗内能够挺身而出,我想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将给学生听,他们一定会非常的受感动。学生能够自己读这个故事更是受益匪浅。

帕多瓦的小爱国者

每月一个出色的故事,通过读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老师的专心是多么的良苦,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也许审阅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老师、家长注重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爱国主义教育。现在的清明扫墓在学生们的眼里似乎成为一种春游,这种爱国主义渐渐被淡化。也许都是成绩利益惹的祸。

清扫烟筒的孩子

这是一份爱心的传递,通过女孩的募捐活动,帮助了一个小男孩度过了难关。一个个索尔多虽然不多,但是积少成多却汇聚了一种爱心。四年级的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爱心,这足以说明教育的力量。审阅我们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在四川灾区捐款的时候有的同学不捐,因为平时我们就缺乏一种帮助弱者,帮助他人的教育。这些教育不是我们有意识的去完成,而是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一种无意识的去完成。也许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乞讨或者钱包丢失的现象,有些时候我们已被一种人为的现象所蒙蔽,分不清是真是假,面对乞讨者,我们的同情心、爱心又将如何处置,的确值得我们去思考?

学校、万灵节

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我想恩里科的家长是做的非常出色的。他们能够定时为孩子写一封信,能够激励孩子去努力,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现在我们更多的家长也重视了孩子,每当暑期,孩子各种培训班开始上个没完。也许,他们看重的只是成绩,不是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这正是我们现在的家长所缺失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也是这本书值得为家长朋友推荐的一个依

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这里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5

读后感 :

我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语言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认为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img]

七律长征颔联的运用了什么和什么修辞手法请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颔联是律诗中第二联的别称。从第一联开始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所以《七律·长征》的颔联就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修辞手法,第一是对偶。因为律诗颔联对仗是通则,而对偶是对仗格式的必然条件。所以这一联对偶的手法很明显。“五岭”对“乌蒙”,“逶迤”对“磅礴”,“腾”对“走”,“细浪”对“泥丸”,是相当工整的对仗句式。

除了使用了夸张、比喻之外,这一联还用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写法,即以甲写乙,此显彼藏,变静为动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人将静止的景物写成活的,“五岭腾细浪,乌蒙走泥丸”——本来是红军在沿着五岭、乌蒙山攀登、前进、翻越,是动态的,而五岭、乌蒙山是处于静止状态的。现在诗人不写红军之动,而写五岭、乌蒙山之动,这种想法就很奇妙又符合想象。

这种独特的文法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增强了诗句的表达能力。

别了,我爱的中国

作者:郑振铎

全文

五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第18课、浙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劈劈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和白色的军舰。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地平线上几座小岛。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儿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然而,我终将在这大时代中工作的,我终将为中国而努力,而贡献我的身、我的心。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了,暂别了,在各方面斗争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到你们当中来!

当我归来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它们,毁灭它们!

这是我的誓言!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原名木官,字警民。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诗篇:《我们是少年》。

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1917年夏,靠亲友的帮助到北京进铁路管理学校求学,课余读了不少西方社会学著作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启蒙教育。不久结识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五四运动爆发时,他们各自成为所在学校的学生代表,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1919年11月,他们一起创办了《新社会》旬刊,提倡社会改造。1919年12月,《新中国》月刊发表了他翻译的列宁的《俄罗斯之政党》。1920年夏,他和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1年春,他毕业后到上海工作。不久担任《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编辑,又由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同年5月10日,他主编的文学研究会机关报《文学旬刊》创刊,为初期新文学运动中有影响的刊物。同时开始主编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还参与创刊了《戏剧》月刊、《诗》月刊等。1922年 1月,他主编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并写作了许多作品,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起了开山作用。1923年1月,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在此期间,他在《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与封建旧文学作了坚决的斗争,并批评了新文学阵营中一些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成为当时与沈雁冰齐名的文学研究会的重要理论批评家。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这一时期,他撰写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俄国文学史略》、《太(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俄国文学史略》(1924)是中国这方面第一本专著,对介绍俄国文学(包括苏联文学)起过积极作用。书中列专章介绍评述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文学理论,高度评价了高尔基的创作及其文学思想,在当时尤为难得。《太戈尔传》(1925)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评述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专著。80万言的《文学大纲》(1927)将中外文学史及其名著合在一部书中叙述,开阔了文学工作者的眼界,在介绍世界文学历史、加强中外文学交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都有过大的影响。

1927年 2月,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他与胡愈之等人致信国民党当局,强烈抗议屠杀革命群众,为此险遭逮捕。 5月,他乘船到欧洲避难和游学。在法、英等国家图书馆里,遍读有关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变文等书籍,并研究了希腊罗马文学,译著了《民俗学概论》(后毁于日军炮火)、《民俗学浅说》(1934)、《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1930)等专著,还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1929)中的大部分作品。1928年10月,又回到了上海。

回国后,郑振铎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并任执行委员。1931年秋,去北平任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中文系教授。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此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眼界宽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934年,又出版了《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论文集,以及借希腊神话题材歌颂现实的革命斗争的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这一个时期里,他还参与主编了著名的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文学季刊》等。

1935年春,郑振铎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此后,他主编了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组织许多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系统介绍中外古典文学名著,规划宏伟。虽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全部实现原计划,但仍是30年代文化出版事业的重要成果。在这前后,他参加《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选工作,与鲁迅合作编选《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协助鲁迅编选出版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1935年底,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6月,"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郑振铎被选为理事。这个时期里,他还撰写了文学论文集《短剑集》(1936)和历史小说集《桂公塘》(1937)。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振铎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和创办《救亡日报》等。上海沦陷前后,他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古籍,并编选影印了《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等。1938年他的《中国俗文学史》出版,此书代表当时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抗战胜利后,他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并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他主编《民主》周刊。与李健吾主编《文艺复兴》月刊,号召作家为人民、为民主而写作,还编印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等。

1949年2月,郑振铎绕道香港进入解放区。7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为作协)的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部副部长,以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职。编著有《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1952)、《中国古代版画史略》(1985)等,并主编了《古本戏曲丛刊》、《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等。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书中基本上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专题,反映了他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958年10月18日,他在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21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血和泪的文学》),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我们的杂记》)。从那时起,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最后一课》教案

学习目标:

一、 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 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四、 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 、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 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 《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解决疑难字词 诧异 懊悔 钥匙 惩罚 郝叟 祈祷 哽住 挟着戒尺 踱来踱去

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 交流、明确: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开端 上学路上(1~6)

发展 上课 (7~23)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 下课 (24~29)

环境:自然环境 天气、画眉、草地 (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环境 布告牌、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三、师生合作学习

1、学生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找几句加以品味。

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讨论、交流

2、结合“探究·练习一”理解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3、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 《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四、深入探究: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1、 仔细读7-10段,学生勾画出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异乎寻常句子,体会其作用。

2、 细读第11段,讨论:(1)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讨论后明确: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而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2)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讨论后明确: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三、 精读20-22三小节,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 找出20小节中含义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 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 韩麦尔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写上“法兰西”、“阿尔萨斯”,用意是什么?

3、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找出21小节中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 怎样理解“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

6、 找出22小节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讨论、交流

四、师生共同赏析结尾(24-29节),齐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1、 文中三处破析号的作用是什么?

2、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

3、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4、 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力量”?

5、 为什么韩麦尔竞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

6、 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讨论完成“探究·练习三、四”。

六、小结全文。

七、探究:

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会有许多想法:是不是小说没有写完呢?为什么小说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呢?先让学生明确:小说写到这里结束,正是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然后启发学生设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

元曲三百首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 ,9787564135157